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做的所有事,都透着一股文化味
老师说,知识分子有三类:有拍案而起的,有洁身自好的,还有随波逐流的;后两类很多,愿意拍案而起的人少之又少。他不会选第三类,也不甘心做第二类,那么唯有拍案而起。
老师一直是个文化人、知识分子,而且是个特别正经、纯洁的文化人。
首先他做的事情都具有思想文化性。
无论是他主持的节目,还是他自己做的项目,都有或浓或淡的思想文化色彩。对于电视,他说:“我想象的电视不是一个农贸市场,我想象的电视是跟哲学有关的这么一个地方,它是传递思想的,它甚至是产生思想的。”他对电影有很深的情结,对历史有很深的研究。在急功近利、目光短浅、利益至上的今天,老师对口述历史这类无形文化的长远目光和无私奉献,堪称伟大。
即使是身为政协委员接受采访时,他说的也都是文化的事。比如早在2012年的时候他就说:“建设文化强国,要发自内心地尊重传统文化,要发自内心地汲取外来文化。”
其次他身体力行,坚守着文化的纯洁性。
老师容不得对文化不敬的行径和做法。离开央视后,有很多电视台邀请他加盟或者作为嘉宾出席节目,老师拒绝得多,参加得很少。经过他自己认真地了解和考量,符合他的文化价值观,不违背他的良心,他才肯参与。
当年老师刚从央视辞职后,河南卫视打造《成语英雄》,就想邀请老师担任嘉宾,讲解成语典故,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从9月底河南卫视方面就开始与老师接触,多次表示希望他能加盟《成语英雄》。在被老师多次拒绝之后,最终邀请方以诚意打动了老师。但老师并不因此而放松自己对节目的要求,他不光看了《成语英雄》的详细创意、脚本构思,甚至对舞美设计和参加海选的选手的情况都进行了详细的了解。最终,《成语英雄》拥有的文化内涵和体现出的人文精神打动了老师。
在接受媒体邀请的事情上,老师特别挑剔,他可不是饥不择食的那种。
面对社会上各种民族文化保护不力和弄虚作假的行为,当大多数知识分子都选择沉默时,仿佛只有老师拍案而起,敢于怒斥。
首先,他大胆地批评对文保建筑说拆就拆的随意行为。他说:“我们要保护好自己的文化,如果对自己的文化不热爱,何谈保护?连名人故居都保护不住,想拆就拆,文化保护,不能只从商业利益出发,应该是修旧如旧。”
对于西方文化的引进态度,老师也有话要说,他说:“应吸收外来文化有营养的部分,现在我们引进国外电影,很少从文化、艺术角度来考虑,一些优秀的艺术电影几乎很少引进,而是以票房、商业利益为标准,喜欢大场面、大阵容和大明星的商业大片,虽然视觉效果不错,但很空泛,没有理念。真正感动人的,不是场面,而是作品本身的艺术性,思想性。”
而对于国内前几年轰轰烈烈的文化艺术园区建设,老师表示:“现在提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将文化艺术园区作为补贴的渠道,花大量人力物力投资建设艺术园区,导致园区都变味了。”
一些地方官员为了追求政绩去打造文化,因此出现了很多假大空现象,而文化的发展应该符合特定规律。老师表示:“把文化事业给文化人来做,只有文化人才知道怎么去做。我们现在政府一提出来就要投入,这两个东西一结合最后做成了假大空的艺术园,实际上里面没有任何内容,浪费了很多的钱财,所以我觉得我们还是应该非常科学、理性地对待我们的文化产业,要有充分的专家论证才能把一个个产业真正做下去。”
他确实对得起“中国最值得信任的二十人之一”的荣益。
如今,老师用另一种方式传递思想。在中国传媒大学口述历史研究中心办公室,宽大的房间内,老师用书画营造出一种气氛,让学生在书画之间熏陶,坐在百年前的椅子上看书,在文物旁边上网,可以用志愿服务的时间换取学习空间——老师敢做,他要的是这样的学习方式。他和研究生面对口述历史的海量资讯,思考人生和人类。与大家分享这无价之宝。
在这里,小崔老师卸下所有的身份,静静地沉思。
(资料来源于有关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