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善良,要有力量!

法律法规网 作者:dations
来源 来源: QQ  法律法规网 时间: 2019-04-12 16:47:44  评论(/)

文丨达木

首发丨腾讯佛学

和一位朋友聊天,聊到了“善”,他说,真是感觉有时候“好人、善人不得好”,用我们常说的话就是“善人被人欺”、“善人没好报”。

我反问:“那一个善良的人就不用再善了吗?”

他说:“也不能这么说。”但确实有一些善人,在自己的善良遇到不公的时候,要么生气,要么无助。

最后,我们有个一致的观点:善良,要有力量。

这让我想起我的老师。他曾经和我说:“佛教是用来护善的,一个善良的人遇到了佛教,这份善良也就有了力量。”

这句话我一直铭记于心。

每每静下心,我就思考老师这句话。他在说这句话的时候,不论眼神,还是语气都非常悲悯,也很智慧。他言谈举止似乎都在告诉我:佛教确实有力量护善。

这已经是15年前的话了,多的话他也没再说。如今,揣摩了15年,似乎有点明白了老师的话。

佛教中的善,一定是源于慈悲的

慈悲的对象是众生,慈悲的涵义是“拔众生苦,与众生乐”。一位大善人,心中要有众生,要帮众生拔除痛苦,要给众生带去快乐。

为什么要“拔”,因为“苦”已经在众生的心中生起了“根”。而在拔除“苦根”的过程中,会更“苦”,更“疼”。

拔苦的同时,也要与乐,这都是对众生而言的。

有一位出家师父说,在每天早晨醒来的时候,念一声“愿一切父母众生离苦得乐”,也是一种重要的修行方式,因为这是对相续慈悲心的一种培养。而相续的慈悲心一定能给人的善注入持续的力量。

佛教中的善,一定是源于智慧的

智慧的对象是自己。佛教界流行一句话: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为什么有了智慧就不起烦恼了?因为智慧让我们明了。

有了智慧,我们可以区分善恶,明白事理,洞达因缘,心明眼亮。知道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哪些事什么时候做,哪些事什么时候不做。

有些时候我们的善良可能是没有智慧的,好心也可能办坏事。

比如众所周知的放生,有人热衷于放生,在不了解当地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情况下,放生一些原本不适合当地环境生存的物种,或放生一些入侵性的物种,从而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受到批评后还觉得受委屈了。

实际上,这是没有智慧,有了智慧,知道错了,也就不会烦恼,也就有了力量。

佛教中的善,一定是离于执着的

生活中很多善良的人,做了善事,反倒装一肚子苦水,觉得自己受了很大委屈。这其实是没有离开执着。

善人做善事,理想的心态是:帮人不求回报,做善事不求回报。

好多人帮了别人,总希望别人有所回报,如果没有回报,就怨天忧人,这其实都是执着。

《金刚经》中,释迦牟尼佛说:“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只有这样,才能“降伏其心”,才能“安心”。

用一颗善心去帮人,为什么非要求回报呢?别人有所回报,你会快乐;没有回报,你会痛苦。所以,我们不要把自己的心“住”到这相上。

只有基于慈悲、智慧而不执著的善良才是有力量的善。

我们应当扩充自己的善良之心,用慈悲来滋养,用智慧来浇灌,使其增长而不执着,自然也就明白了佛教为什么能够护善了。

“时光万物,善兴千秋。”这就是善的力量。

本文为腾讯佛学独家原创稿件,转载请务必联系授权。

关注腾讯佛学 长享智慧清流

tags:

站长推荐 / Recommend

最近更新 / Latest

站长推荐: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WAP
Powered by LC123.NET 8.5  © 2009-2015 红火传媒
鲁ICP备11015312号-1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 王正兴 律师
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