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屯火山群是活火山?喷发会有大灾难?
2019 年 5 月 27 日,在大屯火山群观测研究成果记者会上,中研院地科所研究员林正洪与研究团队经过长期监测,认定大屯火山群及龟山岛为活火山。消息一出,因大屯火山群紧邻大台北地区,喷发是否会影响民众安全引发热议。但科学上如何证明大屯火山群是活火山?火山喷发会造成哪些灾害?应该如何监测和预防?本文专访林正洪研究员,一一来破解。
先来瞧瞧大屯火山群的范围有多大!大屯火山群包含 20 多个火山体,如大屯山、七星山、纱帽山、竹子山和大尖山等。这些火山体紧邻台北地区,其中天母、北投、士林皆位于山脚,即使台北市中心的 101 大楼距七星山也不过 15 公里。

早期学者认为大屯火山群最近一次喷发已超过 10 万年,而且不再活动,应是休火山或死火山。
“但近年研究显示:大屯火山群喷发纪录应为 6 千年前,而且地底有岩浆库,这些都可以证实大屯火山群是活火山!”林正洪表示。
如何判断火山“是死是活”?
死火山,顾名思义它不再活动,即使曾经活动,也是发生在一、两百万年以前,甚至更久。
而活火山,如夏威夷的火山、日本阿苏火山和樱岛火山,几乎随时在喷烟,甚至偶尔还有岩浆跑上来,就是现生的活火山。
但科学不能只用描述,所以还有两个方式来判定:其一是“凭经验”,研究火山 1 万年内是否曾经喷发,其二是“看现象”,看看底下是否有岩浆库。
所谓凭经验,就像发生窃案,警察会先找这两、三年犯过窃盗罪的人,而不是 30 年之前有前科的人。以火山来说,喷发的历史纪录就是火山的“前科”,可以作为评定标准;至于为什么是 1 万年,是没办法中的办法,因为非得订个标准。而在地质学研究中最年轻之地层为全新世 (Holocene) ,是大约 1 万年前开始沉积之地层。
再以现象来看,如果找到岩浆库,也就是火山的“弹药库”,那么不管过去有没有喷发,就要把它归为活火山。
科学界多用以上两个标准,如果都符合,就更没有质疑的空间。
过去认为大屯火山群是死火山,近年研究却说它是活火山,这是怎么回事呢?
判断大屯火山群在 10 万年前喷发,大概是 1980 年代的研究,那时多用钾氬做岩石定年。这种定年方式,用来测量百万年或亿万年尺度的现象,10 万年是它的“最小刻度”。
换句话说,使用这种方法来做大屯火山群的定年,就像拿一把刻度很粗的尺测量,发现最小刻度内有东西,但已到极限无法再细看,只能说是 10 万年。
直到 2011 年,中研院地科所同事陈中华和俄罗斯学者,将大屯火山群的火山灰拿去做碳十四定年。这种方式的“刻度”比较细,可以到千年、万年。结果发现:大屯火山群最近一次喷发应该在大约 5 千到 6 千年前,符合 1 万年内有喷发纪录的活火山标准。
除了喷发纪录,还有证据说明大屯火山群是活火山吗?
火山地震波也能说明大屯火山群在活动。
大屯火山群的地震波,跟宜兰、花莲、嘉义的地震波很不一样。宜兰、花莲地震是断层错动,就是岩层被扯断造成的地震振动。这种振动就好像一把吉他的弦同时扯断,高频、低频、中频各种频率都有。
但在大屯火山侦测到的火山地震,是单一频率的水滴状地震波,以及多个频率共鸣的螺丝钉状地震波。而不论是单频或多频火山地震,统统都是活火山才有的现象。
为什么?因为活火山有热量,可以产生高压气体或液体,当它们从地底沿着岩缝往上窜,因为岩壁长宽固定,就会产生特定频率的振动,好像火山在“吹直笛”!因为这个原理就像吹直笛时按住特定的孔,形成固定长宽的空气柱,就会吹出单一频率的声音。
反过来说,死火山没有热能,不能产生这些高压气体和液体。就像煮开水,瓦斯还在底下烧,蒸气不断往上冒,锅盖就会动、然后呼呼作响;如果把瓦斯关掉,没有了热源,水会慢慢冷掉,锅子也就不再发出声音。

除了火山地震,火山气体氦同位素比例以及地壳变化,也都间接支持大屯火山群是有能量的火山,不是死火山,但最直接证据还是确认它底下真的有岩浆库。
如何确认大屯火山群底下有岩浆库?您是像电影一样开潜舰钻入地底吗?
哈哈,现在的科学技术不可能带人钻进炽热的地底,亲眼证实岩浆库的存在。我是用自己发明的“阴影法”,标定大屯火山群岩浆库的位置和面积。
原理如下:在透明的盒子里吊起一颗金球,假设盒子上方是北台湾地表,盒子里的金球是岩浆库。然后关上灯一片漆黑,看不见盒子里的情况 (就像在地底一样),盒子上方的人要怎么知道金球的位置和大小呢?

这时可以在盒子底下放手机,让手机的光向上照,光被盒内金球挡住,盒子上方就会出现金球的阴影。如此一来,不但知道盒子里有金球,还能从阴影推知金球的位置和面积。

当然,地底下不会有光源,但有和光波很像的地震波,可以形成另类的地震波“阴影”。
地震波怎么取代光波呢?地底下一、两百公里发生地震,就会发出地震波传到地面。不过地震波中的 S 波,无法在液态物质中传递,所以当 S 波遇到液态的岩浆库会被挡下来。
如下图左边的示意图,地表的六个测站,发生地震时,黄色的地震观测站因为位于岩浆库正上方,接收不到 S 波,岩浆库范围以外的绿色测站才收得到 S 波。
于是,我就可以从哪些测站收到 S 波、哪些收不到,收不到的“阴影范围”有多大,来估算岩浆库的位置与面积了。

不过 S 波阴影只能算面积,无法估计厚度,因为无论岩浆库厚度多少,S 波统统会被挡掉,这时就需要 P 波了。
地震波中的 P 波 在固体中跑得快,液体中跑得慢。所以就如上图右边示意图,同样地表有六个测站,岩浆库外的绿色测站会先收到 P 波讯号,岩浆库正上方的黄色测站会晚一点收到。
而且岩浆库越厚, P 波受阻碍的距离越长,黄色测站就越晚收到 P 波。因此从 P 波的延迟时间反推,就能估算出岩浆厚度。
根据估计,大屯火山群岩浆库所在位置,大概在金山、万里附近,面积约四分之一台北市行政区的大小,厚度约 4 至 10 公里。
如果大屯火山群喷发,会有哪些危害?
先来了解活火山喷发会有哪些危害。全世界标准的火山灾害中,“熔岩流”算是大家最熟悉的,像电影中常看到岩浆从山上流下来。其实,熔岩流对人的生命威胁很小,因为它是慢慢滚过来,看得到也跑得掉。
但有一种跟它很像的“碎屑流”,才是真正可怕的火山杀手。当岩浆从火山口跑出来,碰到空气时从液态变成固态,先在原地不断堆叠增高,直到撑不住才轰然垮下……
在那一瞬间,温度高达摄氏数百度的石头和火山灰,以时速一、两百公里的惊人速度向下俯冲。历史上所有火山灾害中,由碎屑流造成的死伤非常可观,因为看到了大概也跑不了。

此外,还有“火山泥流”。当火山灰喷出后先堆积在山上,就像铺上一层厚厚的灰。遇上降雨或台风,灰变成泥巴,像泥石流一样冲刷下来。
当泥流冲进河谷,会把谷地填满,之后降雨没有河道可去,就会满溢出来。这种灾情菲律宾很多,每次台风一来,村庄就会淹大水,持续二、三十年。
回到大屯火山群喷发可能造成的灾害,主要看它喷发的量有多少。如果是小规模的火山灰和熔岩流,会影响山区周遭居民。
但我们强烈怀疑火山群里的七星山可能会活动,届时熔岩流、碎屑流、火山泥流会沿着磺溪,冲到北投、天母一带,对当地造成冲击。
若熔岩流和碎屑流等流到关渡大桥一带,那里的河口比较窄,如果堵住淡水河、基隆河道,河水流不出去,也可能造成灾害。
这次研究提到龟山岛也是活火山,规模如何?可能造成什么灾害?
根据火山灰定年,龟山岛距今 7 千年内就喷发了 4 次,而且目前估算龟山岛底下的岩浆库,是大屯火山岩浆库的 1.5 倍大,这些都符合活火山标准。
如果龟山岛喷发,比较可能的灾害是引发海啸,将冲击低浅、平坦的宜兰平原。
若大屯火山群要爆发,多久前可以知道?平时该如何监测?
科学家和政府要预报火山即将爆发,只能根据火山的异状。但从火山开始不安定,要等多久才会爆发就很难说了。有些火山一发现异常,一个礼拜后就喷发。但峇里岛曾有火山撑了两个月,日本的云仙火山则撑了五、六年。
不过,民众可以安心的是,很少火山从出现异状到喷发短于一个礼拜的。换句话说,只要做好监测,至少有一周时间可以应变。
若要即时预警,就得依赖平时监测,包括地表温度、火山气体、地壳变形和地震活动等方式。因为预测常要知道火山喷发的时间、大小和地点,我觉得通过地震监测非常有用。

我们可以从地震的位置,判断哪里的地底开始有岩浆活动,再由多少观测站侦测到地震波,估计火山喷发的可能规模。
再来,从地震所在深度,估算目前岩浆离地表的距离和移动速度,例如岩浆跑到离地表 9 公里时,会在 9 公里附近产生很多地震;隔了一个礼拜,在 7 公里深处侦测到地震,代表岩浆在过去一周跑了 2 公里。
虽然时间和岩浆跑的距离,不一定是线性关系,但这些数据仍可提供科学家参考、评估火山喷发的可能时间,必要时通知政府撤离附近居民。
但就像是照片的像素越多,影像越清晰;地震测站要够多,侦测解析度才会够好。所以未来,我们将增加北台湾地震测站的数量,从原本的 40 个测站,扩大到 140 个,并在测站之间,每隔数十米布置一台简易、小型的地动感测器,尽可能提高侦测的解析度。

这些年研究大屯火山有没有难忘的回忆?
我过去不是火山学者,而是做传统地震的,天天都在研究地震波。十多年前接触到火山地震,发现世界上怎么有我一辈子投入,也不曾见过的地震波。这就好像小孩子每天关在房间玩,一不小心打开门,发现外面的世界完全不一样。
不过,十几年前开始研究大屯火山群,除了我和少数学者,没有人相信它是活火山。但我觉得做科学,最诱人就是你的兴趣,如果是喜欢的东西,你会不计成败荣辱去研究它。
火山地震就这样一直吸引着我。即使现在手边有很多事,但每天动不动就盯着地震波看。地震波对我来说,胜过所有一切。也因为在中研院工作,让我无后顾之忧做自己喜欢的研究,才能“十年磨一剑”得到如今的研究成果。
如果下辈子还可以再回来,我也要回中研院。地球科学还是超吸引我,一辈子还是做不完,如果还有来生,Why not?

原文连结:大屯火山群不可怕,可怕来自不懂它 — 专访林正洪
延伸阅读:
-
林正洪个人网页
-
大屯火山观测站
-
大台北都会区下岩浆库存在之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