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报通讯员王钧立报道
4月15日,《重庆市人工影响天气“耕云”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20-2022年)》(以下简称《方案》)印发,明确到2022年,人工影响天气“三项行动”取得显著成效,人工增雨影响面积达到6.7万平方千米以上,人工防雹保护面积稳定在3.5万平方千米以上。
《方案》强调,围绕重庆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保障行动、人工影响天气现代化提升行动、人工影响天气安全提升行动,全力实施“耕云”行动计划,有效发挥人工影响天气在乡村振兴、防灾减灾救灾、生态文明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的保障作用。
《方案》指出,结合农业种植结构和特殊产业发展规划,扩大飞机增雨覆盖范围,合理设计和调整地面增雨防雹作业点布局,实现对重要农经作物区域的作业范围全覆盖;强化粮食、经济作物主产区干旱、冰雹灾害动态监测,提高干旱期降雨过程预报水平和冰雹天气早期识别能力;强化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的保障服务,开展生态修复型人工影响天气常态化作业,推进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由防灾减灾型向生态修复型拓展;加强云水资源立体监测能力建设、依托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建立智能人工影响天气系统、发展人工影响天气智能作业装备;应用物联网、生物识别等信息技术,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安全工作信息化,提升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装备安全性能;完善人工影响天气法规标准,健全人工影响天气法律法规和标准实施的常态化监督检查机制;要落实人工影响天气安全属地监管责任,建立各级人工影响天气安全责任清单、制度清单、标准清单。
(责任编辑:颜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