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郁米 本文系腾讯独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图)东周时期的圆形圆孔钱
中央有一圆孔的圜钱称圆形圆孔圜钱,钱体呈圆形,是圜钱中的较早形态,铸行于战国中晚期的魏、赵及秦国。圆孔大小因时间早晚有所不同,早期圆孔较小,晚期圆孔较大。这种钱币大小、轻重不等,主要流通于三晋地区以及周之间,魏国是铸造圆形圆孔圜钱最早的国家, 最早铸行的应为“垣”字钱和“共”字钱,面文除地名之外,还有标铸重量单位“斩”字的,分“一斩”、“半訢”等,如“共半斩”。
1973年,山西闻喜县出土了魏早期所铸的 700余枚圆形圆孔圜钱。赵国的圆形圆孔圜钱仅铸地名,不标钱币单位,如“离石”、“蔺”等。
与刀币、布币相比,圜钱的圆孔用绳系扎后具有方便携带、便于清点等优点,另外外形美观,内含"天圆地方"的宇宙奥妙和"外圆内方"的人生哲学。古人认为,"天"为圆,高远辽阔深邃通透,"地"为方,沉稳规整朴实厚重。用以处世,则"外圆内方",对人对事圆融练达,立身处世恪守原则。可以说,圆形方孔的造型是智慧与美的绝妙结合。
到了后来,在秦统一以前,秦国也开始铸造铜质圆形圆孔的圆钱和圆形方孔的半两钱等,而早期的秦国的圆形圆孔圜钱,不铸地名,有“一铢重一两?十二”等,以“两”为钱币单位。
秦国铸币的出现是在秦献公时期。公元前383年,秦献公把国都迁到栎阳,其位置大概是现在的西安。这里当时是商人必经的商道,于是秦献公在这里“初行为市”,就是开始设立市场、市吏,管理市场贸易,增收市税。再加上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民纷纷弃农经商,赚了很多钱,还要缴纳很多的税收,上交给国家,用的自然也是秦国自己的货币。
秦孝公时期,商鞅变法,大力推行重农抑商,其主要措施,便是以货币形式征收商人的关卡过往税和市场营业税。
这些秦国收取的货币,就是本国的铜质圆形圆孔圆钱。这事秦币的早期形态,方孔钱的前身。其重量可分为一两和半两。
(图)秦半两
经过秦国统治者的励精图治,秦国逐渐发展成强国。
公元前336年,秦惠文王实行“初行钱”,铸造和发行圆形方孔半两钱。它的流通范围:西至河西走廊,东至山东、江苏,北达内蒙古,南抵广东,东北到达辽东半岛,西南进入大渡河上游。这说明秦半两钱是全国通用的钱币。
秦半两钱主要在秦国境内流通,在其他诸侯国流通的数量很少,因为币值不统一,换算困难。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芈月传》,里面的黄歇、芈月等人出了国,语言不通还好,但是货币不同,换算麻烦,甚至很多地方都不提供货币兑换服务,不认识其他国家的货币,因此在异国他乡举步艰难。所以,如果要出国,必须换成黄金或布,按当时的法律规定的比价折算。由此可见,黄金和布这两种是在各个国家中都是通行的,同时也证明秦币分为黄金、布、半两钱三等的制度在战国晚期就已经形成。
布、黄金、半两钱分为三等,这由来已久,春秋时期管仲在《地数篇》中记载:“先王各用其重,珠玉为上币,黄金为中币,仪布为下币。”
到了秦国,黄金为上币,用作大数目的支付,秦国对立大功的人就常用黄金作为重赏;布为中币;半两钱作为下币。
黄金作为货币出现,在货币史上是有意义的,从此基本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贵金属与铜币并行的货币格局。
直到现在,黄金仍然是财富的象征。噢,财迷的最爱~
秦始皇统一中国地区后,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等统一制度。其中与经济有关的是货币与度量衡。规定铜钱制定为较晚发行但较先进的方孔半两有廓圆钱,废除秦国较早发行的圆孔无廓圆钱、圆肩圆足有孔布钱。废除六国使用的布钱、刀钱、蚁鼻钱以及郢爰(金币)等货币。珠玉、龟贝、银锡等物不得视作货币而流通使用。此外,还要求全国货币形制统一。他下令将其他各国原用的较为紊乱的币制一律废除,规定全国的币制只有两种:上币黄金,以镒(二十两)为单位,下币方孔圆钱,文曰秦半两,重如其文,铭文用小篆。
(图)布币
(图)刀币
(图)蚁鼻钱
至此,除了圆形方孔钱外,其余钱币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当中。
秦始皇确定方孔圆钱为货币统一形制,有几个重要的原因:
1、环钱本为周制,秦国虽在战国时期沿用,但秦始皇既然要进行改革,就不能照着搬,应该在其他方面统一,除了形状,剩下的就是钱孔了。
2、钱必须要用绳子或木贯穿,才便于携带和流通。而要使它贯串得比较牢固,不容易晃荡挪动,方形的孔更符合要求。
3、最初的环钱是有铸4个字的,也有铸6个字的。统一货币后,秦钱铸为方孔,分列“半两”二字于方孔两边,方便识别,也比较美观匀称。
正是这些原因,秦国统一货币推行的圆形方孔钱,从秦代直至清代末期都没有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