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昭陵陪葬墓出土的陶俑、壁画看展示个*的初唐妇女发式 [推荐]

法律法规网 作者:dations
来源 来源: 新知网  法律法规网 时间: 2017-05-17 11:37:26  评论(/)

从中国传世名画《簪花仕女图》、《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等我们可以一窥中国唐代妇女在服饰、发式和仪容方面的华美婀娜。本文作者主要以昭陵陪葬墓出土的陶俑、壁画中女*为例,窥探初唐女*发型的时代特征:初唐妇女的发式花样翻新、层出不穷,众多造型美丽、个*的发髻甚至引来了唐代及后世文人的由衷赞美和效仿。

《簪花仕女图》周昉(局部)

《虢国夫人游春图》张萱(局部)

中国唐代妇女在服饰、发式的创新上给人以极高的艺术享受,尤其是对发型的偏爱和重视可以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其发髻式样,即有传承前代之式,也有刻意创新之形。

初唐女*发型的时代特征,鲜明而突出。从昭陵陪葬墓出土的壁画、彩绘釉陶女俑、三彩女俑及红白陶女俑的发型中可以概括为髻、鬟、鬓三种发式。髻和鬟的区别,髻是实心的,鬟是中空做环形,大多为青年女子所梳者,其中以双鬟为多。

唐代妇女髻式一般在初唐时流行:双螺髻、半翻髻(双刀半翻髻、单刀半翻髻)、初唐式高髻、双环望仙髻、锥髻、惊鹄髻、反绾髻;盛唐:盛唐式高髻、倭堕髻、球形髻、扁形髻;中晚唐:丛髻、堕马髻、闹扫妆髻、中晚唐式高髻。现将初唐妇女发髻介绍如下:

一、双螺髻,即丫髻。此法式或梳于额之左右,或垂于耳之两旁,亦有梳于头顶两侧者,显得活泼俏皮,为唐代少女常梳之发型。如陪葬昭陵的郑仁泰(唐龙朔三年663年)墓、牛进达(唐永徽二年651年)等墓多有出土,仅举两例:

《击鼓女乐俑》,高15.5厘米,1976年牛进达墓出土。俑头梳双螺髻,脸庞圆润,神态端庄,内穿低领窄袖襦,外套半臂,系条纹长裙,跪坐于台上,双腿上置一细腰鼓,两手分贴于鼓面,似拍击伴奏。

《击鼓女乐俑》,1976年牛进达墓出土。

《彩绘釉陶女立俑》,高32厘米,1971年郑仁泰墓出土。俑头梳双螺髻,上着白*袒胸窄袖襦,外套半臂,系红白相间条纹长裙,袖口及裙口饰花,足登如意履,披绿*帔帛,帔帛一端绕手下垂,双手筒于腹部。阔眉细目,神情端重,静立而侍。

作者刘群

tags:陶俑   发式   陪葬   出土   壁画

站长推荐 / Recommend

最近更新 / Latest

站长推荐: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WAP
Powered by LC123.NET 8.5  © 2009-2015 红火传媒
鲁ICP备11015312号-1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 王正兴 律师
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