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拍到的短耳鸮
2010年11月10日野鸭湖
↑十年前的那天,我在北京野鸭湖跑马场周边拍鸟,日落之后短耳鸮出来觅食了。那时还不认识短耳鸮,只肯定是一种猫头鹰。虽然天光的亮度可以使相机聚焦,但十年前的相机高感光性能还不行(我使用的尼康D3x在那时是一流的),快门速度上不去,很难拍清楚飞行的猫头鹰。我不得不使用闪光灯拍摄,这是我第一次拍到的短耳鸮。
短耳鸮是鸮形目鸱鸮科的鸟类。中型猫头鹰,体矮翼长,圆形面庞,耳羽簇短小,眼为黄色,具似烟熏妆暗色眼圈。夜行性,白天亦常见。在北京为旅鸟,偶见冬候鸟。
近在咫尺——与短耳鸮面对面
2015年11月25日密云水库
密云水库北岸不老屯。初雪后的清晨,一只短耳鸮从水边的芦苇中飞过来,落在离我不远的草丛中。不是事先看到落点,你想在草丛中发现羽色与环境融为一体的短耳鸮是极其困难的。
↑我慢慢把车开过去,找到了躲在挂满冰霜的草丛中的短耳鸮,在距离它10米左右的地方使用600mm镜头拍摄。
拍摄了一会,我感觉应该可以更近距离拍摄它。于是缓慢下车匍匐在雪地里,鬼使神差地慢慢爬到了这只可爱的短耳鸮跟前。“宝贝,你好吗?”我轻声问,从它不置可否的神态看出它是放松的。此时,我与它的距离已经达到我使用的70-200变焦镜头的1.6米最近聚焦距离。
↑猫头鹰的羽色、神情和行为告诉我它很好,它不时抬头张望天空可能威胁它的敌人,对我没有一点敌意,但是从哪方面看我都不能再靠近了。
这次在野外对短耳鸮超近的拍摄,让我看到这只短耳鸮如此清晰的面庞和黄橙橙的眼睛,这也是截止到目前我与野生猛禽距离最近的一次友好接触。
美国《国家地理》中文版《环球少年地理》杂志的编辑在微信朋友圈看到此图,觉得这张短耳鸮拍的很国家地理,并在2016年第一期杂志采用这张图片作为当年杂志的跨页海报用图,稿费500元,这是杂志单幅图片很高的稿酬了。
夜空精灵——悬停的短耳鸮
2010年11月10日野鸭湖跑马场
2010年,野鸭湖周边的当地农民种植了一些农作物。其中一片花生地收获之后,夜间招引了很多鼠类去那里吃收获时遗落的花生,同时也吸引了猫头鹰聚集在那里捕猎。
↑2010年11月10日,那天傍晚野鸭湖的风很大,短耳鸮又出来觅食了。天色暗淡,它迎风悬停观察,发现猎物就俯冲下去。前面提到,当时的相机高感性能还不高,借助微弱但尚可聚焦的天光,我只能使用闪光灯拍摄风中悬停的短耳鸮。闪光灯把暗蓝色夜空里的猫头鹰照亮,眼睛的反光格外明亮醒目,我拍到这张表现夜空精灵的意境片。
被骚扰的短耳鸮
2010年&2013年野鸭湖
在野外,如果看到喜鹊们围着一棵树或灌丛叽叽喳喳,往往就是在骚扰白天视力不佳的鸮类鸟——通常是雕鸮、短耳鸮等。所以,在野鸭湖白天差不多都是“靠”喜鹊发现鸮类鸟。
↑ 2010年11月17日,野鸭湖。被喜鹊骚扰而逃跑的短耳鸮。
↑ 2013年3月26日,野鸭湖。躲在草丛中。
北京偶见——冬候鸟短耳鸮
2015年11月&2016年2月密云水库
2015年11月6日下午,得知密云水库北岸不老屯鸟况不错,一看天气预报第二天要继续下雪,京承高速还能通行吗?晚上8点,决定先住到密云水库附近的太师屯去,说走就走。虽是雨雪天开夜车100多公里,但走京承高速方便,好在气温刚接近0°,路面还没有结冰,两个小时就到了距不老屯20多公里以外住宿条件好的太师屯镇。
2015-2016年冬季,不老屯湖滩的猛禽大爆发,我去了好多次,拍到了大鵟、毛脚鵟、白尾鹞、猎隼、红隼、灰背隼、阿穆尔隼、短耳鸮、纵纹腹小鸮、雕鸮,种类之多前所未有。
那年冬季,作为冬候鸟偶见于北京的短耳鸮,在不老屯湖滩东北部一个砂石场周边生活,那里的圆石堆和密集蒿草,很适合圆体型鸮类隐秘。
↑ 2015年11月8日下午,选择了一处地势较高的草地守候短耳鸮,站高点看到的区域就大些,这样拍到的机会也许就多些。许久,从远处飞来一只短耳鸮,并给了我拍摄飞行的机会,还看清了它在草丛中的落点。
↑ 2015年11月9日,不老屯。
↑ 2015年11月21日,雪中不老屯。
↑ 2015年11月24日,不老屯,短耳鸮捕猎。
↑ 2016年2月2日,短耳鸮抓鼠,不老屯。
短耳鸮为夜行性鸟类,但白天也见捕猎。有人对短耳鸮及其幼鸟的食物进行过分析,在一对短耳鸮育雏的一百多天里,它们吃掉了大约1500公斤的食物,其中老鼠就有4400只以上。短耳鸮是捕鼠能力最强的猫头鹰之一。
↑ 2016年2月2日,不老屯。天色暗淡,短耳鸮纷纷出动。
↑ 2016年2月3日,不老屯。黄昏,美丽的夕阳里,出现了短耳鸮巡猎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