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舞大唐:长孙皇后靠什么助力李世民实现了贞观之治?

法律法规网 作者:dations
来源 来源: QQ  法律法规网 时间: 2019-04-17 07:55:16  评论(/)

撰文/赵立波

长孙皇后作为李世民最大的襄助者,在大唐帝国的关键时刻均发挥了巨大的隐形作用。许多谏言是外人难以进谏的,长孙皇后靠着女人的贤惠和识大体对李世民进行长期劝谏,缓冲了多次君臣矛盾。根据史书记载,长孙皇后的祖先为北魏拓拔氏,属鲜卑族人,经过南北朝民族大融合,已经汉化。父亲长孙晟,字季,“涉书史,趫鸷晓兵,仕隋为右骁卫将军。”《新唐书》长孙皇后精通文史,很可能与她父亲有关。她十三岁“嫔于太宗”(其时李世民为十七岁),直到贞观十年(公元636年) 她三十六岁去世时为止,一直和李世民生活在一起。她死后,葬于昭陵。唐太宗亲著表序,刊镌陵左。

长孙氏虽贵为皇后,但却是一位很有风度的女政治家。唐初,太宗常把朝中之事告诉她,征询她的意见。她却说:“妾以妇人,岂敢豫闻政事?”不参与政事,只是对李世民的情绪和极端处理问题时给予劝说,这种作用是其他人不能代替的。

长孙皇后不仅能规劝唐太宗纳谏,她自己也经常直接进谏并且讲究策略。唐太宗有一匹心爱的骏马,突然得暴病死亡,他恼怒地要杀掉养马官人。长孙皇后就以历史为借鉴劝说他不能这样做。说,“昔日齐景公也曾因为心爱的战马病死,要杀养马人,齐大夫晏婴便为养马人列出三条罪状,你为了养马而被杀头,这是你的第一条罪,你使国君因为马死而杀人,老百姓知道了这件事,必然怨恨我们的国君,这是你的第二条罪,各国诸侯如果知道此事,必然轻视齐国,这是你的第三条罪。齐景公经晏婴这么一说,恍然大悟,知道自己不对,就赦免了养马人。接着长孙皇后意味深长的说:陛下熟读古书,这个故事你也知道,今天怎么忘记了呵!” (《贞观政要》卷二)把唐太宗说得连连点头称是。每当唐太宗盛怒之下斥责宫人时,长孙皇后总是千方百计地加以排解,有时也顺着唐太宗把宫人暂时关押起来,等到怒消之后,又慢慢为她们说情。由于长孙皇后的得当处理,官中很少滥用刑罚。每逢妃嫔或宫女有病,她都亲自到病床前探视慰问,并送药治疗,因而官中上下无不爱戴她。

长孙皇后画像

长孙皇后还经常提醒唐太宗对大臣要看他们一贯地表现,不要因一时一事失误,就大加惩罚,弃之不用。房玄龄曾经帮助李世民夺取皇位,跟随他南征北战,为李唐王朝立下显赫功劳,贞观初年担任宰相,忠心耿耿地帮助他治理国家,可是后来唐太宗对他不信任了,并罢免了他的宰相职务。长孙皇后在生命垂危之时,还念念不忘保护开国功臣,她对唐太宗说:“ 玄龄跟随你多年,办事小心谨慎,奇谋秘计,从来没有泄露过,若无大过,千万不要弃之不用。”她还再三嘱托唐太宗要“亲近贤良,疏远小人,采纳忠谏,屏弃谗侫,节省劳役,禁止游猎。如果做到了这些,我虽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恨了。”(见《资治通鉴》卷194)这些至理名言,读起来感人肺腑。她死后不久,唐太宗就把房玄龄召回,恢复了他原来的官职。又对群臣说,“朕开直言之路,以利国也,而比来上封事者多讦人细事,自今复有为是者,联当以谗人罪之。”(《资治通鉴》卷194 )

贞观之治

长孙皇后身为一国女主,正位中宫,并没有因此而骄侈淫佚,而是要求自己和儿女们,生活上力求俭朴。皇太子李承乾的乳母常常对她说,东宫用具少,要求增添,都被她加以拒绝,并对乳母说:“当太子的人,怕就怕在德不立,名不扬,何愁没有器具使用。”她对自已的亲属同样要求较严。在封建社会里,一女入宫被立为后妃,就举族显贵,父兄弟侄顷刻平步青云,紫袍玉笏,高官厚禄,参与朝廷机要,享不尽的荣华富贵,甚至形成外戚擅朝专权的局面,历史上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可是,长孙皇后却没有这样做,她坚决反对自己的亲属身居显位,参与朝政,多次劝阻唐太宗封自己的兄长为宰相。长孙无忌是她一母同胞的哥哥,最为唐太宗所宠信。

影视画面

《 资治通鉴》卷192写道:“无忌与上为布衣交。加以外戚,有佐命功,上委以腹心,其礼遇群臣莫及。”唐太宗登上皇帝宝座后,几次提名让长孙无忌当宰相,长孙皇后都不同意,她对唐太宗说:我“备位椒房,家之贵宠极矣。诚不愿兄弟复执国政。吕、霍、上官可为切骨之戒,幸陛下矜察。”唐太宗没有接受长孙皇后的意见,终于任命长孙无忌为尚书右仆射。第二年,有人说他权宠过盛,唐太宗听到后非常不高兴,把满朝百官召集起来,当众宣布:“联诸子皆幼, 视无忌如子,非他人所能问也”。由于长孙皇后兄妹坚决要求辞职不干,才免强罢去相位。但是到贞观七年,又擢为司空,并宣称:“吾为官择人, 惟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襄邑王神符是也,如有其才,虽仇不弃,魏征等是也。今日所举,非私亲也。(《资治通鉴》咨194 )结果谁也不敢再反对了。

自幼饱读史书,熟悉历史的长孙皇后,从历史上的经验教训深深地认识到,外戚临朝专权的危害性与危险性。《汉书.外戚传下》曾经指出:汉兴,自诸吕擅权到王莽篡汉,“其保位全家者、 唯文、景、武帝太后及邛成后四人而已。至如史良娣、王悼后、许恭哀后身皆夭折不辜,而家依托旧恩,不敢纵恣,是以能全。其余大者夷灭,小者放流”。这些触目惊心地历史实事,长孙皇后深深地印在脑海中。她为她的家族着想,不止一次的要求唐太宗免去她哥哥的官职,以免历史悲剧重演。当她生命垂危与唐太宗诀别时还没有忘记这件事。她说:我“家以恩泽进, 无德而禄,易以取祸,无属枢柄,以外成奉朝请足矣。“(《新唐书。后妃上》)

相关影视画面

长孙皇后还有个可贵之处,就是她能带头遵守国家的王法。当她的病势沉重时,皇太子李承乾对她说:“医药备尽, 今尊体不瘳,请奏赦囚徒并度人入道,冀蒙福祐。”长孙皇后却对他说:“若修福可延,吾素非为恶者,若行善无效,何福可求?赦者,国之大事,佛、 道者上每示存异方之教耳,常恐为理体之弊,岂以吾一妇人而乱天下法,不能依汝言。”(《贞观政要》卷八)李承乾一定要她答应,她却断然答道:如果你一定要这么办,我不如速死!李承乾无奈,又把这件事告诉了房玄龄。房玄龄立即请示唐太宗,希望他为了治好皇后的病,同意大赦囚犯。在一些人的要求下,唐太宗批准了房玄龄的请示报告。这当然是无稽之谈了。由于长孙皇后的坚决反对,这场滑稽戏才被制止。由此看来,她确有点唯物主义思想。既不迷信鬼神、佛、道,又不靠鬼神保佑,这种思想在当时是很可贵的。

相关画面

长孙皇后对儒家提倡的厚葬久丧也不赞成,她主张丧事俭办,不要铺张浪费。她临终时对唐太宗说:我“生无益于时,死不可厚弊,愿因山为垄,无起坟,无用棺槨,器以瓦木,约费送终”。(《新唐书.后妃上》)“儿女辈不必令来,见其悲衰,徒乱人意。”(《资治通鉴》卷194 )在一千多年前的封建社会里,一个皇帝的妻子能有这种思想,是非常了不起。 长孙皇后仅仅活了三十六岁,在长孙皇后去世时,唐太宗悲恸万分地说:“以其每能规谏,补朕之阙,今不复闻善言,是内失一良佐,以此令人哀耳!”(《旧唐书.后妃传》。可以说,李世民的军功章里有长孙皇后的一半,当其过早离世后,李世民的情感世界陷入了巨大的孤独。

tags:

站长推荐 / Recommend

最近更新 / Latest

站长推荐: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WAP
Powered by LC123.NET 8.5  © 2009-2015 红火传媒
鲁ICP备11015312号-1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 王正兴 律师
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