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你们不熟悉的广西人,干了一件轰动世界的事情……

法律法规网 作者:小柯
来源 来源: wbtt  法律法规网 时间: 2019-09-12 01:25:14  评论(/)

​​在与广西一衣带水的湖南湘江之畔,

长眠着一位许多人并不熟悉的老者。

他倾其半生默默奉献、刻苦钻研,

在重重险阻中带领着团队攻关克难,

为我国的现代高精度武器装上了“火眼金睛”,

让我国的武器装备实现了指哪打哪!

他,就是从广西走出去的科学家,

中国激光陀螺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高伯龙。

高伯龙在2001年进行科研工作时的照片。国防科技大学 供图高伯龙在2001年进行科研工作时的照片。国防科技大学 供图

过去几十年里,国防科技大学的校园中有着这样常见的一幕:

一个穿着老式的作训服的身影,往返每一个清晨和深夜。

从黑发浓密,到双鬓斑白。从健步如飞,到步履蹒跚。

高伯龙教授在指导科研人员在调试激光器。国防科技大学 供图高伯龙教授在指导科研人员在调试激光器。国防科技大学 供图

2014年,中央电视台的镜头捕捉到了他瘦削的面庞。

他穿着一件几块钱的汗衫,用颤微微的手,坚守在工作一线。

那一年,他86岁。

2014年央视新闻节目介绍国防科技大学激光陀螺团队时拍到的高伯龙。图片来源:央视网2014年央视新闻节目介绍国防科技大学激光陀螺团队时拍到的高伯龙。图片来源:央视网

被网友称为国防科技大学“扫地僧”的他,

一生节俭,严于律己。

一套作训服、一双绿胶鞋、一件白汗衫。

穿了一辈子。

他的家中:

瓷杯是缺了口的,藤椅是变了形的,茶几是油漆斑驳脱落的。

2008年7月17日,时任国防科技大学校长的张育林看望高伯龙。国防科技大学 供图2008年7月17日,时任国防科技大学校长的张育林看望高伯龙。国防科技大学 供图

在潜心钻研的40多年里,

他只报过5次奖,带过14名学生;

可他的专著——《环形激光讲义》,是我国激光陀螺理论的奠基之作。

他的学生,有的成为共和国的将军,有的成为激光领域的领军人物,有的年纪轻轻已经崭露头角。

2011年7月15日 高伯龙院士指导学员撰写论文 冯凯旋摄2011年7月15日 高伯龙院士指导学员撰写论文 冯凯旋摄

他出生于广西南宁、毕业于清华大学、投身于国家需要,

一生专注一件事,

为国家研制激光陀螺!

激光陀螺,一个手掌大小的尖端仪器。

它在加速度武器的配合下,可以感知物体在任何时刻的空间位置,

实现精准打击、快速反应,

被誉为武器平台定位导航系统的“心脏”!

1990年,高伯龙教授在指导博士研究生工作。国防科技大学 供图1990年,高伯龙教授在指导博士研究生工作。国防科技大学 供图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掀起激光陀螺研制热潮。

而当时,中国的激光陀螺事业还是一片空白。

1971年,钱学森将两张神秘的小纸片递到了国防科大。

上面写着激光陀螺的大致原理。

“不干,就可能给国家留下空白,不能把自己的命脉掌握在别人手上!”

47岁的高伯龙,接下了这副沉重的担子。

一干,就是半生。

1980年,高伯龙与应用物理系科研人员在开展激光技术研究。国防科技大学 供图1980年,高伯龙与应用物理系科研人员在开展激光技术研究。国防科技大学 供图

面对当时西方国家的技术的严密封锁,国内技术落后、研究条件简陋的境况以及业内接连不断的质疑和冷眼。

高伯龙扛下了。他把一切的艰难困苦都化为克难攻坚的动力!

带着团队,在冷板凳上苦坐二十年;

没有按时吃过一顿饭;

没有一天工作低于十个小时;

一个月加班28天;

一年掉重13公斤;

在临时改造成实验室的旧食堂里,用废旧仪器上拆下来的备件做加工;

顶着烈日、推着板车去建筑工地捡材料回来做实验;

60岁高龄还为了解决软件的问题,从零开始学编程;

失败、重来。再失败、再重来。

在一次次跌倒和爬起来中,

1994年的11月,

我国自主研制的激光陀螺——“淬火”而生!

我国成为继美俄法之后,世界上第4个能够独立研制激光陀螺的国家!

2001年,高伯龙进行科研工作。国防科技大学 供图2001年,高伯龙进行科研工作。国防科技大学 供图

攻关是不断的翻越高山。

奋斗是永不止步。

为了让这个方寸大小的“玻璃品”成为真正的“武器之眼”,走向战场,

已达退休之年的他,义无返顾地带着团队投入新的研究——组建惯性导航系统!

“一定要满足武器型号需求!”

四十多载痴心不改,他像个陀螺般连续不断的高速运转。

从广袤的大地,到蔚蓝的海洋,再到浩瀚的宇宙,

我国海、陆、空因为他们的研究成果拥有了“火眼金睛”;

他和团队终于做到,让激光陀螺光耀国防,成为慑敌的中坚力量!

中国,成为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一个把平面结构四频差动激光陀运用到武器装备上的国家!

2012年3月15日,高伯龙参加国防科技大学第九届学位评定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何书远2012年3月15日,高伯龙参加国防科技大学第九届学位评定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何书远

长年高强度的工作,他的身体早已超负荷,受到病痛的百般困扰。

因为哮喘,他在“火炉”长沙,一年有半年要穿着军大衣;

因为血糖高,他的饮食基本局限于清水面条和水煮白菜;

因为糖尿病,他的双腿又黑又肿,行动极为不便。

…………

然而,为了能抓紧最后剩下的时间投入工作,

他80多岁高龄,仍在天寒地冻时,黑白颠倒地抓紧每一个有电的晚上进行实验;

在人生的最后3年,他在摞满了书籍、资料的病房里,

与学生促膝长谈,艰难地用手机发送短信,

为的只是在离世前,能尽可能多地将自已关于研究的思考全部告诉学生。

2017年9月8日, 高伯龙在病房坚持查阅资料。何书远 摄2017年9月8日, 高伯龙在病房坚持查阅资料。何书远 摄

没有他,我国的激光陀螺事业发展可能要推后十几年,甚至更久。

他是这个时代的灵魂人物,

他身上展现出的是无私奉献、无怨无悔的中国精神。

虽然,他那颗滚烫的爱国之心,

在2017年12月6日的寒冬,

永远停止了跳动。

可他的生命之光,

一如激光陀螺的光芒,

至真至纯,闪耀不灭!

1990年,高伯龙在进行科研工作。国防科技大学 供图1990年,高伯龙在进行科研工作。国防科技大学 供图

记者:李琳 覃冰​​​​

tags:

站长推荐 / Recommend

最近更新 / Latest

站长推荐: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WAP
Powered by LC123.NET 8.5  © 2009-2015 红火传媒
鲁ICP备11015312号-1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 王正兴 律师
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