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军机结构变迁史(1)

法律法规网 作者:dations
来源 来源: wbtt  法律法规网 时间: 2019-05-04 16:53:47  评论(/)

​​人们一直都说军用飞机是率先应用革命性设计的产品,但实际情况可能并不完全如此——事实上军用飞机在历史上最先被革命的是它们的机身结构工艺,它们往往是最先应用新型结构工艺的产品。设计者们之所以愿意这样做,是因为他们认为新的结构工艺会让飞机的结构寿命、强度和抗损性更好,同时结构重量还能变得更轻。而这些恰恰是军用飞机与民用飞机最大的不同所在。

飞机结构材料的变迁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上世纪30年代,C-47(DC-3)采用的还是铝合金蒙皮的半硬壳结构,而到了90年代,B-2的飞翼已经采用了37%的双结构载荷路径复合材料,V-22“鱼鹰”的复合材料用量更是达到了42%。

说起半硬壳复合结构(木制)机身,那可以追溯到美国洛克希德公司1927年推出的“织女星”(Vega)。这种飞机的结构设计源于马尔科姆(Malcom)和阿兰-洛克希德(Allan Loughead/Lockheed)、诺斯洛普(J Northrop)和斯塔德曼(T Stadlman)的专利(专利号1425113),诺思罗普是这项技术的主要设计者。


“织女星”创造过航空史上的伟大纪录:1930年,维利-波斯特(Wiley Post)驾驶它赢得了洛杉矶-芝加哥全国飞行竞赛冠军;1933年波斯特又驾驶它首次实现了单人驾机环球飞行;1932年,美国飞行女侠艾米莉亚-埃尔哈特驾驶“织女星”成为首个单人飞越大西洋的女性。但多数人可能会忽视的是,“织女星”所采用的半硬壳结构也创造了历史。这种飞机的结构十分独特,是利用特制的模具将云杉条粘接在一起,模具外框为混凝土预制件,内部配合充气式橡胶囊,可以对内部的云杉框架施加适当的紧固力。构成“织女星”的机体机构分为三层,中间一层是按照圆周方向排布的0.06英寸(约1.5毫米)厚杉木条,内外各敷设一层沿长度方向布置的0.04英寸(约1毫米)厚的杉木条。这种结构强度较好,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隔框的厚度和尺寸。

硬壳结构的出现,要感谢一位叫做的路易-比彻(Louis Bechereu)的法国人——他在1912年为德珀杜辛(Le Monocoque Deperdussin)单翼机制造机身时,率先采用了一种新方法,他利用模具将三层0.06英寸厚的郁金香木粘接在一起,第一层纵向铺设,第二层按顺时针螺旋铺设,第三层逆时针螺旋铺设。有人认为全木硬壳结构是瑞士人在1911年设计的,但该结构直到1912年才得以在德珀杜辛上应用。此后这种方法在欧洲扩展开来,德国信天翁公司从1916年起开始制造三层木板胶合的硬壳式机身。后来,经过仔细研究德国信天翁D.Va双翼机的结构,洛克希德公司开始借鉴这种结构方式。最终1918年诺思罗普在制造洛克希德S-1型运动机时首次采用了利用模具粘接的复合层板机身。


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木材始终是飞机制造的重要材料,虽然金属已经逐渐进入飞机制造领域,这其中有一个不难理解的重要原因:木材属于非战略物资,其“储量”和获得远比金属容易。二战期间英国德哈维兰公司出品的“蚊”式飞机就是云杉和轻木制造的半硬壳式经典之作。直到战后,德哈维兰仍然在继续制造木制飞机。

1930年,诺思罗普公司开始采用铆接铝材来制造“阿尔法”(Alpha)飞机。该机的机身采用平头铆钉铆接的铝制半硬壳结构,翼盒采用硬化铝蒙皮,蒙皮铆接在抗剪切力腹板上,这样在就不再需要大量隔断式的肋板,使得机翼结构重量显着降低。诺思罗普的铆接铝设计把机翼蒙皮作为承力结构的一部分,可以抵抗弯曲、挤压和拉伸负载。这种结构也被应用于诺思罗普的“德尔塔”(Delta)和“伽马”(Gamma)两种飞机。该设计经过小幅改进后,又被用于道格拉斯DC-1、DC-2和DC-3等飞机。(未完待续)


​​​​

tags:

站长推荐 / Recommend

最近更新 / Latest

站长推荐: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WAP
Powered by LC123.NET 8.5  © 2009-2015 红火传媒
鲁ICP备11015312号-1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 王正兴 律师
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