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男孩跳桥自杀:″在我跳桥之前,我已经死了”

法律法规网 作者:dations
来源 来源: wbtt  法律法规网 时间: 2019-04-23 11:26:18  评论(/)

对昨晚自杀的男孩来说,只有大桥宽度的一半。

因为和同学发生冲突,17岁男孩被母亲批评。

母亲把车停在路中间,随后下车,对后座的儿子说了什么。

等母亲上车后,儿子突然打开门,疾步冲向栏杆,一跃而下。

4月17日晚上10点,一名17岁少年跳桥自杀。

2017年9月18日,在和父母争吵后,浙江15岁女孩从19楼一跃而下,当场身亡。

一名常春藤女博士,即使优秀如“别人家的孩子”,因为母亲的一句话,转身跳下阳台,自杀身亡。

因为父亲的一句气话,儿子毫不犹豫拿起手枪,对准太阳穴,当场死亡。毅然、决绝。

“我的尸体要么烧了,要么扔了,别把我带回家!”

四川男生在高考后,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以此来“报答”父母多年的“养育之恩”。

11岁男孩被父母责备后,转手抄起菜刀,当场把自己食指砍下两节。

周六周日,害怕被骂,在极度惊恐和自责的情绪中度过;

在近年的统计里,中国青少年自杀率全球第一;自杀是中国15—34岁人群死亡原因排名第一;16%的中国学生考虑过自杀。

这个百分比乘以青少年的总人口后,达到了令人瞠目的程度。

在“17岁男孩自杀”视频刷屏之后,我百感交集。可令我意外的,是网友的评论。

“男孩跳河肯定有其他原因,被妈妈批评只是导火索。”

“现在的孩子太矫情,我们小时候都没人管,也没少挨揍,没见谁想不开的。”

玻璃心、矫情、脆弱、挫折太少、自尊太强......有太多的人把指责的矛头,指向那个已经去世的17岁孩子。

另外一部分人呢?开始劝说:“妈妈肯定也有问题,应该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

可这些案例让人无法无动于衷,因为我不仅仅是触目惊心,而是惊讶。原来儿童自杀的直接原因看起来都很“常见”:

“没收手机”、“发生口角,被老师批评“、“课堂传阅课外书,被批评””、“考试作弊,被告知班主任”、  “被关电视机”、 “不想考试”……

2010年,一个10岁的男孩以一张杀鱼的照片走红网络,被网友封为“杀鱼弟”。

照片里他稚气却又世故的眼神,和他娴熟的杀鱼手法,让众多网友感叹他的早熟之余,更感慨于“杀鱼弟”早年辍学的艰苦。

随之而来的,是无数的采访、商家,而他的父亲也将自家店铺改名为“杀鱼弟”水产,在当地名声大作。

意外的是,8年后的“杀鱼弟”,竟然又上了社会新闻。而他的名字,却和“百草枯”、“致死”这样的残酷字眼结合到一起。

即将年满18岁的他,企图喝剧毒农药百草枯自杀。

“因为2毛钱的争执,他凶了儿子几句,没想到儿子一气之下喝了药。”

大家看到了孩子的懂事,却没有人关心一个“一气之下喝了药”的孩子,曾经受过多少冷漠、孤独和创伤。

据报道,“杀鱼弟”家一共有6个孩子,他是家中老大。

因为家里贫穷,“杀鱼弟”很小就跟父亲来杀鱼,走红后有好心人资助他重返课堂。但因为他的父亲就认为读书无用,让他继续辍学,帮助家里生意。

一个因为2毛钱,就骂孩子的父亲;一个即使有人资助,也不允许孩子继续上学的父亲。我想象不到,这个父亲是爱孩子的。

冷漠的家庭、不断的暴力,压死骆驼的,往往不是因为最后一根稻草。

卡夫卡《判决》的最后几段,也是一个儿子,被家长气得跳河自杀的故事。

“他跳出大门,穿过车行道,奔向河水。他已经抓牢了栏杆,就像一个饥饿的人,牢牢地抓住了食物。

他飞身撑在栏杆上……透过栏杆的间隙,看准了一辆公共汽车,汽车的噪音,将很容易掩盖他的落水声。”

卡夫卡笔下的这个儿子,原本只是跟父亲分享点开心的事。

在父亲嘴里,他这个儿子,鄙俗不堪,毫无所长。

卡夫卡在写这段文字的时候声称,写到这段自杀时,有射精般的快感。

对一部分人来说,是无法再感受花花世界的遗憾。

把这个问题放大,其实自杀的不仅仅是孩子,还有社会上所有被痛苦折磨着的人。

她们一边要终结自己,一边要带走孩子,到底是为什么?因为没有爱啊!没有牵绊啊!

是什么让一个人连死都不怕?连疼都不怕?那一定是他万念俱灭的绝望。

没有什么留恋的东西,活着本身就是一种疼,而死亡才能终止这种痛。

在一家孤儿院里,院长突然发现一个异常:最近的儿童自杀率变高了。

老师们对孩子依然很好,耐心又细心,最近也没什么特别的事情。半个月后,一个儿童心理学专家到访,告诉了他原因。

以前,是一个人值夜班;可是因为这样对值班人员来说太辛苦,院长就调整为多个人值夜班。

心理学家道破了原因:孤儿们本就是一个缺爱的人群,熟悉的人,是他们在世界上仅存的牵绊。换成多人值班后,这些孤儿少了熟悉的面孔,自觉世间已无牵绊,纷纷选择赴死。

我还见过很多自杀未遂的人,问及原因,多是:舍不得很疼爱自己的姥姥姥爷、舍爷爷奶奶、舍不得要好的小伙伴......

当很多人指责孩子心理脆弱时,我想起了心理学家科胡特的一句话:“一个功能良好的心理结构,最重要的来源是父母的人格。”

家长,固然可以打骂孩子、可以批评、指责;但是,要让他们知道,你爱着他。

tags:

站长推荐 / Recommend

最近更新 / Latest

站长推荐: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WAP
Powered by LC123.NET 8.5  © 2009-2015 红火传媒
鲁ICP备11015312号-1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 王正兴 律师
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