
图大不清晰,获取方式在图片上!
作为当下最热的时政热点,肯定也是公务员、考研、各种考试的“必考题”。观点的积累很重要,可以通过了解主流媒体的社评来丰富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以下老吕教你考MBA整理了人民日报的相关社评,需要的同学可以酌情收藏~
人民网评:推广垃圾分类要动真格,更要有规范
林峰
继上海出台法规实行强制垃圾分类后,北京也要推动垃圾分类立法,但垃圾分类标准与 上海并不完全一致。近日,垃圾分类相关话题在网上持续引起热议。网民对垃圾分类普遍表 示支持,但在具体执行中引发的讨论,也值得关注。
垃圾分类政策好不好,十个人里可能有九个人会竖起大拇指。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要想 达到预期的效果,关键还在于是否在推行上动了真格,是否让每个人都切实感受到垃圾分类 的紧迫感,是否都认识到了这项举措与自身的利益息息相关,是否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区、不 同人群的实际情况。全国 46 个重点城市将在 2020 年底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认真梳理舆情,回应群众关切,也是目前这项工作能否顺利推进,不能忽视的重要因素。
垃圾分类动真格值得点赞,但不能忽视执行过程中造成的生活困扰。比如,有的地方推广扫码扔垃圾,但稍有不慎就会出现个人隐私与公共事务之间的越界;有的小区投放时间限制太死,早出晚归的上班族无法按时按点倾倒垃圾;更不用提不同城市垃圾分类标准不一, 好不容易养成的意识到了另一个地方需要从头再来……这些现象都说明,垃圾分类需要一个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较真碰硬,关键还得循序渐进。从“你是什么垃圾”的网络段子,到“吃饭 10 分钟, 分类半小时”的日常吐槽,再到“干湿垃圾”的品类之争,可见垃圾分类是一场从理念到行动的全方位变革,需要付出相当的认知、沟通和执行成本。分摊垃圾分类的制度成本,只依赖志愿者短时间的提醒远远不够,单靠强制手段集中推行也不现实。让参与主体更加多元、 更加广泛,才能更有效果。比如,厂家可以在商品包装上添加垃圾分类建议;再比如,将垃 圾分类的理念浸润到教育当中等等。
任何一项公共政策的施行,都需要一个臻于完善的过程。重点在于,如何能够在这个过 程中尽量减少群众的困扰、降低转型的成本。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北京地铁开始实行安检,这也是世界上第一次在城市地铁道路上进行安检。10 多年过去,从奥运会的特事特办到变成常态保留,地铁安检已经成为北京百姓的日常。如今不断改善和提升工作效率的北
北京地铁安检,用十年检出 116 万违禁品的成绩,为民众树起一条安全保障线,更培养出了坐地铁配合安检的日常习惯。可见,任何政策的推行都需要规范和完善,任何习惯的养成都要 靠自发和自觉。
说到底,垃圾分类不只是一个文明意识的问题,也是一个基层治理的命题,既需要细密 周全的考虑,也需要灵活人性的执行。从上海到全国各地,有经验也有教训,有掌声也有怨 言。比起简单的通知和要求,规范标准统一、更多主体参与才能营造出可持续的氛围。
人民网评:垃圾分类是中国社会文明课程的“单元测验”
宗利
7 月 1 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施行,上海开启了生活垃圾分类 “强制时代”。按照总体部署,继上海之后,全国另外 45 座城市也将跟进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
实行生活垃圾全程管理,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推进垃圾分类不仅可以有效利用可回收物,变废为宝,保护环境, 它还是一个城市管理能力和市民素质的综合体现,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事实上,不仅北上广,全国三分之一以上的城市已深陷“垃圾围城”困局。发展越快垃 圾越多,垃圾堆正像日益逼近的高墙把城市空间越挤越窄,所以从源头减量入手,实施垃圾 分类回收已是不得不为、刻不容缓。
早在几十年前,德国、日本、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就开始了垃圾分类的持久战。经过长达半个世纪的磨合,目前有些做法已经比较成熟并取得了良好效果。1993 年,原建设部出台《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我国多次制定相关垃圾分类规则,陆续推进实施也已有20 多年历史,但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垃圾分类工作推进十分缓慢。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垃圾分类的法律体系不健全,对垃圾分类的标准和具体做法,相应的奖惩措施没有明确规定。 上海在立法方面走在了前边,填补了空白,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宝贵经验。
然而,垃圾分类关系千家万户,涉及人们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生活习惯的改变。“最近每个早晨都要接受居委会大妈的灵魂拷问:你是什么垃圾?”“因为懒得丢垃圾,所以尽量不生产垃圾,所以少吃……”近来,很多段子道出了人们被垃圾分类“整疯”了的情绪。习惯是长期养成的,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生活垃圾分类要取得明显成效,需要几十年甚至几代人的坚持与努力。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和相关部门还是要保持足够的耐心,要包容百姓的难处,要坚持不懈地引导。长远来看,垃圾分类将会日渐深入人心,成为顺水推舟的事。
主动走向现代文明,需要克服一点成长中的不便,甚至痛苦。从“一扔了之”到像整理自家衣柜一样打理垃圾,便与不便之间无疑还有漫长的路要走。垃圾分类一小步、人民文明一大步,为了山更青水更绿城市更美好,我们值得费点力。遇到麻烦调侃几句,无关大碍, 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得明白一个道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首先需要我们自己付出实实在在的努力,因为我们都是追梦人。
“一屋不洁何以洁天下。”管好自家的垃圾桶,是中国社会向现代文明进发的路途当中的一 个必经节点。做好垃圾分类工作,看似很小很细很具体,却是对社会精细化治理能力的一场 实质性演练,需要各方治理力量的协调配合。这项工作的成效高低与进度快慢,将是对我国 社会治理水平的一场检验,也是对我们向往美好生活的真诚度作一次实质性测量。我们应该 以足够的自信和投入,完成这场“测验”。
人民日报评论:垃圾分类,上海何以唱出一台大戏?
7 月 1 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这意味着垃圾分类进入了强制时代。这些日子,垃圾分类已在上海人的较真和网友们兴致勃勃的围观中,引来广泛关注。段子手 纷纷出笼,让人在爆笑中,也能听出一些对上海人的佩服来。
垃圾分类能否成功,考验的是市民素质以及基层治理能力。一个拥有 2400 万人口的超大型城市,垃圾分类涉及每一个人、甚至涉及到你吃下的每一口食物及其残渣,上海正在经 受考验。这当然不独上海一地,段子手们打量完魔都之后,往往跟上一句:也快轮到我们这 儿了吧!
上海人的精细较真,全国人民都知道。当年物质匮乏的时代,拥有上海产的手表、缝纫机、自行车和收音机,是无数新娘子最奢侈的梦想。再后来,非典病毒横行不少地区,但在上海严格的管理、上海人的自律以及居委大妈们警觉的目光中,逡巡不前了。直到今天,不管是办世博会、进博会,还是自贸试验区的先行先试,常常会听到类似的话,“把事情交给上海办,就放心了”。这一回,上海办的事,是垃圾分类——上海人做事的精细、严谨、守 规矩,于是体现得淋漓尽致。
端午到了,要较真棕叶是干垃圾还是湿垃圾?吃着小龙虾,还要琢磨虾头和虾身是否要分类丢弃?最可敬的是每个小区的志愿者,在你“破袋”时仔细探测,有如学术研究一般,审度你有没有扔错了筒……上海人较真到令人崩溃的表情,是不是让人有种肃然起敬的感觉?
其实,更如履薄冰的是上海的管理者们。被市民用放大镜打量的,不止是垃圾分类准则,还有城市治理能力和协调能力,甚至是应对质疑的能力。撤筒和“定时定点”,是通过形式上的约束,培养垃圾分类习惯的关键一招,在被白领们网上吐槽后,上海的部门管理者提出, 不要一刀切,既要严格执行硬性约束,也要充分考虑居民需求,做到“一小区一方案”,结果奇招迭出,收效甚好。再如,提倡湿垃圾居民自行“破袋”投放,为了怕居民弄脏手,不 少街道在垃圾箱房配置了感应式洗手池。还有质疑是,垃圾分类之后的末端处理能力能否跟 上,是否前头精细分类,后面一“混”了之?上海一边稳步提升生活垃圾处置利用能力,一 边落实规章惩处混装混运和混合处置……政府与百姓类似的良性互动,是城市治理体系和 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积习确乎难改,然而积习一旦能改,这个城市会有新的升华。
东邻日本,在一场数万人围观的体育赛事后,能做到无一片垃圾。百姓已经适应了垃圾 分类的严苛,连小孩子也习惯了在课间喝完一罐牛奶,要排队在水盆里洗净纸盒再拿到室外 晾晒,次日再剪开摊平,方便回收。国民素质之养成,就在这从小习以为常的点点滴滴。以 至于日本严谨的垃圾分类已成民族素质标识。
当然,随着垃圾处置能力提高,垃圾究竟如何分类才科学,会是一个长久的课题。但是, 精细的垃圾分类如果从此走进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甚至成为下意识的新时尚,以“分”为 荣,以“不分”为耻,不但环境洁净了,良好的自律精神、消费习惯和环保意识也会进入我 们的集体意识,文明意识或也将从这里开始某种升华呢!
这正是:全民围观分垃圾,魔都奋力破积习。清心清肠清环境,从兹纷纷断舍离。
做好垃圾分类 推动绿色发展
人民日报评论员
“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 的一个重要体现。”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垃圾分类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深刻指出垃圾分类 的重要意义,明确提出推行垃圾分类的具体要求,为我们进一步做好垃圾分类工作指明了方 向,对于动员全社会共同为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贡献智慧和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 意义。
垃圾分类关系千家万户,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在心。从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 会议上,强调“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 尚”,再到在北京考察时,鼓励老街坊们“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搞好垃圾分类和环境 卫生”……一以贯之的关注和重视,从一个侧面深刻表明,我们党始终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 展思想落到实处、落在细处,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 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着美好生活。
垃圾分类不是小事,它不仅是基本的民生问题,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物质消费水平大幅提高,我国垃圾产生量迅速增长,不仅造成资源浪费,也使环境隐患日益突出,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制约因素、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遵循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实施垃圾分类处理,引导人们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可以有效改善城乡环境,促进资源回收利用,也有利于国民素质提升、 社会文明进步。
垃圾分类不是易事,需要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这几年,垃圾 分类的顶层设计不断完善、推进力度持续加强,由点到面、逐步推开,成效初显。从今年开 始,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垃圾分类取得积极进展。但也要看到, 总体上,我国垃圾分类覆盖范围还很有限,垃圾分类收运和处置设施依然存在短板,群众对
垃圾分类的思想认识仍有不足。进一步做好垃圾分类工作,就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 示,加强引导、因地制宜、持续推进,把工作做细做实,持之以恒抓下去。
推广分类观念 打造新时代“垃圾”观
根据《条例》,对未将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个人可处以 50 至 200 元的罚款。“垃圾不分类, 违法!”引来不少网友的关注。有人在朋友圈提问“小龙虾是湿垃圾还是干垃圾?”“奶茶喝完咋扔?”
看似调侃的提问,其实暴露了我国垃圾分类工作的“软肋”。如今,在大中城市,随处 可见分类放置的垃圾桶,有的写着“可回收”“不可回收”,有的写着“干垃圾”“湿垃 圾”“有害垃圾”。但是,仔细一看,里面放置的垃圾很多与垃圾桶的标识并不相符。实际上,不少市民反映,由于缺乏垃圾分类的意识和知识,扔垃圾时,很少严格按照要求将不同垃圾分类投放;由于缺乏刚性的约束措施,垃圾分类更像是一道“选答题”,可做可不做, 分类放置的垃圾桶常常成为摆设。
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随着上海等地通过地方立法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垃圾分类这项由点到面、 逐步启动的工作被纳入法治轨道,各项举措有望硬起来、强起来,垃圾分类正在从日常生活中的“选答题”变为“必答题”。然而,不能忽视的是,垃圾分类看似一件小事,但关系千家万户,涉及人们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生活习惯的改变,而且,有些习惯是长期养成的, 不可能指望通过立一部法就能移风易俗、毕其功于一役。
大到对垃圾分类重大意义的认识,小到小龙虾、奶茶如何分类,都离不开深入细致的宣 传教育引导。对此,不少地方进行了积极探索。有的地方发挥党员的带头作用,示范引领垃 圾分类;有的地方通过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带动整个家庭自觉做好垃圾分类;有的地方鼓励 社会组织开展活动,手把手讲授垃圾分类技巧。即将实施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赋 予城管执法部门 10 项行政处罚权,其中 9 项有整改前置要求,即责令违法当事人限期改正, 逾期不改正的再予以罚款或吊销许可证。这也充分表明了垃圾分类立法不以处罚为目的,而 以教育引导为主的立法本意。
从不少城市先行先试的情况看,让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需要刚柔并济,通过立法加大对不按规定进行垃圾分类行为的惩治力度,同时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引导工作,让群众认识到为什么分类、怎样分类。才能让更多人行动起来,变“随手扔”为“随手分”,培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动员全社会人人动手,一起来为改善生活环境作努力, 一起来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