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貌:团体行动的“菠菜”人生线上博弈业虽在菲律宾合法经营,但究竟有多少公司拿到合法牌照,数字并不透明。今年 3 月,负责菲律宾博彩业监管的机构 PAGCOR 主席多明戈(Andrea Domingo)就指出,光是近几年他们扫荡的非法营运博弈网站,就高达 3 万家。来到这里的中国人和台湾人,把“博彩”称作“菠菜”,他们称自己是“吃菠菜的人”。数以万计“吃菠菜”的人,也在当地形成独特的生存文化与生活地景。和外派菲律宾白领工作者的工作模式不太相同,这些“吃菠菜”的人极少单独行动,工作与生活总是“团进团出”。在公司安排下,多半集体住在酒店式公寓,上下班搭冷气巴士往返,工作一结束,就马上被送回住处休息。不少受访的主管告诉我们,马尼拉治安不佳,要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在马尼拉工作的小花,也从不搭乘吉普尼(当地上班族最常使用的交通工具),即使距离住处仅 5 分钟路程,她依旧习惯预约私人车辆。因为受访前几周,她的同事才在大街上被持刀抢包,肚子硬生生被划了一刀,报警后也破不了案;严重的贫富差距和败坏的治安,让不少博弈从业者心生恐惧。限缩的生活圈、引人注目的大笔金钱交易、有时还得冒着替违法公司工作的风险,种种疑虑都加深了远渡重洋的博弈移工的“封闭性”。为了解决这股庞大压力,有人选择在短时间累积财富,有人纵情声色,甚至“靠赌纾压”,小花就是这样的例子。“手气好的时候,能赢个几万元,输的时候,就没那么开心,想想反正是消磨时间,这些钱注定是要输的。”小花潇洒地说。过去两个月内,她到实体赌场 6 回,已输掉 10 多万披索(约新台币 6 万元)。对于自己卖命赚来的钱轻易散去,她不在意,因为她心里还有别的投资打算——“买房”,这几乎是每位南漂的博弈移工会想尝试的生财之道。四十至五十平方米(约十五坪)大小的套房,通常是这些博弈移工们的首选。处境:老华侨称他们“蝗虫过境”17 年,小花的同业在马尼拉湾区的帕赛市(Pasay City)相中一处套房,要价 300 万披索(约新台币 180 万元),后因频繁出差,错失出手机会;短短一年后,该处售价翻了 1 倍,来到 600 万披索(约新台币 360 万元)。我们实际走了一遭,在当地开发商 SM 集团(SM Development Corporation)的展售中心,房产销售业务锁定的全是华人面孔,他们端出一户户位于马卡蒂市中心、26 平方米(约 7 坪大小)的全新套房,开价 600 万披索,强调景气火热,半年内价格就会飙高 4 成。对于“菠菜业”所产生的巨变,在菲律宾生活了 60 年的老华侨王为仁形容,“那就是蝗虫过境。”虽然博弈业带动明显的 GDP(国内生产毛额)成长,但经济成果却没有回馈到一般民众身上,反而集中在少数中国业主身上。不仅如此,产业内大量中国族群也未准备融入当地,而是维持一贯作风,容易与当地人形成冲突;一旦中国与菲律宾联手严打非法业者,首当其冲的,绝对是过度依赖博弈产业的菲国经济。前景:转业不易,难以赋归之路?菲律宾社会对立的矛头,皆指向博弈产业,身在其中的台湾博弈移工,处境也同样矛盾。来源:《今周刊》 1178 期
更多精彩内容请至《今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