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从苏州走向世界,每当有人问起,他总是自豪地告诉别人:他来自中国苏州。2004年贝聿铭先生写给吴良镛院士的信,被他本人视为苏州博物馆的“设计宣言”,在信中,贝聿铭先生表示:“苏州古城人文历史悠久,而苏州博物馆新馆地处古城之中,将是展现苏州人文历史的重要公共建筑。如何使建筑与周边之古城风貌协调?如何将二十一世纪的建筑与2500年的文明结合?这些都是我考虑得最多的问题,这不仅事关苏州,且对中国建筑发展有现实意义。”在信中,贝聿铭先生还阐述了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理念:“首先协调……第二创新和发展……第三因地制宜……以上三点是我对于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的一些看法。我希望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能走一条真正的‘中、苏、新’之路,三者缺一不可。”
1935年,贝聿铭先生前往美国留学,先后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师承格罗皮乌斯、布劳耶等现代主义鼻祖。他于1955年创立贝聿铭联合事务所,开始了长达60年的建筑创作生涯。他主持设计了政府大楼、大使馆、博物馆、音乐厅、办公楼、酒店、银行、医院、住宅、教堂及城市更新等众多种类的建筑,项目遍及世界各地,其中许多成为了举世闻名的经典建筑。但无论贝聿铭先生身在何处,他始终表示:“我一直知道我从哪里来。贝家在苏州已经六百年了,我与苏州是有感情的。”
2017年4月26日是贝聿铭先生的百岁寿诞,为此苏州美术馆和苏州市名人馆曾特别举办贝聿铭文献展,以此为这位苏州走出去的建筑师祝寿。代表贝氏家族来到苏州参加此次展览的贝念祺(贝聿铭先生的侄子)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贝聿铭文献展是迄今为止关于伯父近百年人生历程的第一次系统性、也是最全面的展览。很多资料都是首次拿出来展览。伯父爱苏州,爱苏州的美食,目前身体健康,还蛮惦记家乡的鸡头米,因为在纽约吃不到。”展览的展品中还包括了贝聿铭获得的普利兹克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