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儿山隧道可以通车了吗

法律法规网 作者:小美
来源 来源: 法律法规网  法律法规网 时间: 2017-09-27 10:17:08  评论(/)

法律法规网综合报道 雀儿山的隧道是通向哪里呢?原来要2个小时的翻山,现在隧道开通了需要多长时间呢?

最引人关注的话题之一要属雀儿山隧道了,川藏线,又叫川藏公路,但我们常说的国道318并不能完全和川藏线等同。国道318起点是上海,终点是西藏与尼泊尔交接处,而我们常说的川藏线实际上是川藏南线,是成都到拉萨的路段,仅仅是国道318的一部分。近年来,国道318火起来时候,人们大概还忘掉了川藏线还分南北两线。

0.jpg 

1.jpg

川藏北线,从成都出发,主要承载路段是国道317,历经马尔康、炉霍、甘孜、德格、江达、昌都、类乌齐、丁青、巴青、索县后到达那曲,与国道109汇合以后到达拉萨,这个成为大北线;其中,在炉霍可以走省道到康定新都桥、昌都可以到达邦达,其他路段与国道318重合,这个叫作川藏小北线。

因此,无论怎么走,国道317上的雀儿山,永远是横亘在那里的天堑。你走与不走,山就在那里,不近,不远。

2.jpg

2017年9月26日,雀儿山隧道正式通车,预示着多年来国道317上的这条线路成为了历史。雀儿山,海拔6168米,垭口海拔5050米,曾经是“川藏第一险,川藏第一高”

3.jpg

经过8年反复论证、建设周期超过5年被称为“川藏第一险”的雀儿山隧道于2017年9月26日正式建成通车,项目路线全长12.997公里,其中隧道长7079米,双向两车道,隧道进口洞口海拔4378米,出口洞口海拔4232米。雀儿山隧道攻克了在高原高寒地区修建隧道的多个难题,打通了几十年来川藏北线的天险瓶颈,将进一步密切内地与西藏的联系,助推藏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4.jpg

雀儿山,被称为“鸟都飞不过去的山”,其实海拔6168米的山顶高度,和5050米的公路垭口高度,其实在青藏高原也比较常见,唐古拉山山口海拔5231米,开车也没见这么困难。但雀儿山的险峻主要来源于几点:山势、气候、路况。

雀儿山是川藏南北两线上少有的公路海拔超过5千米级别的大山,另两座比较出名的是东达山(5008,后修正为5130)、米拉山(5013),由于地处南线,知道的人比较多。但唯独雀儿山的地势是最险要的,整座大山就像一堵墙,而汽车需要经历数小时的海拔高程爬升才能翻山而过。

雀儿山气候多变也是很出名的,在冬管时期,道路几乎都被积雪覆盖,路面打滑,大车、重车无不胆战心惊,普通的小车也望而生叹。因此,走雀儿山老路,川藏老司机们谈之*变,尤其是雨雪天气,被困在山上的事情时有发生。而且在5千米海拔受困,别说高原反应了,就连经验丰富的向导和领队,一旦受困还有缺氧的生命危险。

6.jpg

对于路况来说,雀儿山的老路都是土路,在非雨季干燥的季节,翻山是很容易的。但如果下雨或积雪,道路泥泞,轮胎打滑,连人带车翻下山崖就是潜在的危险。这些汽车的残骸,也许就是在向我们警示的最好提醒。

另外,雀儿山道路很窄,虽然是双向两车道,小车错车宽度是足够的,一遇到大货车,就要提前让车,找一个宽敞的空隙将大车让过。川藏线上的老司机都知道,翻越雀儿山都是看天气、运气,小车的*能普遍比大车好,一般不要跟大货车抢道,因为大车司机比小车更提心吊胆。小车能让就让,因为你体会不到大车司机的辛苦。

雀儿山老路靠悬崖一旁插着的路标,是提示道路宽度的,方便大车错车。在非雨季的干燥季节,视线良好,一到了积雪的季节,看不见道路边缘,错车的时候一不小心就掉下山崖了,在雪天,认准标志,也是行车安全很必要的。

7.jpg

作为川藏线上的常客,野行联盟对雀儿山也是心有余悸。曾经翻山需要2小时,那还是不堵车的情况,如果前方遇到大货车抛锚或者滚石,那堵在路上的时间就无法预计了。不管是不是雀儿山,只要行走在川藏线上,尤其是北线,风餐露宿、自备干粮就是行走在川藏线上经常发生的事情。

2016年,野行联盟为了赶路,曾经日行800公里,注意:是公里,不是里,而且是山路,为的就是一定要在下午之前翻过雀儿山。因为野行联盟知道,高原的气候都是上午天气状况良好,一到了下午,各种天气情况的可能*都会发生。一路上自己烧水做饭,没有停留。

翻越雀儿山,征服过川藏南北两线上最险的路段,再驾驶川藏线其他高山也就经验丰富了。在雀儿山垭口远眺公路,蜿蜒盘旋,连一只鸟都没有,真是“鸟儿都飞不过的高山”。

8.jpg

11.jpg

2016年11月10日,雀儿山隧道正式贯通,隧道内设施还在建设中,尚未通车。而回顾隧道修建经历,雀儿山隧道是世界上海拔最高超特长公路隧道,含氧量低、气温低、隧道超长是最大的特点与难点。在海拔4000米以上修建7公里的超特长隧道,既无成熟规范提供理论支撑,又无工程实例借鉴,隧道设计只能从零探索与总结提炼,本身就是一个难题。

10.jpg

雀儿山隧道洞口含氧量不到平原区60%,每进隧道1000m含氧量较洞口降低10%,绝大多数人均有高原反应,施工难度极大。除此之外,雀儿山常年冰雪覆盖,洞口极端气温在-40℃以下,无论是施工还是探勘,都是难上加难。

tags:

站长推荐 / Recommend

最近更新 / Latest

站长推荐: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WAP
Powered by LC123.NET 8.5  © 2009-2015 红火传媒
鲁ICP备11015312号-1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 王正兴 律师
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