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腾讯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作者:张嵚
1900年,是二十世纪的第一年,亦是多灾多难的晚清王朝,糟心事不停闹的一年。列强侵华的脚步越发加快,大清各地动乱不停,朝堂上又为光绪帝的废立问题,各位政要明争暗斗不停。接下来那场痛彻心扉的“庚子国耻”,也正朝着内外一锅粥的大清朝迫近。不过,这年四月,焦头烂额的清王朝上下,却也牵挂着另一桩大事:1900年4月14日,巴黎世博会正式开幕。
因为,巴黎世博会,不止是20世纪第一次世博会,更是1876年美国费城世博会后,清王朝第二次以参会国的身份,正式参加世博会。在近代中国从闭关锁国到打开国门的痛苦历程里,世博会,是一扇重要的门。
一:“扬威巴黎”的大清代表团
自从1851年,英国伦敦举办第一届世博会起,这场文明的盛宴,就成了世界各国展示自己的火热平台。放在20世纪初叶,西方列强对于世博会的热爱,更到了狂热的地步。比如这次的东道主巴黎,虽然已经拥有四次举办世博会的经验,却依然不惜血本。从1892年起,巴黎就设计出宏大的“世博蓝图”,法国工业部长罗什更喊出激动口号:“巴黎将是新一个雅典”——他们要以一场空前的世博会,托起法国的大国地位。
于是,虽然已经举办了四届世博会,但疯狂砸钱的法国,依然把大部分旧世博建筑都铲平,仅保留了“艾佛尔铁塔”“器械宫”“克罗卡德宫”等昔日世博建筑。整个巴黎进行了空前的交通建设,著名的巴黎地铁一号线,也正是为了迎接此次世博会而修成。那时的法国上下,几乎“全民世博”。
如此苦心,也没有白费,自从4月14日世博会开幕后,以战神广场为中心的世博会展区,就进入人流沸腾的状态。112万平方米的展场上,生动呈现世界各国最新的科技发明与文化展品,平均每小时接待游客六千人次,整个世博会的参观人次突破五千万人,竟比当时的法国全国人口还要多。这个世博会的游客量记录,成了世博会发展史上的一大高峰,直到1964年纽约世博会才被打破。
而在这一场盛况空前的世博会上,再次参会的大清王朝,表现也成了亮点。在之前清王朝保守封闭的几十年里,1876年以前,虽然也有不少中国产品出现在世博会展区里,但那时的中国人,多是以私人身份参加世博会。而这一次,大清王朝也投入巨大人力物力,誓要在新世纪露个脸:不但租赁了巴黎世博馆3300平米的场地,中国馆的设计更十分精美,有五层的主楼和大气的牌坊,更安排丰富多彩的工匠表演,展现中国各种传统手工业品,场面十分精彩。
这一番苦心,也看似没白费:在世博会42790个获奖产品里,中国有36个展品获奖,其中更包括8个金奖。一批中国传统手工业品,更通过这一场惊艳亮相,从此打开了国际市场的销路。如此成绩,着实风光。
但如果再参考这场世博会的盛况,晚清的这番辉煌,背后却更是悲凉。
因为,所有的大清“展品”,那些叫观者惊叹的“中国工艺”,却都是中国传统手工的代表,没有一样,是近代工业文明的产物。
二:与世界文明“渐行渐远”的大清
为什么1900年巴黎世博会,能创造出五千万人观展的神奇盛况?因为,这场世博会,就是那个第二次工业革命正红红火火的年代里,人类科技文明的集中展示。
参加这次世博会的世界列强,他们的参展作品,几乎都代表了本国最新的科技研发与工业发展成就。就连工业水平相对落后的沙皇俄国,都在俄国馆摆出了独家作品“莫斯科火车站”,这个80米长的卧铺列车,外围被120米长的布景包围。游客们坐在车内,窗外的布景就匀速移动,从莫斯科到北京的一路风光,在30分钟的时间里生动呈现,仿佛列车正从莫斯科出发,朝着北京高速奔跑。沙皇俄国的技术进步与国家野心,尽在这“乘车体会”中。
而法国工业界,更借着“东道主”的机会,在世博会上漂亮发力:世博会参展的8000多家企业里,百分之六十以上都是法国企业。各种新型工业品层出不穷。普法战争结束近三十年后,一直卧薪尝胆的法国,这次展现了其强大的工业实力。
而比起这类国家博弈来,巴黎世博会的另一个重大意义,就是呈现了很多对20世纪人类生活影响深远的“作品”。比如“新型汽车”“巨型相机”“环幕电影”等作品,各个引得观众们回味无穷。法国艺术家塞宋,更在艾佛尔铁塔上,放映了人类第一部环幕电影《跨越欧亚两洲的氢气球旅行》。100米长的帷幕上,生动呈现出欧亚各大城市的风光景色,以今天的眼光看,其画面无疑十分粗糙,但放在电影刚刚诞生五年的当时,这新鲜的一幕,无疑是所有亲历者记忆里,无比震撼的一幕。
以当时《泰晤士报》的话说:这一场巴黎世博会,为所有的人们,“预言了一个难以想象的时代”。确实,科技文明高速发展的二十世纪,就在这一场世博会里,埋下了深远伏笔。
可就是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舞台上,历经近半个世纪洋务运动,清王朝能拿的出手的,依然是诸如“丝绸”“漆器”等传统手工业品,且近代工业生产技术几乎为零。面对突飞猛进的近代科技工业,故步自封的清王朝,显然已经渐行渐远。世博会的那些“奖项”,背后却是裹足不前的悲凉。
这样一个王朝,显然,已承担不起那个落后挨打的时代,中国自强的重任。接下来的“庚子国耻”,乃至辛亥革命的那声炮响,其实,已是历史必然。
参考资料:《中国与世博》《西洋全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