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追求“自给自足”的封闭经济体在贸易热络的今日何其稀有,距今较近的一例是泰皇蒲美蓬在1974年,以“知足常乐”为诉求所提出的,这在当年十分罕见,而后又过了20几年,泰国因放弃固定汇率制而点燃亚洲金融风暴时,估计泰皇肯定是感触良深,果真同年泰皇生日时又提了一次“自给自足”,其子女也按此哲学、务实地套在农业发展的应用上,即以四到五人组成的家庭制、规划了一套土地使用规则,来分配种米、养地、储存和居住的空间,初步以求温饱为先,之后再以社区为单位、拟通过互助而壮大,一切“不假手外人”的思维很具时代精神。
泰国成了亚洲金融风暴的起火点却是事实。很多经济学者都事后诸葛某地提出诊断,但事前质疑的专家不多,当年还未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克鲁曼即是其中珍稀的一位,他在风暴前三年曾撰文指出,亚洲经济奇迹乃长期资本投入的结果,如扣除资本和外来劳动力、从“全要素生产率”的角度来看,应当会发现经济本身的实力少有进步,以至于奇迹的来去与热钱的进出同步,且由于动乱来自于外力,单凭国内当局的气力自是难平,无怪乎国家治理者会动了寻求“自给自足”的念头;久而久之,“自给自足”一词似乎成了泰国政界的避风港,在泰国政史上除了1997年外,2007年、2017年还两度被执政当局提出(如图),如回头看2008年的惨烈,2018年发生波动的机率之高似乎也见怪不怪了。
但是,走向自给自足的封闭模式缺乏效率,对多数习惯、或早已享受规模经济果实的我们按理很难适应。简单来说,封闭限制了部分资源的供给,因此除非生活其中的人们真的具备泰皇口中“知足常乐”的信念,能够在物价因资源稀缺性而上扬时,认份地缩衣节食,所谓的封闭模式才有平稳过渡的机会;不然,在全球化盛行的今日,往非规模经济走去,对企业主、消费者而言,无非都是种对追求效率的惩罚,非常不合逻辑,尤其是对侧重消费文化的美国而言,我以为老美就算现在不生气,估计一段时日后,部分后知后觉的美国人终会发现,特朗普口中让美国再次伟大的恐怕正是泡沫,几个谈来的工作机会怎么杜绝众人的悠悠之口呢?
平心而论,历史上倡议封闭的经济政策很难持久,这或与封闭的本质有关。至于上文谈到的泰国算是史上少数推动“自给自足经济”的民主政体,即便如此,泰国的民主之路依旧艰难,各方力量找不到传统与现代间的平衡,总使“自给自足”的概念看起来过分理想;相对之下,其他曾推动封闭经济的执政当局,多数带着极权色彩,政策的施力点多通过强迫、压抑意志而为,正说明了在现实世界中,几乎鲜有自愿不与外界互动的经济模式,更不用说美国如此高收入的发达国家,主事者拿着关税大刀换了一些工作机会,献祭的却是美国消费者的购买力,对自诩发达的美国情何以堪!姑且先看年底大选的动向吧,手握大权的美国选民有否翻转封闭的机会,就看这一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