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好像已经在我们的视野中消失了很久的感觉,这次回归,竟然是以这种方式,实在让我吃惊。
白继开/摄
韩寒的这次出现在大家的面前,不是他带来新的电影作品,而是他以前最擅长的,也是最初开始出名依靠的东西——文章。
韩寒已经消失在我们的视线中很久了,最近不但没有新的文字作品,也没有新的电影,因为韩寒的电影作品几乎都是几年一部,这样的话,质量上是可以保证的,真的是不需要快消品,消耗了粉丝的好感。比如韩寒导演的两部作品《后会无期》和《乘风破浪》都是比较好的作品。
这次韩寒的回归,终于是怒怼了爆文回去。现在很多的人,都是追求高收益,高曝光。同时忽略了很多的正能量的东西。很多的看起来没什么的爆文,其实是很毒很毒的毒鸡汤。就比如前几天才出来的文章,叫做《摩拜的创始人套现15亿的背后,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就是满满的负能量,毒鸡汤。
韩寒就总结这样的一句话:这不光光是在贩卖焦虑,也是在制造恐慌。
确实是这样的,现在的社会都成了用金钱这个唯一的标准来衡量一个人的成败了吗?我们不是在否认胡玮炜这样的强大的创业者,取得的这样的成就,但是也不能大写特写地吹这样的行为,毕竟是少数,还有很多的人跟她一样的创业者,最后都死在半路上,那么这群人就不值得被人知道吗?
韩寒说这是在制造恐慌,让那些还在默默地奉献着的人倍感焦虑。不要用金钱来衡量一个人的成败,这自古以来都不是最唯一的标准,现在也不是,以后也不是。你写这文章,意思是说,胡玮炜赚了15个亿就是成功的,同龄人没有赚到这么多,就被甩在了后面?就被同龄人抛弃了?
很多的时候,很多的人,很多的岗位,不是用金钱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的。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职责,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岗位,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想法,但不一定就是创业成功。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你们只看到了一个胡玮炜创业成功了,你不知道很多人在创业的路上倒下了。一个人的成功,可以被赞颂,许多人的失败也应该被祭奠。
还有那些选择不创业的人,是不存在被社会抛弃的。时代里有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想法,就有不同的分工,不是所有的人都一定要创业的,不是所有的人创业都成功的,所以选择不同,各自的命运也不同,有的人安于现状,有的人甘心如此,这都是每个人的内心的意愿,我们不强求,也不强加于人,更不能绑架别人的价值观。
还有就是,选择环境的问题,有的人选择在一线城市北上广深打拼,有的人喜欢在三四线城市平淡生活,这都是别人的选择,好坏,各自品味。没有对错,只有选择不同罢了。有人的喜欢竞争,那就留下一线城市,这里的机会多,竞争也多,有的人喜欢三线城市,这里的压力小,发展的空间也小了。但是很多的时候,有的人就分不清好坏,就随便说这一个好,那一个不好。
因为你要知道,不是所有的人在一线城市就可以抓住机会,一跃成名的,也不是所有的人在小城市里就只能是平平淡淡的。机会,永远不公平,看的是谁能抓得住,而不是看在哪里。大城市的创业,成功的概率很小,像胡玮炜的,也是屈指可数,我们欣赏她的不懈努力的创业精神,但是这不全是一个社会的价值观的体现,也不是一个成熟的社会的价值的衡量标准。大家都知道,共享单车的发展路上,死了多少的企业,才给胡玮炜铺砌的这些成功大道,难道那一群人就不值得被人知道吗?
最近不是流行区块链吗?不就是一个概念吗——去中心化,所以北上广深的一线城市,也不是所谓的中心了。因为互联网时代,就拿新媒体这个行业,很多的大号,很多的个人,可以在自己的三四线城市,做得更好,这就是去中心化。没必要一定在大城市里,大城市的机会也不一定就会越大越多,现在还是看个人。
我的所有的签名介绍里都是这样写的:在这个大城市里生活够了,就回家,就去远方流浪。我一直不喜欢一线城市,但是相对于广州,我更加喜欢深圳一点,所以现在留在深圳,寻找机会。我很多的同事,到了一定的年纪,或者个人的原因,都离开了深圳,不是深圳不好吗,而是三四线的城市也一直在不断地发展,人开始往回流了,这是一个趋势。
所以,不需要胡玮炜套现15亿,就把同龄人甩在后面了,这样的负能量的文章。我们需要的正视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去仰视别人的成功。所以,我觉得韩寒这边文章怼得真心不错,三四线城市没有什么不好的,一眼望到头的生活,更加没有什么不好的,这就看个人了。不要随从,也要置气,自己过得好,比仰望抓不到的梦想,更加轻松。(来源:搜狐网)
“退学生”韩寒给中国教育打call 被调侃“给女儿辅导功课被气到了?”
“退学是一件很失败的事情,说明我在一项挑战里不能胜任,只能退出,这不值得学习。”谁能想到,这番话竟出自曾经以“退学”方式向应试教育“宣战”的韩寒。
1月8日,韩寒在微博突然发文,感慨自己当年退学很失败,不希望后来者学习。微博甫一曝光,舆论立刻炸开了锅。有人一脸蒙圈,“这还是那个‘庆幸没上大学’的韩寒么”;有人诙谐调侃,“是不给女儿辅导功课被气到了”;还有人质疑其投机炒作,没准是为新上线的专栏吸睛攒粉。总之,网友们七嘴八舌,舆论场上好不热闹。
或许是看舆论反响太大,10日下午,韩寒又在微博发表了一篇长文《我所理解的教育》。这篇文章更反常、更劲爆,不仅为中国教育制度打call,称“在中国努力学习,最终改变生活,改变家族命运的可能性,一定比在发达国家要大得多”,还鼓励大家无需妄自菲薄,中国的教育质量不是顶级,但整体不算差。
这一番话,让公道君(ID:bjrbplb)不由得感慨: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韩寒,一个80后90后都熟悉的名字。
他曾是桀骜不驯的代名词,但凡反思中国教育的文章,十有八九会用韩寒作为论据。当年,他拿到首届全国新概念作文比赛一等奖,后来又因“退学”被舆论标榜为反传统的典型,让“读书无用论”一时甚嚣尘上。之后,随着其小说《三重门》的成功及其在文坛掀起的轩然大波,“韩寒现象”备受关注。这个离经叛道的年轻人引来众多效仿者,他们或弃考或退学,均将此作为对中国教育不满的情绪发泄口。在舆论场上,抨击中国教育的风气也愈演愈烈,甚至一度出现把应试教育妖魔化的倾向。
如今,韩寒已不再是那个“辍学少年”,已经成为“赛车手韩寒”“文学韩寒”,在主编、音乐人、电影导演等多方面混得风生水起。同样,抨击应试教育的声音现在也淡了很多。正所谓,有些事情拉开距离看才更清晰,潮水退了才知道谁在裸泳。
回溯当初,韩寒的最初人设是“叛逆”,而中国教育碰巧成了最好的垫背。所以,只有越将后者描述得不堪,才越能突出前者的“天才”与“正确”。之后,韩寒屡凭犀利的话风、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名言”登上各大媒体头条,甚至有人将其比为“当代鲁迅”。同时,一些公知大V,也借着韩寒对中国教育大批特批,不惮以最坏的恶意对其全盘否定。
世界是复杂的,从来不存在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无限标榜和追捧“特立独行”“背道而驰”,本身就是对规则体系亦步亦趋的反向模仿,这里头哪有什么独立思考、原创见解,不过是以极端为装饰吸引眼球罢了。任何时候,只有诉诸理性、扬弃思考,才算是拥有自己的主心骨,也才能在多元复杂的社会中立足。现在想来,当初那一波借着韩寒抨击中国教育的行情何尝不是情绪的泡沫、虚幻的炒作?
同样,那些把韩寒作为“读书无用论”论据的人,不但不高明,反而暴露出一种无知。无论是“退学”,还是“交白卷”,这都是行为表象,是一种别人的选择。不假思索地照抄照搬,甚至还以此为傲,说到底是没想明白:那些他们效仿的“叛逆者”,之所以在后来的人生路上能取得这样那样的成功,是因为虽然他们没有选择“上学”,但却从没有阻断自己与“学习”的关联,没有因为中断“从学校获取知识”,而与“自我提升”永远隔绝。相反,他们可能会用更多的精力、时间,寻找更多的途径去汲取知识、开阔眼界、升华思想。
换句话说,上不上学有的选,但学不学习真没的选。为了“不学习”,选择“不上学”,那不是装傻,就是真傻。
“值得学习的永远是学习两个字本身。”
在公道君看来,韩寒的感慨是发自内心的,给人一种历经世事后的成熟之感。
韩寒没有背叛革命,倒是那些觉得他“背叛革命”的人该醒醒了。来源: 北京日报公道 范荣
来源:北晚新视觉网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