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除了分数,还有“诗和远方”——美育润泽青春少年健康成长
如果精神世界没有童话、歌谣和大自然的云彩、花朵、鸟叫虫鸣,如果心灵世界没有动人的音符和丰富的颜色,如果没有艺术爱好和艺术修养,青少年如何全面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
从成都校园里的国学经典诵读到湘西南大山里的美术课,从福建师大附中的“美育校本课程”到苏州星湾学校的油画写生社团……美育在中国大地上蓬勃生长,润泽着青春少年,帮助他们变成“最好的样子”。
让传统文化经典润泽美丽心灵
成都市泡桐树小学西区分校里桂花飘香。晨读时分,走廊上回响着学生们国学经典的朗朗诵读声。
48岁的马凡美是泡桐树小学西区分校的语文老师,也是该校国学吟诵教学的发起人。两年前,她给所教班级家长写了一封信,阐述了她的教育计划和即将开启的教学改革:每学期用两个月左右完成语文课本教学,其余时间按照《三字经》、《声律启蒙》、《幼学琼林》、四书五经、四大名著的顺序,由浅入深系统地培养学生。
泡桐树小学西区分校校长周英说,通过诵读,传统文化润入孩子的心田,他们的认知观念、举止言谈出现了令人欣喜的变化。
某次早操时,一名男生身体不适吐了一地,低年级的黄卓言主动拿起扫帚清理呕吐物。老师问他为何这么做,他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我要做一个善良的人。”
“美育似乎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润物细无声’。有了美的滋养,孩子们一辈子生活都会有阳光。”马凡美说。
让更多孩子描绘大山里的“童画”
从湘西南的双牌县城出发,走“36弯盘山路”翻过山,通过“72拐下坡路”到何家洞镇,沿着一井江再走16公里,才终于到了山坳坳里的蔡里口村小学。
对这所位于两省三县四乡交界处的偏远小学来说,专门的美术课原本只是一个“传说”。
改变在2017年的暑假到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来到这里开展美育夏令营,大山里的孩子们第一次接触到了版画、油墨、扎染、超轻黏土、丙烯画、国画、水彩……
孩子们在志愿者引导下,到村庄、田野、小溪去采风。即便一片树叶、一个石子、一朵花,都能变成孩子笔下的“精灵”。
如今的蔡里口村小学俨然成了一个“美术馆”——校园的墙角、树木上到处可见孩子们充满童真的画作。
现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的美育夏令营已推广到全省9所偏远的民族小学,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得以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让“美”更多源自生活
“做细细依妈稠稠提起(小时候妈妈经常说),邻里和睦啊好做事,囝囝你着记得这道理……”
这首《金厝边,银乡里》出自福建师大附中校本课程《福州“虾味”——乡土音乐》。
“美育课程是否成功,关键在于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就地取材’的元素往往最能让学生产生共鸣。”福建师大附中艺术教研组组长林群说。
方言进课堂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了福州歌曲依字行腔的特色,在传唱乡音乡情时学习并弘扬了传统文化。
让每一次“美”的成长都是因为你
2019年7月,年仅28岁的厦门六中阿卡贝拉合唱团指挥高至凡突发重疾英年早逝,引发社会的深切关注和惋惜。为表彰他在音乐教育上的贡献,教育部追授高至凡为“全国优秀教师”。
厦门六中副校长戴鹭坚说,六中合唱团的成功,一个重要原因是高至凡等老师的大胆创新:新奇好玩的阿卡贝拉加上一首首动听的音乐作品,经由青春少年的纯真声音演绎,传递出温暖的正能量。
2019年教师节,厦门六中合唱团推出新歌《因为你》献给高至凡和普天下的老师,再成刷屏之作。
“因为你,我们学会了如何倾听早春的鸟鸣;因为你,我们明白了如何捕捉盛夏的虫吟;因为你,我们领悟了晚秋和深冬的寂静;每一次成长,都是因为你……”
越来越多的老师为孩子们“美”的成长倾注心血。
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介绍,在美育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美育教师人数由2008年的43.41万人增加到2018年的71.7万人。
在中央高度重视下,近年来全国学校美育在政策体系、育人导向、教育教学、资源保障、推进机制、品牌项目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希望全社会支持美育,让更多的高至凡脱颖而出,让美育遍地开花,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戴鹭坚说。(邹声文 陈弘毅 刘巍巍 谢樱 吴晓颖 胡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