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佛为我们说了这么多的法,为什么要强调依戒起修呢?这是因为我们凡夫的心,时时处处都在一种粗狂当中,所以要先依戒让身远离缘非。回归于内心,渐渐去除粗的烦恼,让心变得越来越宁静,越来越微细,乃至于起一个什么样的念头都能知道。
比如说,当一念的贪欲心生起来了,你马上就能觉了:哦,生起来了!赶快用相应的法来对治。如果你每天都能观照好自己的念头,知道现在是起善念了,还是起恶念了,并能用相应的法来思惟作观,我想你的修行可能就有一些进步了。
其实,真要做到这些并不难,关键是我们自己不肯去做,总是想着要找一个什么法来修。每天拜佛诵经,也只是盲目地求数量,而不知道做这些是为了什么。我们磕头拜佛也只是一种方法,拜下去的时候,心要清楚明了地缘念身体的每个动作,来对治种种不善的念,继而对治妄念。要让心趋于定当中,寂静当中,所以不管用什么样的法,一定要通过思惟,一定要知道用这些法的目的是什么。
我们看到个别人很用功,但是烦恼很重,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他把用功和修行分开了。虽然拜了很多佛,念了很多经,也只是停留在种善根、积累资粮方面。最主要的是,通过诵经拜佛这些法来对治我们的烦恼。当你贪嗔痴起来的时候,怎样来呵止它?怎样用相应的法来对治它?比如说,当你不慎与人发生了争执,你马上就要生起观照:我为什么要和他争执?是我的什么心起来了?是嗔恨心,还是嫉妒障碍的心?然后马上呵斥自己,要忍辱退让。
所以一个出家人,看他的外相很安详,但他内心里是很忙的,因为他要让正慧现前,来对治那些邪念。佛法确确实实没有离开过我们,只是我们自己不知道怎样来使用而已。于是,借助于打坐、经行、诵经、拜佛等等来慢慢调伏自己。
正如那些祖师大德们所讲,放下心中的五欲,这才算是修行。这就要求我们在生活当中,真正能做到看得破、放得下,心里不生一念贪著。每天的起心动念都能清楚明了,乃至于证得道果,那就看我们怎么样去付之于行动了。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