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范儿连接全球创新者及消费者,跨界技术、文化、消费及创新,致力消费科技领域的产业评论、产品报道及社交连接,创造高品质的消费乐趣。
在电影《未来水世界》(Waterworld)中,西元2500年的地球两极冰川大量消融,地球成了一片汪洋,人类只能建起浮岛在水上生活。
随着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不少国家和城市确实正在消失,比如有数据显示马尔代夫将在2011年后沉入海底。
“漂浮城市”的计划开始浮上台面。
漂浮城市的发想并非天马行空
知名建筑事务所BIG(Bjarke Ingels Group)联手麻省理工学院海洋工程中心和非营利组织Oceanix,公布一个可容纳10,000人的漂浮城市计划,也被联合国人居署(United Nations Human Settlements Programme)纳入了《新城市议程》(NUA)进行讨论。

按照计划,整座漂浮城市面积约为22万坪,由六个正六边形的浮岛构成,每个浮岛将有不同的公共用途,比如医疗、教育、购物和文化中心等,预计可以容纳约10,800名居民。
为了因应恶劣的气候条件,这座漂浮城市被设计成可抵御洪水、海啸和5级台风。其支撑底座将采用一种叫做Biorock的生态岩石,这是电解积累溶解在海水中的矿物质形成的物质。

使用特殊材质“生态岩石”打造的城市
Biorock这种材料只要有电流流动,结构就会无限制地增长,如果损坏也会自动修复,也就是说随着时间,建筑结构会越来越坚固。更神奇的是,这种材料的硬度是混凝土的3倍,却依然可以漂浮在海面。
按照BIG的设计,这座漂浮城市将会是一个永续的人造生态系统,完全做到自给自足,实现能量、水、食物和废物的循环流动。

漂浮城市的饮用水来源主要是三个,一是屋顶或建筑表面收集雨水的系统,二是城市底部的海水淡化工厂,还有就是通过太阳能电池板等装置直接从空气中提取水分,类似的装置已经在一些国家使用。
水资源有限,因此漂浮城市的农作物采用新的种植技术,所需的水量比传统农业少90%,同时利用鱼类的排泄物来作为农作物的肥料,而且城市底部还会发展海洋养殖,比如海藻、牡蠣、贻贝、扇贝等养殖。

在漂浮城市里,也看不到任何汽车,居民出行都是搭乘电动车甚至无人驾驶汽车。生活垃圾进行回收,部分垃圾直接进入厌氧消化池转化为土壤肥料。
而且每袋垃圾的袋子都会有一个感测器来记录这些垃圾来自何处,所有垃圾数量都将被计量,就像今天统计电费和水费一样,以此来鼓励人们减少浪费。
零废弃物设计中心(Center for Zero Waste Design)是漂浮城市专案的合作方之一,其创办人Clare Miflin认为在这座城市上共享经济将会成为主流,从手机电脑到汽车,人们都不再购买,而是租借让所有物品都要达到最高的利用率。
虽然目前漂浮城市的计划还指示概念,但是主导这个专案的建筑事务所BIG的实力不容小觑,Google总部和纽约新世贸大厦中心背后都有BIG的身影,《Fast company》曾评之为10家具备创新力的建筑设计公司之一,称其为“探索实用主义的乌托邦”。
因此BIG提出漂浮城市这样的计划也不让人意外了,BIG的的合伙人Bjarke Ingels表示,到2050年,世界上最大的10个城市中有9个都将面临海平面上升带来的问题,而海洋可能会成为我们的未来。
这个计划在联合国人居署以“永续漂浮城市”(Sustainable Floating Cities)的圆桌讨论会上首次公布,联合国常务副秘书长阿米娜.穆罕默德在演讲中表示:
气候风险对当今的城市造成越来越大的威胁,漂浮城市可以成为应对这一挑战的新模式。
无论如何,这也给人类未来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性,除了迁居地下城,还可能飘在海上。
本文授权转载自:爱范儿
气候风险对当今的城市造成越来越大的威胁,漂浮城市可以成为应对这一挑战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