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第四届石家庄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灵寿县闭幕。记者采访了解到,灵寿县逐渐把“风景”变成了产业,助力全县脱贫摘帽,同时,生态环境的提升也为当地百姓提升了生活质量。作为“石家庄后花园”的灵寿县,将以千年古县、生态新城为身份,以全域旅游做大市场蛋糕为布局,吸引京津冀大市场来灵寿休闲、康养。
▲开幕式上的舞台剧《中山记忆》展现了灵寿的历史根脉。
此前,一份专业的旅发大会调查报告显示,旅发大会能给人们带来效益最大的,就是经济效益(31%)和环境效益(29.6%)。如今,旅发大会引燃的发展热望已逐渐在各地落地实现。
旅游购物带火灵寿腌肉
27日,在第四届石家庄旅发大会上,旅游商品展销区的灵寿腌肉展台异常火爆。因为石家庄的饕客,大多都以“腌肉面”做为灵寿美食的“代言”。
腌肉面是河北省石家庄市灵寿县等地独有的地方名吃。面条是地道的手擀面,口感韧性十足,腌肉是本地特产,有一种独有的咸香味。
腌肉面的特点
面韧、劲道,微略含碱,山区腌肉特有的肉香而不腻、再加上土豆、豆角、以及粉条炖制的菜品,那叫一个绝,让人吃了一碗还想一碗。“
以前提到灵寿就觉得是贫困县,没想到今天还能看到这么有特色、质量好的产品!”在石家庄开河北土特产店的张先生说,他这就带些腌肉回去试销。
在灵寿县特色产品展区,灵寿腌肉确实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不少参展者现场支付购买。记者注意到,这家腌肉与市场上最常见的老乡自制腌肉不同,它有着自己的品牌“绕岭香黑猪腌肉”,产品还申请了国家专利。
正在卖腌肉的小伙叫尚鹏,他现任灵寿土特产协会技术研发技师,负责灵寿腌肉,腌肉面,羊杂汤,缸炉烧饼研发和跟进。
5年前,尚鹏在北京,天津,郑州,石家庄等多地从事餐饮厨师工作多年。这个腌肉,正是他参加工作看到食客对自己家乡特产的热爱,触动了他回乡创业的决心。回乡后发现问题、几经调研,他决定将灵寿腌肉做成品牌,如今已有5年时间。“我们已经跟6家黑猪养殖基地和50多,户农民建立了收购散养猪肉的合作机制,加工厂也有10几名员工了。其中技术人员4名,研发人员2名”尚鹏说,旺季时,月销售收入能接近30万,去年一年的销售额有70万元。
据了解,为了推动产业发展,灵寿腌肉协会今年也已成立。“希望我能抛砖引玉,带动灵寿农旅融合产业的发展。”尚鹏说,如今,品牌引导下的灵寿腌肉,销量年年递增,这也将为灵寿村民带来更多、更好的收入及就业机会。
乡村:发展旅游助力脱贫攻坚
在石家庄第四届旅发大会之前,灵寿花溪谷景区的周末就已异常火爆。
“我做传统工艺的手擀面,多的时候一天挣四五千块。”正在景区摊位上忙活的耿大姐来自灵寿县头道沟。四五千元可是她几年前一整年的收入,如今,她的年纯收入已能达到十万元了。
手艺还是以前的手艺,风景还是之前的风景,为何收入能实现几何倍数的增长?这喜人的变化就源于这个花溪谷新景区的开业。
一方面,依托旅游建设,让大山深处小村落的旅游基础设施水平迅速提升,另一方面,借助景区这个平台,让原本无人知晓的山村特产、优美风景变成了吸引游客并创收的独特资源。
事实上,石家庄旅游业已创造出了大量的就业岗位。灵寿县横山湖周边的村民杨春英等人,除了有家里种地的营收,还入股了专业养殖合作社领工资。如今,借助灵寿发展全域旅游的机会,他们增加了观光、采摘、农产品销售等配套产业收入,年底还有合作社分红。
无论是在景区务工挣工资,从事吃、住、行等旅游相关行业的增收,还是参股经营、分红,如今,从事旅游行业,已经是贫困地区实现“脱帽”的重要方式之一。
记者了解到,近三年,灵寿县就有3500多个贫困户依靠旅游摆脱贫困。在2016年时,全县贫困村发生率还高达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