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空间/全域文旅
深度服务运营商
了解
特色小镇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一个富有创意的独特现象。浙江作为特色小镇的诞生地和成功实践地,虽然起步时间并不领先,但却成为国内园区经济转型、新型城镇化建设、产业集聚发展、人居环境推进最为成功的地方。
截止2018年4月浙江省公布了三批特色小镇名单,共有114个特色小镇,数量为全国之最。并且累积投资1200多亿,集聚企业3.7万家,引进各类创新创业人才1.6万余名。
然而,浙江特色小镇在以特色取胜、市场化运作、差异化发展的同时,却也被各地政府和企业争相复制模仿,在建设特色小镇的路上越走越偏。
那么,在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特色小镇“浙江模式”究竟能否复制?智生活将对此进行深度分析。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特色小镇“浙江模式”究竟是如何产生的。
特色小镇有两种发展模式:住建部、三部委倡导的“特色小城镇”和特色小镇“浙江模式”。
“特色小城镇”模式指的实际上是地域不大、人口不多、经济总量不强但又是相对独立存在的经济单元、政治单元、生活单元,本质上是靠特色产业带动的小城镇。
特色小镇“浙江模式”指的是相对独立于市区,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资源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平台。
而特色小镇“浙江模式”的产生与浙江有很大的关系。不仅仅是因为它在浙江诞生,更是因为浙江有着特色小镇成熟的发展模式。
其一,浙江拥有深厚的产业基础,形成了众多块状产业、特色产业,数百亿规模的“块状经济”集群就有300多个。例如慈溪小家电、南浔木地板、桐乡蚕丝被、诸暨袜子、上虞伞业、义乌小商品等。
虽然这些块状特色产业规模不大,但是市场占有率很大。浙江将比较多的资源堆积在一个小空间,所以特色小镇在这个地方率先发展起来了。
其二,长期以来浙江的固定资产投资中民间资本占比超过55%,全省60%以上的税收、70%以上的生产总值、80%以上的外贸出口、90%以上的新增就业岗位来自于民营经济,具备雄厚投资基础。
浙江作为中国民营经济最活跃的省份之一,活跃的社会资本为特色小镇提供资金保障,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浙江经济”。
其三,浙江省在特色小镇发展上出台了多项政策,创新推动“产、城、人、文”融合,并且要求所有特色小镇要建成3A级以上景区,旅游产业类特色小镇要按5A级景区标准建设。此外,为防止特色小镇建设沦为房地产开发,还从顶层设计上严格限制商业房地产项目。
因此,我们能看到特色小镇“浙江模式”成功的背后是有着深厚的产业积淀、灵活的机制结构、完善的政策引导才发展起来的。
所以,特色小镇“浙江模式”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其他地区照搬未必能保证成功。若是不顾自身条件盲目模仿特色小镇“浙江模式”的成功经验,会出现千篇一律、千镇一面等问题。
各地应理性的思考与判断,重视自身特色小镇模式的创新,看到不同地区不同镇发展特色镇的基本立足点,而不可盲目复制生搬硬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