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海军北洋舰队被日军全部歼灭,清廷代表李鸿章被迫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甲午战争关键战役,就是发生在山东威海的刘公岛。
刘公岛位于威海湾中,占地3.15平方公里,自明朝开始就是非常重要的军事基地。威海与旅顺军港隔渤海相望,分别位于胶东半岛、辽东半岛,是拱卫天津与北京的海上门户。当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在全国沿海设了50多个卫,威海卫就是其中之一。
19世纪清政府经历鸦片战争、两次英法联军侵略后,兴起洋务运动“师夷之长以制夷”,仿傚西方的船坚炮利,投入巨资购买炮舰,筹建北洋舰队。主事者李鸿章看中了威海,将它的军事指挥机构-提督署设在刘公岛上,威海成为北洋海军的重地,刘公岛则是重中之重。
1888年,北洋海军在刘公岛上正式成军,当时它的实力居亚洲之首,世界排名第四位,拥有在编的军舰25艘,舰船的总吨位达到4万多吨、官兵4000多人。但由于北洋海军经费被慈禧太后挪用修建颐和园,使北洋海军成军之后,再也没有添置一舰一炮,丧失了对日作战的海上优势。
清廷北洋海军发展停滞不前,反观日本却发行国债来发展海军,到甲午战争爆发前,日本海军实力已远远超过了北洋舰队,跃居亚洲第一位。
甲午战争从1894年爆发,到1895年结束,整整历时八个多月。甲午战争最初是在朝鲜,日本挑起了战争事端;后来日本占领朝鲜,又在黄海取得制海权后,开始一步步地向中国境内进攻,目标就是占领北洋海军的旅顺和威海卫基地,最终以消灭北洋海军为目的。
甲午战争最后一战-威海卫保卫战,发生在刘公岛。当年在威海卫保卫战最关键时刻,日军海陆军合围刘公岛,北洋海军被困在孤岛之上,对外联络完全中断,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奋力抵抗,还曾经派兵到烟台求援;可是派出去的士兵却密谋逃跑,逃到烟台后,为了掩盖自己逃跑的罪行,谎称刘公岛已经失守,导致援军撤到了莱州。
丁汝昌当年在岛上苦等三天援军无望,而且还有一些军民逼他投降;丁汝昌见大势已去,选择在自己的书房里吞食鸦片,自杀殉国。之后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地、赔款,日本共勒索清政府白银2.6亿两,非常于清政府3年多的财政收入,日本政府6年多的财政收入,可建成7支北洋海军同等规模的舰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