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研究者多如牛毛,红学作品汗牛充栋,但人们都把《红楼梦》当作一个文学作品,无人知道它是一部东方主体科学的科学专著。确实《红楼梦》有着无与伦比的文学价值,但不能因此就说它是文学作品,就像郦道元的《三峡》虽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却是地理学作品一样。其实《红楼梦》是一部东方主体科学探求世界本质和人生真谛的科学专著,是一部小说体的《东方心身卫生学》。
1.《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是“求真”
《红楼梦》究竟写什么?这是所有红学研究者都不能回避的问题,有说《红楼梦》是写叛逆,有说《红楼梦》是揭露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等等说法,不胜枚举。只有红学泰斗周汝昌先生在央视《百家诗坛》里,说《红楼梦》的主旨是“求真”。善哉!斯言,真不愧为深得《红楼梦》要妙者。虽然《红楼梦》确实写了宝黛的叛逆,也确实揭露了封建社会的腐朽,但这不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立意本旨,难道早在《红楼梦》时期,曹雪芹就已经是共产党员,已经具有较高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了吗?其实《红楼梦》是一部东方主体科学专著,其立意本旨就是求真,也就是探讨世界的本质和人生的真谛,也就是如何使人类都得到真正的心理幸福。
因为无论主体科学还是客体科学,都是为了获得人类的幸福,离开人类幸福这一主题,一切科学研究都没意义。所以人生的真谛就是幸福,得到幸福就是得到了人生的真谛,没有得到幸福却得到痛苦就是没得到人生的真谛。科学探讨世界的本质也是为了人类的幸福,科学给人类带来了幸福,就是求得了世界的真本质,只带来痛苦,或既带来幸福又带来了痛苦,就是没求得世界的真本质。
但要求得人类幸福,就必须搞清楚什么才是真幸福,若错把假幸福当成了真幸福,就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本是为得到幸福而追求,结果不但追求不到幸福,反而会追求到痛苦。所以追求人类的真幸福,就是追求人生的真谛。要探求世界本质,就必须先搞清楚世界的真本质,若错将世界的假本质,当成了真本质,就追求不到真理,本是为追求真理而追求,结果不但追求不到真理,反而追求到谬误。
《红楼梦》就是这样一部追求世界本质和人生真谛的书。《红楼梦》将世界的真本质和人类的真幸福称为“真”或“有”,把世界的假本质和人类的假幸福称为“假”或“无”。得到了“真”或“有”,就是获得了真本质和真幸福,得到了“假”或“无”就是得到了假本质和假幸福。若错把“假”或“无”当成了“真”或“有”,那么“真”或“有”,就反而变成了“假”或“无”,所以《红楼梦》以“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作为全书的基本命题,全书都是围绕这一基本命题展开的。
《红楼梦》写的第一个内容就是要让读者知道,此书的立意本旨就是求真,就是探讨“真”和“假”,“有”和“无”。作者在《红楼梦》第一回就作了严正声明:“此回中凡用‘梦’用‘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亦是此书立意本旨”,这就是要告诉读者,本书善用谐音隐语的写作手法,“梦”、“幻”、“甄”、“贾”都是“真假”和“有无”的代名词,本书的立意本旨是写真假有无,读者别搞不清,这里特作“提醒”,以“使阅者了然不惑”。
《红楼梦》开篇第一回标题就开门见山地切入“真(甄)假(贾)”主题,叫做“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末篇第一百二十回标题还是呼应第一回“真假(贾)”主题,叫做“甄士隐详说太虚情,贾雨村归结红楼梦”,作者并且明确告诉读者,这里的“甄”,就是“且将真事隐去”的“真”,“贾”就是“假语村言”的“假”,这就充分说明《红楼梦》从头到尾都紧扣真假主题。
综观《红楼梦》全书,从头到尾,无不紧扣“真假”这一主题,开头第一回,就写一真一假两个人,各自按照自己的观点和方法去求真,真人姓甄,叫甄士隐,按照常认为假的方法,跟着疯和尚到常人认为假的太虚幻境中去求真,假人姓贾,叫贾雨村,按照常人认为真的方法,科考、做官、参与政治斗争,到常人认为真的现实社会中去求真。最后一回是这一真一假两个人各自走完自己的求真道路后最终会面,验证一下究竟谁求到了“真”,谁求到了“假”。结果两人达成共识,认为:“太虚幻境,真如福地也”,“真如”就是世界本质,“福地”就是人生真谛,这就说明,人们都认为假的太虚幻境才是真,才是真正的世界本质和人生真谛。但这真的太虚幻境反让常人认为是假,是无。现实社会中的闺秀、官职、地位等转瞬即逝,过眼烟云的东西反让常人认为是真,是有,虽碰得头破血流还要孜孜以求。
《红楼梦》洋洋百十万言,其实就写了两个家庭的故事,就是甄贾两府的真假故事,第一回讲的是甄府里的真故事,以后的一百多回讲的都是贾府里的假故事,虽然涉及了贾薛史王四府,但只有贾府是全书的主线,其余三府不是主线,其实“贾(假)”、“薛(雪)”统归为“假”,“史(死)”、“王(亡)”统归为“无”,都是“真假”的同义词,所以《红楼梦》说薛府王府史府都是贾府的亲戚,写薛王史为的是从更多的角度写贾,本质上还是写贾。真故事讲的是甄士隐在梦幻中跟着一僧一道来到太虚幻境,认识了这个通灵之处,但只与通灵幻境和通灵宝玉有一面之缘,女儿甄英莲元宵佳节失踪,大火毁灭甄府,以及甄府灰飞烟灭后,甄士隐遁迹求真的故事。假故事是写贾府兴衰成败,大观园里贾宝玉和众美女的遭遇等。奇怪的是甄府里的真故事在常人看来都是虚幻荒唐的假故事,贾府里的假故事在常人看来都是真实可靠的真故事。甄府的真故事大家都认为是假的,无的,贾府的假故事人们都认为是真的,是有的。
《红楼梦》全书中写了两个世界,一个是被称为太虚幻境的假世界,一个是被称为大观园的真世界。但奇怪的是生活在大观园真世界里的金陵十二钗都不知自己生前生后是怎么一回事,她们的真实情况,原委究竟却都记录在虚幻荒唐的太虚幻境中,大观园中美女们一切真实遭遇其实都是假的,太虚幻境中的正册判词,副册判词才是事情的真相。太虚幻境中的人对大观园中的人的一切都了如指掌,而大观园中的人对自己和对太虚幻境中的人都是一无所知。这就是说看上去假无的太虚幻境才是真正的真有,看上去真有的大观园才是真正的假无。
《红楼梦》被称为人物数量最多的小说,其实只写了真、假和亦真亦假三种人,假人是太虚幻境中警幻仙姑、痴梦仙姑、钟情大士、引愁金女、度恨菩提等众仙子,真人就是贾雨村和贾府、薛府、大观园里现实生活中的人,亦真亦假人就是空空道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疯和尚、其他僧道和甄士隐等,他们既可进入太虚幻境,又可以进入现实世界,是可以沟通阴阳两界的人,他们的身体是现实的人,行为和思想上却又和太虚幻境的人差不多。真人都历历在目,凿凿可见,但却只经历了短暂的十九年,就都死的死,嫁的嫁,走的走,散的散,都变成了假和无,只有太虚幻境中的假人和道士和尚等,永远不死,永久常存,变成了真正的真和有。
《红楼梦》人物众多,其实只是写了一真两假三个人的故事,一个真人就是姓甄的甄士隐,两个假人就是两个姓贾的贾雨村和贾宝玉。甄士隐和贾雨村是“求真”的,贾宝玉是“验真”的。求真就是追求真理,真人甄士隐按照常人认为假的道路去求真,假人贾雨村按照常人认为真的道路去求真,看看结果究竟是谁求到了真。验真就是亲自去体验一下常人认为的“真有”,到底是“真有”,还是“假无”,常人认为幸福的功名利禄、金钱美女、荣华富贵,到底是真幸福,还是假幸福,到底是幸福还是痛苦。贾宝玉本来就是一块贱薄无用的顽石,顽顽没有思想,就像初生的婴儿来到世上,首先要对自己的人生道路做出选择,但面对一真一假两个世界该选择哪一个呢?空空道士和渺渺真人都劝他选择真正幸福的太虚幻境,但顽石看到人间繁华万千的景象后却认为那是幸福,感到太虚幻境是寂寞痛苦,决意要去享受一下人间的繁华和富贵。当时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就劝阻他不要去,说那些其实都是假东西,不是真的,都是假的,不是幸福,而是痛苦。但无奈他是个顽石,大士和真人都称他为“蠢货”,顽就是顽固不化,蠢就是愚蠢无知,就像心理障碍的人一样顽固愚蠢,不知好坏。所以有了认知障碍的顽石不听劝阻,坚执要到那“富贵温柔乡”里体验一下人间的富贵,验证一下到底是幸福还是痛苦,是真幸福还是假幸福。结果大士和真人就决定让他去体验一番,并约定时间,体验完之后,再做这里会面,看看那时你再做何选择。大士和真人就把它由最贱的顽石变成了一块人间最珍贵的宝玉,放到一个人间最幸福宝贵的地方,既有美貌,又有内秀,既有地位,又有权势,既有美女,又有金钱,可谓是集人间之富贵,赅人间之幸福。但他是不是真的就得到了幸福呢?想读的书不能读,想说的话不能说,想做的事不能做,想爱的人不能爱,而必须读不想读的书,说不想说的话,做不想做的事,爱不想爱的人,不光自己苦不堪言,而且还要眼看着自己的姐妹亲人生死嫁离,不但没有丝毫幸福,反而只有“一把辛酸泪”。结果只熬了十九年,就再也呆不下去了,还没等到大士和真人给他约定的期限,他就忙着又跑回来,让大士和真人带他到太虚幻境,永久享受这貌似虚假却永久长存的真幸福。
除此之外,《红楼梦》还有很多真而假,假而真的东西,明明女娲补天是荒唐的假故事,作者却说这是该书的真实来历,现实生活中袖珍小巧的通灵宝玉,书中却说它其实是女娲补天时废弃的巨大顽石。现实中活生生的贾宝玉,书中却说他的真相是一块顽石,现实中美丽动人的林黛玉,书中却说她是太虚幻境中的一棵绛珠草。明明这些都是假的,作者却说这才是真的。《红楼梦》全书无不紧扣真假主题,所以说《红楼梦》是一部求真的书应该说无可质疑。
2.《红楼梦》的真假观
《红楼梦》要写的第二个内容,就是要告诉读者什么是真,什么是假?因为《红楼梦》是主体科学专著,所以作者站在主体科学的立场上,认为常人看不见的健康心理是真,常人看得见的功名利禄,荣华富贵,金钱美女等物质生活是假。《红楼梦》把健康的心理世界称为“太虚幻境”,把现实中的物质生活世界称为“大观园”。看不见的太虚幻境看上去是假,其实才是真,看得见的大观园看上去是真,其实才是假。追求到太虚幻境,才是追求到了真幸福,永恒的幸福,追求到大观园的幸福,就是追求到了假幸福,短暂的幸福,长期的痛苦。
《红楼梦》以主体科学提倡的非逻辑的小说语言,形象思维的表达方式,文学巨匠的深厚功力,尖锐细腻的笔触,生动详实的材料,写了各种社会角色追求幸福的过程,以此来证明,凡是追求到太虚幻境的精神境界的,才是追求到真幸福或永久的幸福,凡是追求到大观园的物质境界的,都是假幸福或短暂的幸福。
《红楼梦》写了这么多男男女女,到底写的是什么?其实是写苦苦追求幸福真谛的芸芸众生,各以自己的目标去追求,结果追求肉眼所见的真幸福的都没求到真,反而求到了假,不但没求得幸福,反而求得痛苦。只有追求看不见的太虚幻境的甄士隐和贾宝玉,才真正追求到了幸福。贾雨村追求美女(闺秀)、功名、科考、官爵、权势,虽然全得到了,结果是败家亡身,归结为红楼一梦(《贾雨村归结红楼梦》)。黛玉宝钗追求爱情,结果落得一个泪尽而逝,一个独守空房。贾政追求权势和家业,落个罢官毁家。贾瑞追求女色,落个伤身殒命。迎春追求富贵之家,嫁进去才知道是个“中山狼”的狼窝,落个“金闺花柳质,一载付黄梁”。还有熙凤追求贾府家政大权,尤二姐追求正房地位,尤三姐追求妇女操守,薛璠追求同性恋,男的有的追求花天酒地,有的追求权势地位,小姐有的追求嫁个高贵门第,有的追求嫁个富有之家,丫鬟有的追求主子的地位,有的追求丫鬟的级别,等等等等,结果无不落个早死早夭,生死嫁离,败家亡身的悲惨下场。只有甄士隐和贾宝玉不同,开始也一时糊涂,但尝到苦果之后就幡然悔悟,转而追求太虚幻境,才得以脱离苦海,走向永恒的真幸福。甄士隐开始追求的是亲子间的亲情,以常人认为天经地义的天下父母心对女儿“惯养娇生”,结果失女亡家,“烟消火灭”。贾宝玉开始也迷恋男女间的爱情,结果落得百般无奈,痛苦无状。但他两人经历过假幸福的磨难后开悟,放弃错误的追求,改为追求常人认为虚假的太虚幻境,才求得世界的本质,获得人生的真谛。《红楼梦》中每一个人物其实都是一个不同的社会角色,作者以他们各自不同的求真道路警醒后人如何正确地追求幸福。
由此可见,真假有无实在难辨,这么多的人都在求真,能求到真质者凤毛麟角,几乎所有人都是本末倒置,以假为真。由于感官和逻辑的严重障碍,不但求不到真,而且永不醒悟,虽然碰得头破血流,但若再给他一次求真机会,他们还会再重复错误。就像柳宗元说的蝜蝂一样,蝜蝂这种小虫只要遇到东西就往身上背,越背越多,直到把它压得爬不动了才会停止,但只要你把它身上的东西弄掉,它就会再继续往身上背东西,永不悔改。甄府的人是真人,是正常人,所以经历了兴亡盛衰,“烟消火灭”之后就接受了教训,不再重复原来的错误道路,改为向相反的太虚幻境求真,结果就获得了真幸福。不但自己能获得幸福,还能把他的亲人也引领到正确的道路上来。甄士隐到太虚幻境后,又把他的女儿甄英莲,“接引”到太虚幻境。
但贾府的人是假人,是认知障碍的人,经历了兴亡盛衰,“烟消火灭”之后仍不接受教训,继续重复原来的错误道路,继续按照“兰桂齐芳”的兴衰成败规律重复原来的错误道路。宝玉归了真,本府的人不但不能悔悟,反而为宝玉的归真而嗟呀惋惜。
因感官和逻辑而形成认知障碍的常人,不仅自己不能辩明真假,即使把真的告诉他,他都执迷不悟,反而骂真的是假的。《红楼梦》写了三个故事说明这个问题。
第一个执迷不悟的是迷恋亲情的甄士隐,本来已经在一僧一道的引领下来到了太虚幻境门前,只因还没看开亲子之情,而无法进入幻境。当时有一僧一道要让他放下亲情,只要放下亲情,就能进入幸福的太虚幻境,僧人告诉他,不要把女儿当作宝贝抱在怀里,她不是个宝贝,而是个“有命无运,累及爹娘”的害物,亲情不是你该追求的真幸福,人该追求的是无物无我的心理境界。甄士隐要能听僧人的话,就能直接进入太虚幻境,就不会再遭受以后丧女亡家之痛。可是甄士隐不但不信僧人的真言,反而认为僧人说的是“疯话”而“不去睬他”,僧人又苦口婆心地相劝道:“舍我吧!舍我吧!”这句话的显意是:“把你女儿舍给我吧!”其实是要他舍弃“自我”。因为人不能进入太虚幻境的主要原因就是不能“舍我”。这里的“我”就是自我,《老子》称为“身”。《老子·第十五章》云:“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第七章》云:“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这就是说,人之所以有痛苦烦恼,就是因为我们“有身”,假如我们“无身”,还会有什么痛苦烦恼?“无身”就是“舍我”,就是“不怕失去”,越不能“舍我”越得不到幸福,越“有身”越有“大患”,越怕失去越容易失去,只有“后其身”,才能“身先”,只有“外其身”,才能“身存”,只有“无私”才能“成其私”。只有“舍我”,才能成全自我,越不怕失去越不易失去。可惜当时甄士隐不明白这个道理,听了僧人的话觉得“不耐烦,便抱女儿撤身要去”,才与幸福的太虚幻境无缘。
第二个执迷不悟的是迷恋爱情和云雨情的贾宝玉,本来已经在秦可卿(情可轻)的引领下来到了太虚幻境,而且警幻仙子想尽办法警醒他,莫把这里当成幻,人间爱情才是真正的幻。所谓“警幻”,就是警醒真幻,不是警醒贾宝玉,而是警醒世间人。书中说警幻仙子之所以让贾宝玉来太虚幻境加以开导警醒,是受荣宁二府的祖宗相托。警幻给贾宝玉用的第一个警醒就是太虚幻境大门上的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警示他分清真假有无,莫把这里当假无,大观园里非真有。第二个警醒就是给宝玉看金陵十二钗判词,让他看看大观园里薄命女们的下场,看看到底哪是真,哪是假。第三个警醒就是“醉以灵酒,沁以仙茗”让他认识到看上去幸福的美酒,其实是痛苦的“千芳一窟(哭)”,美妙的仙茶,其实是痛苦的“万艳同杯(悲)”。第四个警醒就是曲演《红楼梦》,即用一场戏及《红楼梦十二支》曲词,警示宝玉人间幻象都是假,虚假的幸福其实都是痛苦。第五个警醒是让宝玉亲自体验云雨之情,让他“领略此仙闺幻境之风光尚如此,何况尘境之情景哉?”以此让他“万万解释,改悟前情”,警醒宝玉莫恋虚幻男女之情,追求太虚幻境才是求真正道。但宝玉肉眼凡胎,听警幻仙子如此之多的“谆谆警戒之语”,仍然向着“迷津”而去。这里的“迷津”就是认知障碍。
所以警幻说:“此即迷津也,深有万丈,遥亘千里,中无舟楫可通,只有一个木筏,乃木居士掌舵,灰侍者撑篙,不受金银之谢,但遇有缘者渡之,尔今偶游至此,设如堕落其中,则深负我从前谆谆警戒之语矣”。这里的“木”和“灰”,是“形如槁木,心如死灰”之意,《庄子·齐物论》曰:“形固可使如槁木,心固可使如死灰乎”,这是只有得道高人才能达到的境界,常人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只要陷入,就难拔出,花再多的钱也没用(不受金银之谢)。所以说,如果你陷入这种障碍者,我警幻的一番苦心就白费了。
第三个执迷不悟的是迷恋色情的贾瑞,《红楼梦》第十二回有个“贾天祥正照风月鉴”的故事,说的是贾瑞贾天祥,虽然名字叫做“祥瑞”,但一染上色情恶习就不但不能祥瑞,反而害了相思病,几乎丧命,虽然“要命心甚切,无药不吃,只是白花钱,不见效”。就在他病情垂危之际,有个道人送他一个“两面皆可照人”的镜子,名叫“风月宝鉴”,告诉他只要照镜子的背面,疾病很快就能好,但千万不能照正面,只要照正面,必死无疑。贾瑞拿过镜子背面一照,是个可怕的骷髅站在里面,吓得连忙扔掉。道士明明叮嘱他不要正照,可他偏要正照,一看里面是她日思夜想的美女站在里面,赶忙进去与她云雨一番,结果泄精过度,当场毙命。其实“正照”就是按照感官和逻辑的顺向规律去看色情,“反照”就是按照非感官和反逻辑的逆反性规律去看色情,这是鉴别色情善恶和心理治疗方法正确与否的唯一镜鉴,也是鉴别真假幸福的唯一镜鉴,正照虽是个美女,却是假象,反照虽是个骷髅,却是真相。不信你摄个X片看看,美女就是个骷髅,若给美女照个照片,那是美女,若照个X片,那就是骷髅,照片是表面假象,X片才是内在本质。相信假象,看似美好,却只会痛苦毙命,相信真相,看似可怕,却能根除顽疾,走向幸福。这就是告诉那些迷恋女色的人,只要看见美丽诱人的美女,就当作看见一个可怕骷髅急忙扔掉,相思病很快就能好,若看见美女真的当作美女了,那她就会像可怕的魔鬼一样要你的命。可惜的是假的感到美好(像个美女),真的感到可怕(像个骷髅),假话有害但好听,忠言有益却逆耳。贾瑞不但不听道士之真言,还骂“道士混帐,如何吓我”。不仅贾瑞要骂,就是他的父亲也大骂:“是何妖镜!若不早毁此物,遗害于世不小。”反让众人架火烧掉镜子。
其实曲高和寡,道高谤多,正是主体科学最为苦恼的“取信”问题,因为主体科学理论是反感官反逻辑的,虽是突破心理障碍,获得真正幸福的最佳良方,但不但难被人理解,反而被世人谩骂、嘲笑。所以《老子》说:“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庄子》则以蓬间雀笑大鹏来比喻下士之闻道,基督教则说:“不信上帝,就得受到惩罚”(意思是不信真理就得受惩罚),佛教则说:“只度有缘者”。被烧的镜子则只能痛哭着说:“谁叫你们瞧正面了!你们自己以假为真,何苦来烧我?”《红楼梦》则说“真应怜”。
红学者都知道甄士隐的女儿甄英莲就是“真应怜”的谐音,但究竟谁真应怜?有说是甄英莲真应怜,有说甄士隐真应怜,其实凡是只顺不反,执迷不悟者都真应怜。首先是甄英莲真应怜,明明爸爸已经把她带到了幸福的太虚幻境,只因爸爸执迷不悟而使自己落了个丢弃流浪,蒙冤丧夫,终生轮为奴仆的痛苦一生,岂不是真应怜。其次是甄士隐真应怜,明明已到幸福王国,却因不辩真假而自动退出,高人苦劝不听,落个失女毁家,烟消火灭的悲惨下场,岂不是真应怜。其三是贾雨村真应怜,苦苦追求一生,美女金钱,荣誉权势虽都得到,却昙花一现,落个红楼一梦,岂不是真应怜。其他如宝玉、十二钗、荣宁四府,芸芸众生,哪个不是真应怜。
医院一个护士曾向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甄英莲是甄府的人,却到贾府里当了个婢女,真府的人当假府的婢女,这是什么意思?我当时还真没考虑到这个问题,便问:你是怎么认为的?他说:真府的人也能进入假府,是不是说,真假其实是可以沟通的。我觉得有道理。后来我细细思索了这个问题,发现除此之外还有个意思。就是《红楼梦》认为,获得真正幸福的人必须是冲破家庭、社会等一切束缚,完全获得自由的僧人道人,所以《红楼梦》书中只要高人出现都是“一僧一道”,而僧道都必须是出家人,没有“府”,所以不管真府假府,只要在“府”里的人就都不是“真人”(真正获得幸福的人),真人在真府里被当作宝贝,一旦进入了假府,不但不是宝贝,还要被冷落歧视,只能当个婢女。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