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好莱坞名导克里斯多福诺兰执导的电影《敦克尔克大行动》受到各界讨论,也让这场在20世纪史上最出名的撤退行动重新回到世人的记忆中。然而对英国人来说,他们在生活中不时会把“敦克尔克精神”一词挂在嘴边,时至今日已经变成了代表英式风格的词汇,就让小编带着大家一起来认识何谓“敦克尔克精神”吧!
图为电影《敦克尔克大行动》的剧照,海报上写到“生存就是胜利”,英国导演克里斯多福诺兰希望透过人们求生的观点,来重新诠释敦克尔克大撤退。
敦克尔克大撤退
1940年5月,被德国纳粹军队逼到法国北部敦克尔克(Dunkirk)的英法盟军走投无路,军人们在当地流浪数日,遭到德军地面轰炸和纳粹战机从空中攻击,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岸边等待英国皇家海军的救援。
30多万人成功撤离
一开始,英国把撤离敦克尔克海滩的行动称为“发电机行动”,预估大约只能撤离3.5-4.5万人,而且因为岸边海水过浅的关系,救援船无法靠岸,而让整起行动更加困难。所幸英国民众受到政府号召,纷纷驾着小船来到当地运送撤退的英军到救援船上,才解决了这场危机。
最后,总计大约有33.8万名英法联军成功获救,这起撤退行动中展现了英国人的团结,也点出了战争的残酷。
1940年5月,当时人在敦克尔克海滩上的英国步兵对着天空中的德国纳粹战机开枪,这场大撤退行动最后成功撤离了超过 33万人。
图中红*地标处是位于法国北部的敦克尔克,英军在1940年从这边撤离,虽然不得不把重装备全数丢弃,但为接下来的战争保留了大量的人力。
“敦克尔克精神”
时至今日,英国人仍把敦克尔克大撤退中面对困难不放弃的精神挂在嘴边,这就是著名的“敦克尔克精神”(Dunkirk Spirit)一词的由来。
不过,究竟什么是“敦克尔克精神”呢?
彼此帮助 在困境中展现坚强
不同字典有不一样的定义,但彼此的解释都可以互补。
举例来说,《麦克米伦英语词典》(The Macmillan Dictionary)定义“敦克尔克精神”为:一种在困境中展现坚强,拒绝接受失败的态度。《剑桥英语词典》(The Cambridge Dictionary)则这样说:一群身处困境的人们彼此帮助的意愿。
没人知道谁发明的
目前,没人知道是谁最早开始使用“敦克尔克精神”一词。但在敦克尔克大撤退一年后,英国保守党政治人物沃德洛夫米尔恩(John Wardlaw-Milne)在国会演说中用了这个词,当时他直指工厂要求劳工一周工作七天有多么没生产力。他说:“我们不能期待劳工秉持着‘敦克尔克精神’继续无止境地工作。”
一名网友幽默地挖苦已经静止不动超过一个小时的火车,他在Twitter上写到:“我们的火车已经静止不动超过一个小时。免费的茶、饼干和瓶装水,目前靠着‘敦克尔克精神’撑下来。”
深植英国人的血液
时至今日,虽然敦克尔克大撤退距今已经 77年,但《忘记敦克尔克的声音》(暂译,Forgotten Voices of Dunkirk)和《敦克尔克:主流电影背后的历史》(暂译,Dunkirk: The History Behind the Major Motion Picture)二书的作者莱文(Joshua Levine)表示,敦克尔克精神还是深植英国人的血液。
莱文说:“几乎每个英国人都知道‘敦克尔克精神’。”
“这是一种当英国人面对困境时所能端出最好的态度,‘敦克尔克精神’仍和我们同在,即使人们并非真的了解什么是敦克尔克大行动,他们仍非常喜欢援引‘敦克尔克精神’。”
被公交车撞还能进酒吧 现代敦克尔克精神
现在,英国社群媒体上也不时会出现“敦克尔克精神”一词,用来强调在面对困境时仍能勇敢前进。
举例来说,一名网友针对一起民众被公交车撞还可以走进酒吧的新闻,揶揄地称赞这是“敦克尔克精神”的体现。或是明明街上淹大水,还能风雨无阻地出门买牛奶,这样的行为也算展现了“敦克尔克精神”。
英国哈利王子(左)在肯辛顿宫与当年参与敦克尔克大撤退的退伍军人话家常。有影评家认为,《敦克尔克大行动》是一部非常适合用来宣传脱欧的电影。
回到“小英国” 彰显脱欧精神
然而,随着《敦克尔克大行动》这部电影让“敦克尔克精神”备受各界关注,有的政治评论家开始抱怨这个词让英国开倒车回到了所谓“小英国”的态度,而这种态度正是让许多民众在去年公投投了脱欧一票的原因。
苏格兰《全国报》专栏作家肯恩(Pat Kane)表示,支持英国国家主义的政治人物不断利用这种英国可以独立面对一切的隐喻,而像《敦克尔克大行动》这样的电影正是奠基在这样的态度上。
撤离欧洲 脱欧最佳宣传片?
《卫报》影评家罗斯(Steve Rose)提到,支持脱欧的团体如果想找一部片来宣传脱欧,那么不可能会有比《敦克尔克大行动》更适合的选择,因为这部片中集结了所有元素:英国独自对抗世界、全国上下团结一心,展现出英国人塑造出的优势,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离开欧洲。
拍出生存的挣扎 而非极端爱国主义
但是,罗斯表示《敦克尔克大行动》的导演克里斯多福诺兰(Christopher Nolan)在片中极力避免极端的爱国主义,片中也没有大肆宣扬英雄主义、勇气和牺牲,反而是聚焦在战场上的痛苦、混乱、恐惧和担惊受怕。诺兰表示,他透过“纯粹生存机制的观点而非从事件的政治面”来拍这部电影。
图为现居美国的英国人奥索普推出的“敦克尔克精神”琴酒,他借着这款酒向敦克尔克大撤退致敬。
推出琴酒 向敦克尔克致敬
而“敦克尔克精神”一词的使用,也跳脱了爱国主义的范围,往人们面对困难的日常经验中迈进。
关于这点问问住在美国旧金山的英国人奥索普(Jim Allsopp)最清楚,他推出了一款名为“敦克尔克精神”的琴酒,除了向敦克尔克大撤退致敬外,他也提到“敦克尔克精神”蕴含着独一无二的英式弹*和幽默在里面,也可以将它当成一种放诸四海皆准的精神。
举例来说,看看911事件后人们怎么互相帮助就知道,每个人突然都变得生而平等且闪耀著人*的光辉,奥索普说:“这就是‘敦克尔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