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国家生物医学基因组成研究所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印度的种姓制度根深蒂固,制度大概从千余年前开始。
印度国家生物医学基因组成研究所先前在西孟加拉进行基因采样,研究印度种姓制度在何时发生、对社会族裔造成何种影响,最近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
研究显示,印度上层种姓群规定必须在种姓内通婚,大约是在1500年前,或70个世代以前展开,当时大约是印度笈多时代。
撰写这份研究报告的印度遗传学家巴苏和罗伊在这份报告中指出,笈多时代发生许多变革,最重要的是印度教法对种姓间通婚遭社会责难的制度实施。
因此,研究发现,以西孟加拉为例,上层种姓婆罗门与印度东北地区住民通婚的情况,从基因上发现,一直持续到8世纪的波罗王朝结束。
不过,研究人员从基因上发现,上层种姓的基因仍持续混入下层种姓基因中,但下层种姓的基因却没有混入上层种姓基因,这与印度传统高种姓菁英与父权统治的种姓制度一致。
这份报告是从印度20个民族、不同种姓的367人中抽出基因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