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6月,英国。
年仅12岁的特蕾莎·米德尔顿(Tressa Middleton)生下了一名女婴,成为当时英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妈妈(11岁时特蕾莎怀孕,12岁时生下女儿)。
特蕾莎的报道
早在这位母亲怀孕期间,有关于她的报道就已经铺天盖地,很多媒体评论称:“这名年幼母亲的出现,表明了英国文明的破裂。”
特蕾莎是家里的二女儿,她上有哥哥杰森(Jason Middleton),下有妹妹迪温(Dionne Middleton)。他们几个自幼就被送往不同的寄养家庭,因为母亲翠西(Tracey)不是很称职,她是个“瘾君子”,孩子们年幼时,她总是居无定所。
后来翠西的经济状况稍有改善,才得以接回孩子们,但她的混乱生活并没有得到一点改善。妹妹迪温后来回忆称:“我们回家后,妈妈(翠西)经常邀请陌生人在家开party,饮酒作乐,常常一喝就要通宵。”
母亲翠西的酗酒也影响了孩子们。当时还未成年的特蕾莎,开始学着母亲喝酒。据特蕾莎当时的表述,她是在醉酒后和镇上的一名少年一时乱性才怀孕的。
大家原以为这只是一个缺乏管教的未成年少女,因酒后乱性自食其果的故事。但后来的剧情发展,却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
作者:鲁鲁修
出处:公众号【法医秦明】
小科普:英国家庭寄养法
地方当局如发现本辖区内的儿童的权利有遭受重大损害的风险,那么就可申请法院签发相应的指令,督促看护该儿童的有关人员积极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必要时,地方当局还可直接将该儿童带离其看护人,安排其接受家庭寄养。
而这些儿童被寄养的家庭是不固定的,一旦寄养家庭的条件不再适宜继续寄养,地方当局可依职权主动或依有关人员的申请变更或取消寄养,并给相关儿童安排新家庭。
家庭寄养协议是寄养家庭与地方当局或志愿组织签订的代为抚养被寄养儿童的书面协议。该协议在性质上属于行政合同,地方当局对协议的履行具有检查监督的权力,协议可以经协商一致解除,也可因地方当局的单方行为而解除。
孩子的父亲是他!
2008年,特蕾莎生下孩子两年后。又是在一次酒后,她向自己的朋友透露:“安妮(Annie,特蕾莎的女儿)的生父其实是杰森。”当时朋友以为她在开玩笑。
但不久后,特蕾莎竟然正式公布了此事,这引起了警方和全社会的关注。迫于各方压力,时年19岁的杰森与女婴安妮进行了亲子鉴定。
最后鉴定的结果让群众哗然:孩子的舅舅杰森,居然就是孩子的亲生父亲!
杰森近照
这一情况的曝光,最终导致了特蕾莎和家人关系的彻底崩塌。2009年,杰森因强奸幼女被捕入狱,他后来在监狱里待了4年。
这4年,对于特蕾莎来说特别难熬。就在她公布孩子的真实身份后,政府相关部门认为“安妮应被带离生母(特蕾莎)的家庭”。
而在哥哥杰森因此事被逮捕后,特蕾莎的母亲和妹妹明显和她变得疏远,亲人间的裂痕也逐渐加深。
当特蕾莎被迫放弃安妮的抚养权时,她是独身一人前去签署相关协议的。签完协议后,无助而沮丧的特蕾莎又一次回归了酒精的怀抱,后来她还沾染上了毒品。
之后的几年里,她多次进出戒毒所和疗养院,状况非常糟糕。
特蕾莎首次生子时和母亲的合照
小妹迪温回忆起此事时,她仍旧表示:“我无法痛恨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但那件事,的确毁掉了我们的家庭。”
十年后的再回首
所幸特蕾莎并没有一直堕落下去,生下大女儿3年后,她遇到了一个改变她一生的男人——达伦(Darren)。这对苦命鸳鸯相识于戒毒所,他们两人都曾因毒瘾误入歧途。
特蕾莎和达伦互相扶持,二人互相监督对方戒毒,一起走过了艰难又温暖的7年,最终在2016年决定订婚。这时,距离特蕾莎当年意外生子已经过去了10年。
特蕾莎最终鼓起勇气,将幼年所遭受的一切全都写了出来,并将这本书命名为《特蕾莎:12岁的妈妈》。
在书中,特蕾莎表明“哥哥对她的性侵犯甚至虐待行为,早在她9岁时就开始了”,她还揭露了因家庭“混乱”造成“其他年长男性(当时到家里喝酒做客的中年男人)对她的无理侵犯”。
特蕾莎手捧自传照
这本书一问世就引发了很大的轰动,大家一面称赞着特蕾莎的勇敢和坚强,一面更加强烈地指责她那个已经破裂的原生家庭。
也就是这本书,更加加剧了特蕾莎和家人间的矛盾。
特别是小妹迪温,她向媒体表示:“特蕾莎所言并非事实,我并不相信我的哥哥是这样的人。特蕾莎的这种行为,只会让我们的家庭再也回不到从前。哥哥(杰森)的人生被毁了,他不会原谅特蕾莎。我也无法接受现在的局面,她写的书,我不会去看。”
母亲翠西多年来很少公开表示自己的态度,只是在某次采访中说过一句:“特蕾莎的指控,让我很难抉择。但我无法再继续支持特蕾莎。”
孰是孰非,重要吗?
在迪温的回忆里,当年的事情是这样发生的:那是某个晚上,家里又来了很多人,母亲和那些人像以前一样,聚在一起喝酒玩闹。那天,特蕾莎和杰森也参与其中。
不同的是,那一晚他俩最后睡到了一张床上。
第二天,迪温听到两人窃窃私语,但并没有听清他们说了什么。之后,特蕾莎就怀孕了。孩子诞生两年后,她才表明杰森就是孩子的生父。直到那时,迪温才明白过来那个晚上,究竟发生了什么。
“当我知道了这一切,我从心里觉得恶心。但我不认为哥哥是(特蕾莎描写的)那种恶魔,那个晚上大家都喝多了,结果可能是个意外。”
特蕾莎兄妹合照(中间为杰森,右一为特蕾莎)
而在特蕾莎的回忆录以及电视采访里,当年的事情则要复杂得多:因为母亲翠西一直居无定所,没有工作能力,并且还身染恶习(酗酒、吸毒),特蕾莎兄妹三人幼年时一直生活在政府安排好的寄养家庭里(期间还换了几次寄养家庭,可以说是自幼尝遍了寄人篱下的滋味)。
直到9岁,特蕾莎才回到翠西的身边,就是那个时候,16岁的杰森也回到了家中。
因为从小的亲情缺失,三个孩子虽然玩得很愉快,但常常上一秒很好,下一秒就闹翻。尤其是杰森,他的脾气平日里就有点反复无常。
终于在一个下午,当11岁的特蕾莎和18岁的杰森单独外出时,杰森把妹妹带到了一处荒废的仓库。在那里,他对特蕾莎实施了性侵犯。
而那并不是杰森第一次侵犯特蕾莎。从特蕾莎9岁开始,杰森就会时不时地猥亵自己的妹妹。家里常来的那些年长的老男人也是如此,喝多了酒之后,他们就会对特蕾莎动手动脚。
他们(那些老男人)达到目的后,有的人还会给特蕾莎一笔钱,作为补偿。
“这让我感觉从9岁起,我就被别人当成了妓女。那段童年经历,真的不堪回首。”特蕾莎后来如此描述着,这样的回忆内容让整个英国为之震惊!
特蕾莎专访版面
“我写书一是为了将我的真实故事告诉我的大女儿,二是希望那些和我有一样遭遇的女孩子可以振作起来,勇敢地说出别人对你的侵犯,和他们作斗争!”
那么特蕾莎和迪温到底谁说的是真相呢?这一点,小编我还真的回答不上来。
虽然在动笔之前,小编查阅了很多资料,但还是无法判断以上两种说法,哪一个更准确一些。毕竟过去了那么久的事情,很多细节已无法再追究。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特蕾莎的确被哥哥强暴过,她12岁时生的孩子,也的确是哥哥的亲骨肉。她那个破裂的家庭,某种程度上一定要为这种局面负起责任!
而他们家庭的破裂、成员间的疏离,完全不该推责给特蕾莎呀!(小妹迪温的话,恕小编我并不想赞同~明明特蕾莎才是受害者啊,她那副指责他人的嘴脸,真是欠扁- -!)
回归爱,改变余生
2017年10月,特蕾莎和达伦的女儿艾瑞汉娜(Arihanna)出生了。这是夫妻俩盼了两年才盼来的孩子。
在决定再次生育前,特蕾莎自己做了很久的思想斗争,她害怕不能胜任“母亲”的角色,毕竟大女儿一出生,自己就被剥夺了监护权,被迫将她送往寄养家庭。
除此之外,特蕾莎早年的人生大部分被酒精和毒品充斥,如果日后她再入歧途,很有可能会再一次丧失自己做母亲的权利。
而她和达伦的孩子,也将面临当初他们兄妹三人一样的命运:辗转于寄养家庭,不受人的尊重和喜爱,并有可能走上歧途……这一切又是一个恶性循环!
所幸爱人达伦的陪伴和关爱,让特蕾莎找回了自己的安全感。她最终意识到,如果现在再有机会做母亲,那个孩子面对的将是完全不同的人生。
“我和达伦都走过弯路,我们一致决定和过去告别。现在的我们是能够承担生活责任的成年人,我们希望有属于自己的孩子。”成功怀孕后,特蕾莎在自己的采访中如是说。
幸福的一家三口
从特蕾莎坚定的话语中可见,当年那个手足无措的“少女妈妈”已经远离了过去的阴影,开始拥抱美好而阳光的人生。
“在怀艾瑞汉娜时,我总会想起过去。回想起我的安妮(特蕾莎的大女儿),回想起当初妈妈陪伴我生产的过程。前些年妈妈离开了我们,那让我觉得遗憾。”在特蕾莎的内心,她依旧牵挂着自己的家庭。
“她(特蕾莎)曾尝试给杰森送过圣诞礼物,还给他写卡片。但是杰森从没收过,他不会原谅她。”但从迪温的这番陈述中可见,特蕾莎和家人间的鸿沟一时间是无法逾越了。
虽然他们兄妹间的关系可能难以挽回,但幸运的是,特蕾莎已经拥有了达伦和艾瑞汉娜,他们一家的幸福人生,此刻才刚刚启程。
一点思考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这个案件,结局算是比较好的吧。
虽然年幼的特蕾莎曾被生活折腾得千疮百孔,但最后也算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即使她可能仍有一段时间绕不开原生家庭的糟心,不过那些都已经不太重要了。
写这个案件之前,小编浏览了国内不少平台分享的有关此案的介绍,很多媒体人在提到此案时,对特蕾莎一家的指责言辞颇为犀利。
但因为小编我从查阅的资料中,未能获得足够清晰的事件真相,所以不想在本文中过多评价或批判特蕾莎和她的家庭。
但今天的这个故事,让我想起现在挺流行的一句话:“为人父母居然不用考试,真是太可怕了!”
有句俗话说得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个故事中,特蕾莎之所以沉迷毒品、迷恋酒精,不正是因为母亲从小做出的表率吗?
而她之所以仓促怀孕,成为当年英国最年轻的妈妈,一定程度上也是拜那个秩序混乱、没有规矩可言的家庭所赐。她的哥哥杰森也是一样。(当时特蕾莎选择了放弃堕胎,也算是她最终成为“英国最年轻妈妈”的原因之一吧~至于在英国“堕胎是否合法”,好像跟地域有关,不过不管堕胎是否合法,生下女儿是12岁的特蕾莎自己做出的选择。)
如果兄妹二人能换一个母亲,换一种成长环境,可能人生又会是另外一种局面。
对一个宛如白纸的孩子而言,家庭教育是第一个染缸。如果你想让孩子成龙成凤,就一定要在他们还未成年前,提供给他们一个温暖而阳光的港湾。
这个港湾与物质并无太大的关联,构建好它需要的是父母足够多的关爱、包容、理解和耐心。
当然,并非原生家庭好的孩子都能成龙成凤,也有一些饱受原生家庭磨砺的孩子,最终通过自我的努力实现了人生逆转。
就像故事中的特蕾莎,但他们逆转的背后,一路走来的苦与泪,只有自己才清楚。
按你胃(Anyway),小编在此祝愿所有从不那么完美的原生家庭走出来的人,日后会越来越好!更祝愿已准备生娃的人,未来一定给自己的下一代组建一个超棒的原生家庭!
——爱你们的鲁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