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棒垒球运动风行,球友们“修手套”的需求渐渐增加。手套维修业者李志龙说,近年来业务量成长2倍到3倍,还增加了北部的服务据点,还是常常忙不过来。
李志龙原本以经营体育用品店为主,但在接触了手套维修领域后,产生浓厚兴趣,不断钻研相关技巧,也渐渐累积老顾客,常常帮职棒球员维修手套。在业务量逐渐增加的情况下,两年多前将体育用品店完全转型,开设“老都棒垒球手套再生站”,专营手套维修工作。
李志龙说,以前每个月平均约收件40到50个,现在大概都100多件。原本只有自己一名技师投入,现在总部还有另一名技师及两名工读生;另外,在台北及新竹各增加了一个据点,由技师就近提供球友服务,北部每个月也都收件上百。
他说,因为有些原料及专业处理仍需工厂的专业协助,北部的技师主要提供较基本的维修,破损或严重变形的还是得寄回台南总部来处理。总部常常有100多个手套排队等着修,每个手套坏掉的地方不太一样,还要先与顾客充分沟通后,才能决定怎么修最好。
李志龙表示,会送修的手套大概分成两种;除了是顾客原本用得就很顺手的手套,修了之后准备再使用之外,很多是对主人有特殊意义的手套,送修之后就准备收起来好好保存的。
“每个手套背后就是一个故事”。他说,最近有一个中年客人拿着大学时代的手套送修,听着对方述说以前用这个手套参加比赛的回忆,充满浓厚感情。虽然花了新台币2000多元才修好,但对方拿到手套时像是拿到宝贝一样,频频道谢,满意地离开。
李志龙说,每次看到客人开心的表情,自己都会感动到全身起鸡皮疙瘩;也就是这种感动,让他持续投入这项报酬率并不高的行业。这是爱物惜物的概念,台湾的棒垒球运动人口很多,有故事的手套一定不少,希望能帮更多人保留好他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