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科举趣事:白居易一诗成名,王维靠“走后门”高中状元

法律法规网 作者:dations
来源 来源: QQ  法律法规网 时间: 2019-04-15 01:43:03  评论(/)

文/蓝梦岛主

原创文章,已开启全网维权,抄袭必究!

科举,这种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基本制度,虽然存在诸多弊端和不完善,但仍不失为封建王朝时期一项伟大的发明。

科举制度的诞生不但改变了门阀士族世代掌控最高权力的状况,给了寒门子弟一个向上阶梯,而且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更让读书风气盛行千年不衰,造就了灿烂繁荣的中华文化。

从公元605年隋炀帝创设科举,到公元1905年光绪帝废除科举,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整整存续了1300年,但是,科举制度真正走向规范化其实是在宋朝以后。

隋朝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短命王朝,隋炀帝也就在位14年,共计举办过四五次科举考试而已,一共录取了十二位进士。所以,科举制度虽然起源于隋朝,但真正通过科举上位的隋朝官员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时间到了唐朝初期,政权主要也是掌控在门阀士族手中,但通过科举官居高位的社会底层已经比隋朝时明显增多。唐太宗李世民就非常注重科举,史料记载,当李世民看到前来参加科举考试的民间人才极多,曾非常得意地对左右感叹说:“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意思就是,通过科举考试,天下英雄都让他收入囊中了。

不过,科举在唐朝虽然得到了重视和发展,却仍没有形成绝对公平的规则,其评价标准比较随意。但是,也在正因为这种“随意性”,唐朝在人才选拔时还发生了不少有趣故事,以下就与大家分享两则。

唐朝的科举试卷分为“考卷”和“行卷”,“考卷”就是正常的考官出题考生答题,而“行卷”就比较个性化了,考生可以把自己平时写得比较好的诗词歌赋誊抄在上面,考官则会根据这些作品对考生的文采水平进行测评。

正是由于唐朝有这种特殊的“行卷”考核,所以有志于仕途的天下学子都喜欢提前把自己的得意之作拿给当世大儒去看,如果有幸被当世大儒夸赞几句,那么此人必定名声大噪,“行卷”成绩也会随之水涨船高,对他的科举晋升非常有帮助。

比如唐朝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他初入长安时就将自己的一些诗作拿去给大文学家顾况看,目的不言而喻,就是希望得到顾况的肯定,进而提升自己在文学界的名声,以实现科举高中的目的。

在古代,后生晚辈要拜见学界泰斗,那都是要先递交拜帖的,而顾况看到拜帖上的“白居易”三字时不禁哈哈大笑,还调侃道:“长安米贵,白居不易!”意思就是这京城的物价很高,人才济济,要没点真本事想在这“白居”那可不容易啊!

但是,当顾况打开其中的“行卷”一看,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白居易的那首名作《赋得古原草送别》(又名《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读毕,顾况不禁被深深折服,于是又改口说:“有这等好文采,白居也易!”意思就是,有如此才华,在长安“白居”就容易了!

就这样,白居易在长安一举成名,也为他日后走上官场做好了铺垫。

说完白居易,再说说唐朝的另一位著名大诗人——王维。

在诸多我们熟知的唐朝诗人中,王维是唯一一个高中过状元的,而他当年之所以能状元及第,其实也是因为在“行卷”上花了大心思。

与其他考生相比,王维有三大优势,其一是长得帅,其二是琵琶弹得好,其三是文采出众。换句话说,人家王维那是要长相有长相,要才艺有才艺,要实力有实力,考上状元绝对是实至名归。但是,实力再强,那也必须有人赏识才行,于是王维找到了岐王李范。

杜甫曾在《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写道:“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这里的“岐王”就是指李范,他是一个特别喜欢结交文化人的王爷,不但与杜甫熟络,同时与王维也是好朋友。

王维找到岐王李范,李范则把他推荐给了玉真公主。这个玉真公主可了不得,她是唐睿宗李旦和昭成顺圣皇后窦德妃所生之女,是当朝皇帝唐玄宗李隆基的同母胞妹,在朝中的地位甚至高于岐王李范。

玉真公主也是个爱才之人,所以她经常向哥哥唐玄宗举荐人才。前文提及,王维长得那是风度翩翩,一表人才,玉真公主初见他就非常喜欢,然后王维又通晓音律,一曲琵琶弹奏完毕,玉真公主更是大为叹服。

就在此时,岐王李范趁热打铁,又大加赞赏了王维一番,说他的才华不仅在作曲弹唱,其诗词歌赋水平更是超一流。玉真公主平生所爱是诗词,于是请王维写上一首来欣赏一番。王维便把名作《山居秋暝》奉上:“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一首写罢,真是惊为天人,玉真公主早就拜读过这首名诗,没想到竟是眼前这位美少年的杰作,倾慕之情不禁油然而生。随后,玉真公主亲自递交了王维的“行卷”,并在哥哥唐玄宗面前极尽美言。于是,唐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王维高中状元。

笔者认为,王维得以高中状元自然是离不开玉真公主的极力举荐,不过以他的才华也确实堪当此殊荣。而且,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通过“贵人”举荐提高“行卷”成绩是普遍现象,王维这个“后门”走得实际上并无不妥。

至于王维与玉真公主的绯闻,笔者认为那纯属后人杜撰,玉真公主对王维的欣赏更多的只是倾慕之情,而非儿女私情。

参考资料:《全唐文》、《旧唐书》

文中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tags:

站长推荐 / Recommend

最近更新 / Latest

站长推荐: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WAP
Powered by LC123.NET 8.5  © 2009-2015 红火传媒
鲁ICP备11015312号-1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 王正兴 律师
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