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英雄辈出的时代,除了勇冠三军的统帅、武将,还有引领风骚的文人墨客。杨俊(?——222年),字季才,河内郡获嘉县人。曾跟随边让学习,很受其赏识。魏武帝曹操时期任南阳太守,赏罚分明,爱民如子,受到当地百姓的爱戴。魏文帝曹丕即位后,被逼自杀身亡。
杨俊从小到大,喜欢品评他人。也很有独到的眼光,可以说知人善任。在那个纷乱的年代,应该是一个俊才。魏武帝时期,在立太子的问题上曾经征求过杨俊,当时杨俊和临淄侯曹植关系很好。在立太子问题上尽管没有明确说出应该立谁为储君,但赞美曹植的话是必然不可少的。从内心是拥戴曹植的,并且和曹植过往甚密。魏文帝曹丕当权后杀他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曹丕
早年杨俊任邺城太守时,魏讽叛乱,杨俊因此请辞。《三国志·杨俊传》记载:“俊自劾诣行在所。俊以身方罪免,笺辞太子。太子不悦,曰:‘杨中尉便去,何太高远邪!’遂被书左迁平原太守。”当时杨俊是曹植的好友,不肯迎合曹丕,曹丕早就不待见他,这也为日后被杀埋下伏笔。
在官场上如果政治方向不对,那么前途是渺茫的。魏文帝曹丕称帝后开始疑心、暴躁,并且阴狠毒辣,睚眦必报。对于曾经对自己不利的大臣进行了清洗。作为曹植的拥护者,杨俊死也就成了必然。
杨俊为官清廉,造福一方地方,受到百姓的爱戴,可以说是曹魏的贤臣。曹丕登基后任命杨俊为宛城太守。曹魏黄初三年,曹丕巡视宛城,逮捕了杨俊。理由很耐人寻味:《三国志·杨俊传》记载:“黄初三年,车驾至宛城,以市不丰乐,发怒收俊。”《魏略》记载:“乃收宛令及太守杨俊。诏问尚书:‘汉明帝杀几二千石?’”并对当时为杨俊求情的王象说:“我知杨俊与卿本末尔。今听卿,是无我也。卿宁无俊邪?无我邪?”可见曹丕对杨俊的成见都到了非杀不可的地步,几乎不需任何理由的地步。杨俊知道后说:“吾知罪矣。”于是自杀。
纵观历史,多少名臣贤良不是死在了政治抱负上,恰恰死在了自己参与帝王后继的选择上,可惜身在庙堂,又有几人能摆脱这种选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