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锦兵(右一)在介绍培育的高原乌菊。(窦锦兵 供图)
三年多的援青生涯在眼前这个40多岁的男人身上烙下了深深的印迹,满头的青丝杂生出许多的白发,脸上的皮肤被高原的阳光晒得黝黑。窦锦兵,原本是一名普通的科技工作者,却因援青与高原大地结下了深厚的缘分。
2016年,窦锦兵被科技部人事司推荐选派为中央国家机关第三批援青干部。他来到了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担任乌兰县委常委、副县长,海西州科技局副局长,海西州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乌兰工业园管委会副主任。通过他近四年的努力,乌兰县科技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摘得多个首次第一唯一,县域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打开了新局面,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援青干部是桥梁纽带
刚到乌兰,窦锦兵就面临着高反缺氧、头痛失眠的煎熬,如何快速进入工作角色、顺利完成科技援青任务也成为了他心头的困惑,但曾经二十年的军旅生涯,让窦锦兵身上那股不屈不挠的劲儿更为鲜明。
他决定首先对当地工作进行调研,从政府到企业,从县城到乡镇,从社区到农村,从医院到学校,从社会经济到社情民意,每个环节、每个角落都留下了窦锦兵的足迹,调研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和阻碍,总是令他夜不能眠。
经过一段时间的群众走访和基层调研,窦锦兵决定从改善老百姓最关心的民生问题入手,正式开启了他的援青之旅。他紧紧围绕民众需求,充分利用科技部援青资源优势,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主动对接科技部有关业务司局帮扶工作。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北京协和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广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无论哪一家都能称得上中国医学界的大咖。在窦锦兵的努力下,这7家医院的知名专家代表一次性组团来到乌兰,与乌兰县人民医院签订了帮扶协议,其中5家已经实现了远程视频会诊的科技应用,并开通了绿色转诊通道。
他还大力实施科技惠民工程,以科技为手段,以科学为引领,邀请省知识产权局和海西州科技局专家,开展专项培训,提供技术帮扶指导;并且配套科技项目资金,支持藏医《四部医典80副唐卡》蒙文翻译研究工作。这些工作成果不仅给乌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同时也大大推动了乌兰县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高了医学工作者的从业素质和技术水平。
尽管生在偏远的青藏高原,但他们也一定拥有和大城市孩子一样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他们都想去看看大山的外面是怎样的一个世界。
在乌兰,窦锦兵虽不分管教育,可是当他看到孩子们一双双渴望的眼神,他的内心再一次被触动了。通过他的牵线搭桥,连续几年为数十名高中生争取到访日交流的机会,这些交流活动大大拓宽了祖国腹地的孩子们的视野。只要你肯付出百分百的努力,大山里的孩子也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美好梦想,得到自己想要的美丽人生。窦锦兵说。
用科技引领发展方向
初到乌兰时的孤独与迷茫逐步消退,援青工作也找到了突破口,窦锦兵又开始了下一步的盘算:改善民生固然重要,但科技助农、科技兴农,科技助力产业扶贫,创新驱动县域发展,巩固脱贫成果,这才是援青的初心,才是科技援青的深层次目标。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那么自己又该如何找到适合乌兰的这个渔呢?
冥思苦想后,他又一次回到了科技部,这次他利用科技部的平台资源优势,找到了南京农业大学,那里有全世界最大的菊花种子资源和强大的菊花研究团队。窦锦兵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希望借助他们团队的技术力量,打造适合乌兰的产业扶贫项目,让菊花绽放在青藏高原深处。
一开始,团队专家们也在嘀咕:自然条件中,菊花分布的范围在海拔1600米以下,人工栽培的菊花最高海拔也止步于2300米,在这个海拔近3000米的高原上,真的能种出菊花吗?
为了表明自己强烈的决心,也为了给菊花团队坚定的信心,窦锦兵首先联合南京农业大学向省科技厅申报实施了园林小菊新品种的高效栽培技术集成示范与创新项目。
经过6个多月的精心培育,100多个菊花品种在高原上竞相绽放,其中数茶用菊皇菊表现最为优异。十月底的乌兰已是寒冬的模样,但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大棚里还有成片的菊花争奇斗艳,现在它们已经有了一个全新的名字高原乌菊,它们的诞生不光刷新了菊花栽培的最高海拔记录,更为当地的扶贫产业注入了新的力量。
既然外来的菊花都可以有如此突出的表现,那么枸杞、藜麦这些乌兰生存生长了多年的农牧产品呢?
几经实地调研,窦锦兵发现乌兰缺乏的不是好的产品,而是从种植到生产到加工到包装到物流的一系列标准化体系建设和县域公共品牌的规划设计。作为国家第三批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如何利用好项目资源?如何让科技带动乌兰电商快速奔跑,力推科技电商融合发展?窦锦兵迈出了奋斗的三步走。
第一步,引入发达地区的先进理念,以品牌建设为主线,引导产业发展,把高原乌菊和当地的枸杞、藜麦等特色农牧产品结合起来,打造了县域公共品牌乌兰境物,成为了乌兰县的一张新名片。
第二步,利用科技部的平台优势,牵头京东集团与乌兰县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线上交易、现代物流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合作,为县域公共品牌农特产品搭建网络销售渠道,促进农牧民增收,农产品增效。
第三步,借助科技部和浙江对口支援帮扶地区的资源力量,抓住消费扶贫的良好契机,按照县域公共品牌标准,高价收购县域合作社、农户枸杞11吨、藜麦5.5吨,实现消费扶贫近200万元,实实在在地给贫困户带来了收益。
为了使命再干三年
正当各类科技项目在乌兰落地生根、稳步推进的时候,一个个令窦锦兵期待已久、振奋不已的好消息接踵而至。2018年7月,省科学技术厅向各州县发布了关于开展首批省级创新驱动试点县评审工作的通知。同年10月,国家科技部关于首批国家级创新型县的申报工作正式启动。
窦锦兵从中看到了机遇和希望,也看到了竞争和挑战,带着内心的激动与兴奋,他迅速投入到申报工作当中。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窦锦兵的坚持与努力下,乌兰这个地处西北的小县城,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顺利通过两大项目评审,成功获得两大荣誉,成为青海省首批创新驱动试点县和国家首批、青海唯一创新型县。
作为乌兰发展历史上科技创新工作的重大突破和重要里程碑,这一次,窦锦兵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做了创新驱动的多项加法。
窦锦兵结合高原乌菊的规模化种植,创建了乌兰县农业科技示范产业园,植入大量科技元素,在打造区域特色,促进基地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同时,彰显了科技创新驱动带来的强大力量。建设了乌兰县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引进国内多个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导师团队实地调研考察,深化项目合作,2019年夏天,浙江大学农学院陈利萍带领研究生团队来到乌兰,在农业科技示范产业园将团队的实验成果枸杞番茄幼苗进行落地种植,试种成功,收获喜人。今年初,窦锦兵主动对接陈利萍教授,确定将这一技术成果在乌兰进行推广,在科技产业园扩大种植面积,并鼓励其团队在青海本地申报相关科技项目。
窦锦兵还抓住茶卡盐湖景区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在茶卡镇旅游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的建设中,积极探索乌兰县家庭宾馆的互联网化建设,帮助茶卡镇50%以上的家庭宾馆入驻OTA平台,改变了传统家庭宾馆的经营模式,实现了在线预定、在线交易、在线支付等功能。通过大力实施枸杞修剪枝条与牛羊粪便混合堆肥无害化处理等精准扶贫项目,对乌兰县部分乡镇产业进行项目配套扶持,促进农牧民增收,农产品增效,巩固脱贫成果。
今年,为尽可能减少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负面影响,有序推动乌兰县科技型中小企业复工复产,帮助他们克服疫情带来的短期困难,窦锦兵积极协调国家科技部和青海省科技厅,组织相关企业和技术研发专家团队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助力经济2020重点专项项目。
三年多来,在不带一分资金,不带一个项目的情况下,窦锦兵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毅力,为乌兰整合了近3000万元的科技专项资金,一个个项目,一个个目标,一个个想法逐步得以实现,在乌兰乃至整个青海创造了多个唯一第一首次首批,用科技为青海注入了创新的血液。
2019年,窦锦兵援青三年期满,他本可带着这些光环和荣誉返回,但就在同伴们满心欢喜准备回归之时,他的内心却充满了惆怅和犹豫:我不舍于这一方的土地和人民,不舍于项目的发展和产业的振兴。援青干部有志而来有为而归的责任和使命,让我继续选择援青,在乌兰这片发展的热土上再干三年。
窦锦兵,一名普通的援青干部,选择在青海这片土地上坚守党和国家的嘱托,坚守智力援青的历史重任,坚守自己的那份初心,用自己的承诺与担当,躬行使命、燃情高原。(莫昌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