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闲话比较容易!”贝聿铭此生唯一一次沪语采访和曹可凡聊了啥?

法律法规网 作者:dations
来源 来源: wbtt  法律法规网 时间: 2019-05-18 06:27:25  评论(/)

​​5月16日,着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与世长辞,享年2013年。作为当代建筑设计领域最具影响力的设计师之一,他在世界各地留下了包括卢浮宫博物馆新馆、肯尼迪图书馆、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等传世之作。

贝聿铭一生接受过许多不同的采访,但有这样一个采访最为别致:2006年,由贝聿铭主持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正式开馆,《可凡倾听》节目组也在不断努力之下得到了与贝聿铭当面交流的机会。

采访中,贝聿铭全程使用上海话与主持人曹可凡交流,更调侃自己说,“我国语弗大灵,上海闲话比较容易”。浓浓乡音,让这段贝聿铭一生中唯一一次使用上海话接受的采访,变得格外珍贵。今天下午,新闻晨报周到记者独家连线曹可凡,请他讲述当年与大师对谈的故事。原来,贝聿铭难忘的不止“上海闲话”,还有他在上海求学的青葱岁月。

2002年,贝聿铭决定将此生最后一座作品留给故乡苏州,四年后,由他主持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正式落成。2006年10月苏州博物馆新馆举办开馆仪式,全国各地的媒体蜂拥而至,但作品完成前,也是贝聿铭团队工作最紧张的阶段,一切采访需求都被他谢绝。

“贝聿铭先生一直拒绝媒体采访,我们实在没办法,每天都去,在苏州待了一个多星期。其他媒体可能待三四天,我一直坚持到了最后一天。”或许是这份执着,也或许是对上海媒体的亲近,贝聿铭的学生、上海建筑师林兵为曹可凡想了个主意:请《可凡倾听》节目组在场馆的休息室里提前布好灯光机器,等贝聿铭巡馆经过,就临时请他接受15-20分钟的采访。

这个主意果然奏效,贝聿铭被请进采访间时,忍不住批评学生“自作主张”,但看到现场布置一切齐全,修养极好的他还是坐下与曹可凡对话。

为了进一步打动对方,曹可凡用沪语发问,能不能用“上海闲话”进行采访?话音未落,贝聿铭已经哈哈大笑,感慨活到90岁从未有人用上海话对自己做采访,“侬讲上海闲话是伐,上海闲话好,我国语弗大灵,上海闲话比较容易”。


而在随后的对话中,曹可凡抛出的话题也引起了贝聿铭的兴趣:早年贝聿铭曾经在上海求学,1940年从麻省理工学院毕业时,他的毕业设计作品正是为上海街头建一批简易的书报贩售亭,而书报亭上写着的“国魂”字样,也显露出他对故土的依恋。

“选择用上海话,一方面是我长期以来做节目的习惯,喜欢用沪语和那些‘老上海人’对谈;另一方面我知道老先生当时不愿意接受采访,我突发奇想希望用这个方向打动他。包括我们谈本科的毕业设计而不是卢浮宫博物馆,也是希望用上海的乡音打动他,这样更能拉近彼此的距离。”

曹可凡说,单论采访素材,15分钟的采访于《可凡倾听》而言太短了,但能和这样的人物对谈,哪怕5分钟也是心向往之。在对谈中,贝聿铭聊到了他对建筑艺术的无限追求,谈到了在设计香港中银大厦时遇到的问题,更承认任何艺术都有遗憾,很多时候回头看依然有不满意,“他说每个设计师都会对自己的作品有不满意的地方,实际上他是用非常苛刻的态度看自己的作品的”。

采访结束后,贝聿铭先生还带着曹可凡一起参观了苏州博物馆中央大厅北部的主庭院,在那里,贝聿铭以“宋四家”之一米芾的一幅山水作品为蓝本,“借以粉壁为纸,以石为绘也”,营造出了米芾水墨山水画的意境。

“老先生当时是每天去场馆里,东摸摸西瞧瞧,90多岁的人西装革履,还会蹲下来用自己的手绢把地上的污渍擦干净,他是真的把建筑当成自己的孩子。”曹可凡感慨地说,贝聿铭得到了西方文化的浸染,但思想内核处依然有着东方文化的影响,“后来我看到他的一张照片,就是背后挂着吴昌硕的字,他说他特别喜欢中国绘画”。

大师已逝,但大师留下的影响依然深远。值得一提的是,上海作家金宇澄用沪语写作《繁花》,实际上也是受到了这段采访的影响。他曾在《繁花》的后记中写道,“贝聿铭想必是用‘较容易点’的母语(‘上海书面语’?),详谈了他的专业——‘世界建筑样式之变’——‘米芾山水画之灵感’——‘永恒建筑的意义’”。

最后让我们一起回顾这段难得的采访,共同聆听贝聿铭的沪语情结。


​​​​


而在随后的对话中,曹可凡抛出的话题也引起了贝聿铭的兴趣:早年贝聿铭曾经在上海求学,1940年从麻省理工学院毕业时,他的毕业设计作品正是为上海街头建一批简易的书报贩售亭,而书报亭上写着的“国魂”字样,也显露出他对故土的依恋。

tags:

站长推荐 / Recommend

最近更新 / Latest

站长推荐: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WAP
Powered by LC123.NET 8.5  © 2009-2015 红火传媒
鲁ICP备11015312号-1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 王正兴 律师
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