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冬景©️何兵/WWF China
自2017年雪豹项目落地新疆天山,WWF雪豹团队就一直与新疆天山东部国有林管理局合作,在乌苏开展雪豹的调查与监测工作,试图搞清楚当地的雪豹种群情况。经过一整个冬天的艰苦工作,我们终于迎来了让人兴奋的回报。
何兵说 我从来没有像今年这样留恋冬天。
刚刚过去的几个月,虽然不过是又一段忙碌工作的寻常日子,但对我们团队来说,却是一个值得记住并且长久怀念的冬天。细想来,自从在西部开展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以来,这么多年中,也的确没有哪一年像今年一样,整个冬季花了大量时间在野外跑,直到腊月二十六才干完收工。有很多难忘的、欢乐的时刻,但最令人激动的收获,非这个温馨的雪豹家庭莫属。
话不多说,直接上视频。
心都萌化了,有木有!
这对小雪豹大约有半岁了,健康,活泼,像对小毛球。我放过许多红外相机,看过无数影像数据,但记忆里还真的少有半岁的雪豹崽崽形象。毫无防备地,它们就出现了。简直就是这个冬天赏赐给我们的礼物,可供我们“云吸”很长时间。不知它们出生在几月,但应该就是在去年夏天我们刚刚结束阿尔泰山的工作,同时决定要在天山开展雪豹保护的时候吧。作为WWF天山雪豹项目记录到的第一对崽崽,我们决定请它们为雪豹项目代言,大家应该没有意见吧?
“我们是项目记录到的第一对喔!”©️ ️新疆天山东部国有林管理局/WWF China
自从去年7月第一次来到乌苏这个地方,第一眼看到这里的山和谷,我就丝毫不担心能不能找到雪豹的问题,过去的经验告诉我,这里是再好不过的雪豹栖息地。所以我们满怀期待地和天山东部国有林管理局签署合作备忘录,8月,正式启动天山雪豹保护项目,并联合在乌苏挂牌建立雪豹保护工作站。
我当时激动地发朋友圈:终于找到一个能在冬天干活的项目地!如此感慨并非矫情,而是前两年被新疆的雪给吓怕了,北疆通常大约10月初开始下雪,然后很快就封山,直到次年5月,都没办法进入雪豹栖息地,更不要说开展任何野外工作。
乌苏雪豹栖息地©️何兵/WWF China
但天山北坡前山带却不然,乌苏的朋友告诉我们,这里冬天雪不大,你们来,我们一起上山!
于是我们迅速做好野外工作计划,从9月开始,带着天东林管局乌苏分局的同志们开始了野外工作。乌苏分局安排森保科、天保科、资源科等科室的工作人员以及各管护所站的生态管护员和我们一起工作,组建起一支临时雪豹监测队,前后参与进来的人来自各个民族,有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蒙古族和汉族,是名副其实的“民族团结”雪豹队。各族人民携手保护雪豹,这是中国雪豹保护最美好的愿景。
9月安装的几部测试机,在第一次回收时,就收到了雪豹数据,时间定格在10月2日,距离安装日期仅仅15天。这是一个如此优美的侧影,以至于虽然没有正脸面对镜头,却依然能给人一种生命的美感,让所有人兴奋不已。
雪豹侧影©️新疆天山东部国有林管理局/WWF China
但最值得一提的却是拍摄地点的特殊地貌。当哈萨克牧民管护员马合萨提初次带我们来到这里的时候,我们几乎有一种飘荡在海面的错觉,因为这一带地势平缓,是非常宽广的牧场,而道路就在略微突出的连绵起伏的山脊上,当然,这道路实际上只是牧民在游牧转场时压出来的车辙印子而已,因此并不平坦,而是随着山势上下起伏,像浪。我们把车子停在一家牧民的房子跟前,这房子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外面,木质,土坯,是牧民的冬窝子,这种结构可以很好地避风保暖,是游牧民智慧的体现。此时牧民都在秋牧场,此间空荡无人。我们却在对面的小山头上看见一个稻草人,而房子里还有几个没有放出去。显然,这是在告诉我们,这里有人兽冲突!
牧民的防护措施©️何兵/WWF China
离开冬窝子,我们翻过一个小山头。眼前突然出现一个奇异的景观,一条黝黑的峡谷,像一条裂缝,深深地陷了下去,在两岸明黄色干草原的衬托下,格外醒目。仔细看,峡谷两侧是陡峭的石壁,峡谷里还长着许多阔叶乔木和灌木,在秋日阳光的照射下,叶子红黄相间,很美。这自然是雪豹栖息地了,只不过这样的景观格局,实在是出乎意料,刷新了我对雪豹的认知。那么问题来了,如此陡峭的峡谷,雪豹在哪里活动?红外相机又该放在哪里?
雪豹爱走的悬崖©️杨祎/WWF China
最有可能的自然是在悬崖边上,我一边思考一边寻找。很快就在崖边的小径上发现了痕迹——刨坑,那显然是雪豹无疑了。雪豹喜欢走大道,我们都知道,但刨坑出现在一簇将近一米高的草从旁边,就很有意思了。草原上几乎没有一块雪豹喜欢的岩壁和大石头,于是这突出的一棵草,竟被雪豹主子选中,作为它的标记点,真是机智啊!后来的故事嘛,大家从视频里已经看到了,完美的侧颜,以及完全无视镜头,优雅地刨个坑。
乌苏的神奇之处还不止如此。作为天山东部国有林管理局下属辖区最大的一个分局,乌苏分局辖区有大面积的原始森林,这是被《中国国家地理》评为“中国最美森林”之一的天山云杉林,天山云杉也叫雪岭云杉,是天山森林的优势种。我们都知道,雪豹生活在高山裸岩地区,不喜欢森林。但在冬季,高山地区茫茫积雪,有蹄类无法觅食,往往会向低海拔迁移。此时雪豹也会随着猎物下山,这个现象在全球各地都有观察记录。但与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不同的是,雪豹下天山,就不得不进入森林。
天山云杉林©️何兵/WWF China
问题又来了,雪豹能在森林里自在地生活吗?
这个问题备受科学家关注,因为这是评估雪豹受气候变化影响最重要的一个因素。过去虽有不少雪豹在高山地区的稀疏林地或森林边缘地带活动的记录,例如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在青海三江源的圆柏林拍摄到许多雪豹的镜头。四川黑水河自然保护区也曾在高山杜鹃林缘拍摄到雪豹经过的视频。但在天山,雪豹似乎能在相对茂密的原始森林里自如地活动,并不刻意回避。这让我们对雪豹的适应能力有了更新的认知。WWF蒙古和俄罗斯的同事们也纷纷表示,他们也有不少雪豹在林区活动的记录,其中在俄罗斯西西伯利亚的萨彦岭,雪豹能在海拔仅约500米的森林中生活,并且以典型的林栖动物原麝为食,这可能雪豹对当地缺乏北山羊等常规猎物的一种适应。当然,想要科学地回答这个问题,还需要通过持续的监测和观察。
不论如何,乌苏的栖息地,从高山到峡谷,从森林到草原,多样的生境类型,为雪豹的繁衍生息提供了多样的选择。不仅如此,乌苏作为天山东部与西部、天山北部与阿拉套山的交汇点和十字路口,还为雪豹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迁移扩散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廊道,保证了全球雪豹种群的交流与扩散。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以乌苏为中心的天山北坡都是“全球雪豹与生态系统保护项目(GSLEP)”认定的“全球重要雪豹景观区”应有的样子。
天山之秋©️何兵/WWF China
400万年前,当雪豹的祖先从喜马拉雅山脉起源,随后一路向北扩散,走过了全世界最艰难的路途,度过了多次冰期-间冰期冷热交替的气候变迁,最终成为全球除极地之外气候条件最恶劣的亚洲中部高山的王者,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演化的奇迹。我们如此喜爱雪豹,也许不仅因为它优雅美丽的外表,更是因为它背后这段历经艰险、神奇而感人的关于演化与适应的励志故事。
这个历程,和人类走出非洲,走向世界所经历的过程是如此同步,却又完美错过,相安无事,成为和谐相处的模范邻居。今天,人类与雪豹之间发生了各自演化历史里前所未有的交集和冲突。人类侵占雪豹栖息地,雪豹猎食家畜,只是双方冲突最直观的表象。我们还能继续和雪豹和谐共生吗?面对人为原因导致的各种威胁和新一轮的气候变化,我们相信,只要人类足够宽容并给予应有的爱护,雪豹依然能找到适应之道,就像这对健康的小毛球,在天山,在祁连山,在阿尔泰山,在青藏高原,在亚洲中心波澜壮阔的高山,找到避难所,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