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医思想

法律法规网 作者:小柯
来源 来源: wbtt  法律法规网 时间: 2019-07-16 16:00:55  评论(/)

​​

中医,其内涵是多方面的。首先,中医是一个能治病的医学,中医有其临床属性;其次,中医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其有文化属性。

作为一位中医人,应该如何理解中医,如何传承中医,如何发展中医?我把自己的中医思想写下来,愿与读者分享。

我的中医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则,只有纯中医才是真中医;二则,中医离不开文化与哲学;三则,中医不需要现代化;四则,中医是生活中的医学;五则,中医以德为本,以术为标;六则,中医擅长治疗急症;七则,中医最重视医患关系的和谐。以下分条论述。

一、只有纯中医才是真中医

无论其他医学如果变化,中医人都应该坚持学习经典,并且坚守纯中医,做好中医自己的事情。通过临床实效来壮大自己,是发展中医的根本之道。纯中医已经走向了世界,说明纯中医有其生命力和发展潜力。

我学习中医,我从多年的临床工作中得出这样的结论:作中医,就要做纯中医。只有纯中医才是真中医。只有纯中医,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中医临床的疗效。

为什么大量中医院校毕业的中医人没有成为纯中医?我分析其原因,一则,虽然发了初心,但意志并不坚定,毕业后随波逐流,慢慢放弃了初心;二则,大环境的影响,导致无法坚持纯中医;三则,对纯中医没有信心。我相信,每位中医人若能坚定纯中医信心,不离不弃地坚持走下去,大环境亦无法改变我们的初心。​​​​

中医好,但中医也有真假之分。何谓真中医?我的理解是:坚持纯中医的核心思维模式(包括天地人合一、取类比象、辨证论治、整体观念、形神合一)的,不管所用的是中药、针灸还是刮痧、推拿,甚至是西药,都是真中医。相反,用线性思维或成分观念指导中医临床的,都是假中医。再者,真中医是向内求的。​​​​

中医需要脚踏实地,先继承好祖宗的遗产,而不必好高骛远,与时俱进,搞什么中医现代化;中医人要有危机感与独立意识,并发奋图强,只有立起中医的脊梁,中医才有尊严;中医虽然没落了近百年,但这并非意味着中医不行,中医能治病,这才是中医存在并崛起的基础;走纯中医之路,远比中西医结合更有前途。​​​​

二、中医离不开文化与哲学

有人说,你宣传中医那就老老实实地讲中医,不要把文化扯进去——我却认为,不讲文化的中医根本就是不完整的中医。中医固然有术的部分,但是,中医还有人文关怀,这即是文化。因为有文化,所有中医才会有《大医精诚》,才会有以德为本的说法。若抛弃文化而谈中医,是肢解中医,中医的临床疗效必然下降。可以说,​​​​中医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医学方面的具体体现,离开中国文化谈中医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谈到文化,那么,中医是什么文化呢?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医人一定要先读中国传统文化的书,不要急于用西方的观念作新解。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中医人要自信,自信源于中国传统文化,越是传统的,越是经典的,就越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可以肯定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学的越深,对中医的理解也就越深,临床疗效才越高。过早重视西方学术,是舍本逐末。​​​​

三、中医不需要现代化

有人主张,现阶段中医要与时俱进,搞中医现代化。

中医已经有了数千年的历史,中医曾经是国医,历史上关于中医的临床经验汗牛充栋。可以这样说,我们学习中医,先做好传承,这比什么都重要。若还没有传承好就贸然谈创新,谈现代化,这样并不利于中医的发展。

我认为,中医还是先不要现代化的好,老老实实做好传承工作,把中医的根长粗扎深。中医目前还是要走纯中医之路,不要尝试着去现代化。今时搞中医现代化,根本就是一条不归路,其结果必然是中医西化,迷失自我,最终变成中不中西不西的假中医了。

中医能治病,且能治大病重症,这已经被两千多年的大量医案所证实。今时讲中医现代化、中西医结合,根本就是对中医的不自信。不信,当然也就不会深入,导致中医疗效下降。中医是个宝贝,我们当代中医人应该老老实实地传承前贤的经验,不要搞东搞西,搞结合,搞创新,搞发展,这些都只是徒有中医之虚,而无中医之实!​​​​

所以说,中医人一定要自信,不要盲目迷信现代化。中医人要有定力,先解决中医生存问题,坚持纯中医理念,数十年不动摇,唯有如此才能发展中医。

四、中医是生活中的医学

有人说,作为中医人,你总是拿中医理论去解释生活,这样就会走偏的。我却认为,中医本来就是生活中的医学,中医无所不在,我们每天的饮食、起居、运动、情绪等等,都关乎中医。中药不但在药房里,家家厨房里就有中药,比如生姜、大葱、酒、醋、茶等等。中医本来是最接地气的医学,若没有学明白中医,当然也不希望中医贴近生活。

我创作中医微博一直坚持着这样一个原则:用纯中医理论去分析日常生活现象及临床病例。我相信,中医理论博大精深,完全可以把事情解释地清清楚楚,何必要一定执着于所谓的科学呢。比如说多吃蔬菜好,我所依据的理论是其色青,得木气,正适合于我们东方人,而绝不是含什么维生素等营养成分。​​​​

中医与生活息息相关。食物各有其不同性味,即是能治病的中药;经络穴位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随时随地都可按压或刮痧;我们常用的不少成语、四时气候变化、精神、起居等都可以用中医理论来分析和解释;中医也没有高大上的仪器设备。因此说,中医不远人,远人的绝不是真正的中医。​​​​

中医人应该学会自己独立思考,要把中医理论活学活用,用中医理论解释生活与生命的方方面面。最终,还要举一反三,把中医彻底变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五、中医以德为本,以术为标

(一)对中医人而言:

中医人需要有德行,俗称之为医德。医德为医术的根本,医德越高,医术才可能越来越精进。

作为中医人,医德远比医术更重要。德为本,术为标,若只重医术而忽视医德,是舍本逐末。况且,德高者其心必正,心正方能暗和天地之道,此之谓德配天地。学医即是修身,而修身需先正其心,若心术不正,谈何修身?若心志不坚,何以修身?所以说,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德立,德立而后医术成。

当多下功夫修身、养心、内省。千百年来,良医不只是医术高明,更是医德高尚。​​​​

(一)对养生康复而言:

养生亦当以德为本。《老子》讲:“道生之而德畜之”;《大学》讲“德润身”;孙思邈提出修德以养生,他说:“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这些都肯定了德对养生的重要影响。

万物由道化生,由德长养。万物有生成坏灭,人亦有生老病死,德是关键,因为德不着形迹,万物自然亲附而不肯离去。故说,养生当以培德为本

要想健康,就要恪守天道,修德积善。若能心地善良,福泽自然长久,必然身心健康。反之,若心性、行为、语言不善,即使再如何调理饮食起居,亦得不到健康,因为不修德,即是逆反天地之道。

六、中医擅长治疗急症

中医本来是用来救急的,试读《内经》和《伤寒杂病论》,中医擅长治疗急症,急症本来就是中医的专项。在十数年的临床实践中,我治疗过不少急症重症危症,就用纯中医,或针,或灸,或汤药,取得了神奇的疗效。我也把自己的部分案例发在微博里与读者分享。

当病人急症发作,身边没有现代医疗,或已经打过120,但需要等待时,中医往往可以在第一时间救急。中医救急重大,不但有良效,更可以为病人赢得其他医学抢救的时机。

中医救急,以针灸为最佳。在分秒必争的临床抢救过程中,针灸可以在急症发生的数分钟内开始抢救,既简便,又具实效,实在是实施中医抢救危急重症的重要手段。

关于中医救急,我反复撰文讨论,希望每位中医人都能变成能治急症的高手。这样可以一改中医是“慢郎中”的负面观点,还社会一个真相:中医是真正能治急症的医学,遇到急症,只要有中医人在,就有希望。

七、中医最重视医患关系的和谐

医患关系和谐,要求医生以人为本。中医正好就是以人为本的医学。

医学,首先应该是人文和道德。呵护生命不在医术,而在人文。面对疾病时,医术经常显得无能为力,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中医是仁术,是以人为本的。这也是把人文和道德放在医术之前。

中医强调,治病重在治患病的人,而不是人的病。中医最关注的是生病的人的精神、思想、意志,而不仅仅是疾病的种类和表现。也就是说,人的层面是最重要,而不是药品与医疗(这些都属于物的层面)。医学当更关注人的健康,而不是治疗疾病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再者,中医不仅追求能治好病,更追求让人不生病。WHO指出:“21世纪的医学,不应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究对象,而应以人类健康作为医学研究的主要方向”,中医正好符合这个要求。

医学的对象是人,那么医学就永远也离不开人文精神,人文精神里的德行和价值观决定着中医人的素养。由此说,若抛弃人文道德,医学将无法帮助病人。​​​​

中医的特点决定了其医患关系很容易归于和谐。

小结

我是中医人,我致力于提高中医的临床疗效。如何做呢?我提出自己的几个观点:一则,用纯中医思维,只有纯中医思维才符合中医的临床实践;二则,有自信,要相信中医能治病,而且能治大病;三则,日日精进,学习中医、实践中医,努力挺起中医的脊梁;四则,修养身心,努力提升自己的德行,以德为本;五则,不离中国传统文化,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用中国传统文化提升医学修养。​​​​

tags:

站长推荐 / Recommend

最近更新 / Latest

站长推荐: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WAP
Powered by LC123.NET 8.5  © 2009-2015 红火传媒
鲁ICP备11015312号-1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 王正兴 律师
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