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派人去破坏秦国,结果“赔了夫人又折兵”

法律法规网 作者:dations
来源 来源: QQ  法律法规网 时间: 2019-04-03 19:11:43  评论(/)

“赔了夫人又折兵”,是一个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典故,讲的是汉末三国时期,孙权想取回荆州,周瑜献计“假招亲扣人质”。诸葛亮识破,安排赵云陪伴前往,先拜会周瑜的岳父乔公,乔公说动吴国太在甘露寺见面,吴国太真的将孙尚香嫁给刘备。由此,对于“赔了夫人又折兵”这一典故来说,比喻机关算尽,想占点便宜,结果弄巧成拙,鸡飞蛋打。而在三国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韩国和秦国之间,也有一次类似“赔了夫人又折兵”的事情。对于韩国来说,派人去破坏秦国。结果,让韩国没有想到的是,这个人反而壮大了秦国的实力,也即最后让韩国损失惨重。

首先,根据《战国策》、《左传》等史料的记载,战国后期,也即秦王嬴政在位时,秦国已经显示出要消灭山东六国的态势了。其中,就靠近秦国的韩国,可谓首当其冲。在兵力上无法和秦国相抗衡的背景下,韩国想到了一个计策。具体来说,公元前247年,秦庄襄王驾崩,13岁的嬴政被立为秦王。彼时,韩国派遣了一个名叫“郑国”的水利专家到秦国。对于这位名为“郑国”的水利专家,是战国时期韩国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市)人。在来到秦国后,此人向秦王嬴政建议引泾水东注北洛水为渠,也即让秦国将精力放在大兴土木上,而不是进攻韩国上。

对此,秦王嬴政采纳了“郑国”的建议,命他主持开凿工程。不过,在这项浩大的工程开始后,秦王嬴政察觉到“郑国”想要疲秦的目的,所以就准备杀了他。对此,“郑国”赶紧表示,渠凿成亦秦利,因得继续施工,终于完成。对于“郑国”在秦国开凿的这条水渠,从仲山(今陕西泾阳西北)引泾水向西到瓠口作为渠口,利用西北微高、东南略低地形,沿北山南麓引水向东伸展,注入北洛水,全长三百多里。因为是“郑国”这位水利专家指挥开凿的是,所以这条水渠被人们称之为“郑国渠”。

根据《战国策》、《左传》、《史记》等史料的记载,郑国渠修建了十年左右,也即从公元前246年前后开始,直到公元前236年左右才结束。郑国渠属于最早在关中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位于今天的陕西省泾阳县西北25公里的泾河北岸。它西引泾水东注洛水,灌溉土地四万余顷,使每亩增产到一钟(六石四斗)。“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名曰郑国渠”(《史记·河渠书》)。由此,非常明显的是,郑国渠的修建,促使秦国的关中地区成为天下粮仓,赢得了“天府之国”的美名。而这,自然为秦灭六国提供了充足的粮草支持。

最后,众所周知,在古代历史上,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草对于战争的走向起到了重要影响。比如在长平之战中,赵国就是因为粮草匮乏,所以选择用赵括来和秦军决战。在此基础上,郑国渠的修建,让秦国拥有了更充足的粮草,这显然是秦始皇之后可以成功剪灭山东六国的重要基础。值得注意的是,对于韩国来说,想要派遣“郑国”来破坏秦国,也即削弱秦国的实力,没想到反而帮助了秦国。公元前230年,兵强马壮的秦国正式消灭了韩国。对于韩国来说,让水利专家“郑国”到秦国,可谓“赔了夫人又折兵”,也即这位人才反而帮助了秦国。在此基础上,韩国成为山东六国中第一个被秦国消灭的诸侯国。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留下你的观点,让我们一起讨论。

文/情怀历史

tags:

站长推荐 / Recommend

最近更新 / Latest

站长推荐: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WAP
Powered by LC123.NET 8.5  © 2009-2015 红火传媒
鲁ICP备11015312号-1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 王正兴 律师
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