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小冬,别名孟令晖,孟冬皇。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出生于北京的一个梨园世家。
她师从余叔岩先生,学艺严谨,练习刻苦。是早年京剧优秀女老生,被《天津大风报》评为“京剧冬皇”。
她扮相威武、神气,唱腔端严厚重,不带雌声,曾与同时期京剧界最红的旦角是有“伶王”之称的梅兰芳搭档。
梅兰芳以男性扮女性,孟小冬以女人扮男人。乾旦坤生,颠倒阴阳。他们合作演出了《四郎探母》、《游龙戏凤》,同台演出《梅龙镇》等,后来又一度在开明大戏院联袂演出《二进宫》。二人本是梨园同行,相互钦羡,惺惺相惜;不断的合作又使二人加深了了解,互生爱慕之情。从此,开始了一段美好的生活。
但是,梅兰芳性格懦弱。在其母亲去世后,孟小冬前去吊唁,结果却被福芝芳拒之门外,再加上后来发生的孟小冬的粉丝为了追求孟小冬,结果误伤了梅的朋友张汉举事件,一时间流言四起,闹得纷纷扬扬,导致他们二人身心俱疲,最终两人不得不仳离,解除了婚约。
孟小冬受此打击,万念俱灰,以致一度于天津居士林皈依佛门。此后数年,她坚决避免与梅相见,并且不再与梅合作登台唱戏。
离开梅兰芳时,孟小冬字字铿锵地说“我今后要么不唱戏,再唱不会比你差;今后要么不嫁人,再嫁人也绝不会比你差!”
而此时,上海滩大佬因为喜欢听孟小冬的戏一直追捧孟小冬。他不仅在经济上给予孟小冬大力支持,还支持孟小冬拜余叔岩为师,继续深造。
在杜月笙的第四房太太姚玉兰的撮合下,孟小冬终于委身于杜月笙。而杜月笙对孟小冬也确实是有情有义。1950年,在他们全家决定移居法国时,孟小冬一句“我跟着去,到底算是使唤丫头,还算是你的女朋友”的问话点醒了杜月笙,他拖着病体与孟小冬举行了婚礼,给了孟小冬一个正式名分。
1951年,曾经名震上海滩的大亨杜月笙溘然长逝,享年64岁。孤身一人的孟小冬开始了独自谋生的生活。
但是作为一代京剧名皇,孟小冬晚年并未通过登台献艺来挣钱钱才。她晚年生活的经济来源,主要依赖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杜月笙的部分遗产和自己以前的积蓄
1951年,杜月笙去世孟小冬决定离开杜氏公寓,住在了使馆大厦公寓。
孟小冬分得两万三千美元遗产加上和梅兰芳解除婚约,梅兰芳赔偿她4万大洋,以及她自己此前的一些积蓄,孟小冬晚年应该并不十分缺钱,所以并不需要刻意出去演出。
她在香港孤身独居,用积蓄支撑着深居简出的生活。她不化妆,清简自然,穿着布旗袍,平底鞋,一个发髻挽在脑后,普通得好似街边买菜的老太太。她经常与朋友们聚会,赌马,也打麻将,遛狗,学英语,也学刻章,练太极。
二、教授学生
1958年,孟小冬前往摩登台居住,并在这里教学,专心教授弟子。
孟小冬挑选弟子十分严格,只有具有天赋、意志坚强又迷恋艺术的人才能有资格做她的学生。她的3位弟子赵培鑫、钱培荣、吴必璋正是如此。
她教授弟子也极为认真、严格,规定未经她的允可,不能在外面随意吊嗓,更不准在外面唱尚未纯熟的戏。
她的三位弟子赵培鑫、钱培荣、吴必璋,经过孟小冬的悉心栽培,德艺双馨。在孟小冬的努力下,余派京剧艺术在香港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三、朋友的资助
孟小冬性格孤傲,但是却和国画大师张大千交情极深。孟小冬不愿意清唱,只有和张大千在一起才能破例。
1952年,张大千旅居阿根廷。孟小冬反串《贵妃醉酒》为张饯行,并送张自唱曲目的录音带。张大千曾送孟小冬《六条通景大荷花》的条幅,并亲笔题鉴,以示恭敬。1962年,又送孟小冬《开春百福》,以贺新春。
除了张大千,孟小冬还和溥心畲也关系匪浅,溥心畲是爱新觉罗家族的后人,在绘画艺术上的成就极高。因为担心孟小冬的生活状况,怕有急用,所以特意赠送了一副《观音》作品画给她,连落款都没有,就是为了急用之时可以将其变卖。
四、姚玉兰母女的资助
1967年,她和姚玉兰再次取得联系,此时两人已整整15年没有来往。
在姚的劝说之下,孟小冬离开香港赴台。此时,她几乎再也没有参加过活动,而是选择在家中静养,念佛诵经,偶尔有弟子来探望。
在那里,她的生活状况大为改善,有恒社门人和仰慕者的照顾,有姚玉兰母女的亲情陪伴,她生命的最后十年,即使多半在病中也是温暖平和的。
其实,建国以后,出于统战的目的和对人才的爱惜。孟小冬也是统战政策争取的对象之一,周恩来总理曾委派章士钊多次赴港做孟小冬的工作,说服她回归,但是孟小冬还是婉拒了。
孟小冬的晚年,是绚烂到极致后的平淡清简,而这也正是孟小冬晚年极力追求的生活。
1977年5月25日,孟小冬突然昏迷,送至医院抢救无效,延至26日午夜,终因肺气肿和心脏病并发症于1977年5月27日去世。
古稀之年的冬皇坎坷的一生平静落幕,曾经属于她的爱恨情仇也随之而去,只留余音在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