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一句话,17岁男孩跳桥身亡:情绪失控有多可怕?

法律法规网 作者:dations
来源 来源: QQ  法律法规网 时间: 2019-04-19 21:39:55  评论(/)

文/萌妈不是虎妈

前晚,上海卢浦大桥,发生了一件特别悲痛的事。

车辆川流不息的桥上,一台轿车忽然停下。车上,一位妈妈因17岁的儿子在学校与同学产生矛盾,对其进行批评教育,二人发生争吵。

几分钟后,情绪失控的男孩,突然打开车门,冲到高架桥边上,一跃而下。

妈妈慌忙下车阻止,却未能追上的孩子。

男孩当场死亡,妈妈瘫坐桥上,捶打地面,失声痛哭。

17岁,最是朝气蓬勃的年华,一个本应还有无限可能的生命,因为一件琐事,一场争执,戛然而止,令人心碎。

这位母亲,如果知道情绪会杀人,与孩子交流时,能体察孩子情绪的变化,少与孩子争执一句,多关注孩子情绪一分,悲剧或许不会发生。

失控的情绪

伤害孩子也伤害父母

前两年,一个优秀女孩,也因与妈妈发生冲突而死去。

妈妈是完美主义者,对独生女要求严苛。

女儿在美国藤校读博士,妈妈前往探望时,与其发生争执,指责她。

女儿很激动:“我是不是永远无法让你满意?”

妈妈无视女儿情绪,继续诘问:“你觉得自己做得很好吗?”

话音刚落,女儿纵身从窗户跃了出去。

悲剧发生后,很多旁观者只看见女孩因一句“你觉得自己做得很好吗”终结生命,批判孩子脆弱。却看不见,不知有多少负面的情绪,经年累月积压在孩子心上。

逼女孩走向死亡的话语,不过是令极端情绪爆发的最后一根稻草。

成为情绪失控牺牲品的孩子,还有很多:

——最近,一个初三女生,长期被焦虑情绪困扰,无法自我排解,坠楼身亡;

——去年,一个泰国男孩,因父亲骂“有本事你朝自己开一枪”,愤而持枪自杀。

失控的情绪,不但杀死孩子,也反噬父母。

去年,江苏盐城,13岁男孩因不服妈妈管教,冲突之下,将妈妈砍死。

男孩亲人说:“孩子因玩手机和母亲激烈冲突,本想用刀吓母亲,失手酿成悲剧。”

瞬间的冲动是魔鬼,吞噬了母亲的生命,令幸福家庭顷刻粉碎。

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说:极端的情绪,会失控,会杀人。

有个心理学名词,叫“情绪盲”,即缺乏管理情绪能力,情绪不适应环境,缺乏情绪竞争力。

没有情绪管理能力的孩子,不懂识别情绪,不会表达自己,更不知道如何控制情绪。

他们容易产生愤怒、冲动、绝望等极端情绪,出现用暴力伤害他人或自己的行为,导致严重后果。

“情绪盲”孩子的背后

是不懂管理情绪的父母

文章开头新闻的评论里,有网友说:

情绪教育是好多家庭缺失的教育,包括父母跟子女。

深以为然。

正如此次新闻事件里的妈妈,有多么天大的事情,非得要在车里争吵不休,而不是等到回家坐着好好说话?有多么情绪不稳,非得要将车停在川流不息的桥上继续争吵?

评论都说那个17岁孩子跳江的行为是失控,可是那个决定将车子停在危险位置的母亲,何尝不是早已情绪失控。

最近,一位朋友与14岁的女儿陷入冷战。

清明假期,女儿外出聚会,说好10点前回家,却11点还没回。那天一直下大雨,女儿手机又没电关机,朋友非常担心。

女儿打开家门的一刻,朋友转忧为喜。突如其来的愤怒,让她忍不住大吼:“现在几点了!你还知道要回家吗?!”

被雨水浇到从头湿到脚女儿,呆在当场,也回吼:“你根本不关心我发生什么事!”,便径直冲回房间,狠狠锁上门。

随房门锁上的,是女儿的心门。

几天过去,母女再没说一句话。

朋友很懊悔,女儿一向守时,她猜想一定发生了什么,却无从知晓。

其实,朋友对女儿的担忧远超愤怒。女儿回家,她本应说:“你安全回来太好了,我一直很担心”,但却用愤怒代替关心。

女儿本来心怀愧疚,却因妈妈的失控,激起叛逆情绪。

缺乏情绪管理能力,是许多父母的通病。很多时候,我们无法正确传递自己的关心和善意,孩子也用扭曲的情绪来回应,令彼此关系疏离。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

生命力只有一种。被看见就会变成好的生命力,比如热情、创造力、爱。不被看见时就变成黑色的生命力,变成恨、攻击、愤怒和破坏。

孩子情绪不被父母重视,可能压抑内心,或用更强烈的情绪表达。久而久之,不懂怎样正确表达,容易产生极端情绪,裹挟理智,酿成灾难性后果。

情绪管理

是孩子生命不可缺失的一课

蔡康永说,成为情绪的主人,才能真正做自己。

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是一堂必修课,也是父母能给孩子的宝贵礼物。每一位父母,都应该和孩子一起学习如何管理情绪。

1.教孩子认识和接纳情绪

很多父母习惯压抑孩子的情绪表达,尤其是负面情绪。孩子哭了说:“乖,勇敢,不要哭”。孩子生气了,说:“别这样,生气有什么用”。

让孩子觉得,有情绪是一件丢脸的事,表达情绪是给人添麻烦。

《101节情商课》说,情绪没有好坏,即便负面情绪,也有对生命的正面意义:

恐惧能保护我们,远离危险;悲伤让我们面对失去,懂得珍惜;愤怒是提醒别人,伤害我要付出代价。

引导孩子管理情绪,先教孩子识别情绪,知道每种情绪的意义,帮助孩子了解自己,再教他接纳情绪。

看过一个视频,女儿伤心愤怒以致情绪失控。爸爸没有制止,而是温和耐心地告诉她:

“不用强迫自己开心。发脾气不影响我爱你。重要的是,不要让生气的情绪支配自己太久。”

孩子不是天生爱闹脾气,是不懂正确表达。父母的指引,让他们学会管理情绪,不让不良情绪成为健康成长的绊脚石。

2.关注和理解孩子的情绪

有一个暖心视频:

一次考试后,一家人一起吃饭,哥哥兴高采烈汇报自己的好成绩,流露出骄傲神情。

弟弟只考了60分,默默在旁不敢说话。

妈妈发现弟弟成绩差后,刚开始很不高兴。但她发现弟弟情绪低落,回想起他熬夜努力学习的场景,把已到嘴边的责骂,换成了鼓励的话语。

弟弟的脸上,终于展露笑容。

如果孩子像视频中弟弟那样,出现突然安静、偷偷落泪等异常情况,父母不要轻易指责。

孩子消极、痛苦时,最需要父母的关注、了解和回应。异常表现的背后,是孩子内心负面情绪的求救信号。

得到关注和理解的孩子,才能接纳自己的情绪,成长得阳光开朗。

3.万一情绪失控,事后及时道歉

人非圣人,总有保持不了心态平和、情绪失控、冲孩子发火的时候。

偶然的失控不可怕,怕就怕父母不以为然,事后不去修补孩子内心的创伤。

孙燕姿在一次采访中说,自己偶尔也会情绪失控吼孩子。但事后,一冷静下来,就及时向儿子道歉,解释自己发脾气的原因。

她说:“吼完没解释,孩子只会害怕,不是了解的状态。”及时解释,孩子才会理解:妈妈冲我发火,不是“不爱我”,而是“控制不住情绪”、“对我的行为不满”。

这样的父母,虽然失控,仍是好的榜样,让孩子理解失控的情绪虽可怕,但可以修复不是灾难。

自己情绪冲动时,也会模仿父母,去正视和反思,而不是被裹挟。

情绪管理不容易,父母不需为自己的不完美自责,但要留心言行,与孩子共同学习和成长。

奥里森.马登在《一生的资本》中说:

任何时候,一个人都不应做自己情绪的奴隶,不应使行动都受制于自己的情绪,而应反过来控制情绪。

为人父母,教会孩子管理情绪,是给了孩子保护心灵的坚硬铠甲。

今天起,去教会孩子拥抱每一种情绪,让他们学会与情绪和平共处,懂得调节极端情绪,让孩子变得自信、快乐,健康积极拥抱未来。

愿悲剧不再发生,愿再没有孩子死于失控的情绪。

作者简介:萌妈不是虎妈,文章首发于公众号:卡娃微卡(ID:kawa01),千万女性都在看的家庭美学日刊。转载请联系卡娃微卡。

tags:

站长推荐 / Recommend

最近更新 / Latest

站长推荐: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WAP
Powered by LC123.NET 8.5  © 2009-2015 红火传媒
鲁ICP备11015312号-1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 王正兴 律师
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