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它们,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如泣、如诉,委婉、动听。你有多久,没有听过它们的声音?在近日央视热播的中国器乐电视大赛上,我们又重温到了那些久违的中国乐音与感动。
"诗乐合一",
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主要脉络,
自古以来诗歌和音乐,
就有着密切的关系。
《尚书·舜典》记载:
"诗言志,歌永言,
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
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今晚,
跟随中国器乐电视大赛,
品诗,听乐。
羌笛
羌笛是一种古老的民族乐器,
它来自于边疆,
竹节长、管身较细,
双管并排用线缠绕连结在一起。
每只管的上端,
置有一个带竹簧片的吹管。
演奏时,口含双簧,
用食、中、无名指按孔。
笛声清澈、纤细,
悠扬婉转,
略有悲凉之感。
你听↓
它是边塞诗词中的"常客"。
喜庆盛筵有它,
军中歌舞有它,
伤思离别也有它。
它给人以平和宁静的感觉,
同时又带有一种淡淡的忧伤。
它每每闯入诗坛圣手笔下,
构成佳篇妙句而流传千古,
经久不衰。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节选)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瀚海阑干百丈冰,
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
胡琴琵琶与羌笛。
《渔家傲·秋思》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凉州词二首·其一》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笛
笛,
是中国古老的民族管吹乐器。
唐代以前,
横吹和竖吹的竹管乐器统称为"笛",
而从唐代开始,
才把竖吹的称为"箫"、
横吹的称为"笛"。
笛子演奏效果婉转悠扬,
既可用于乐队伴奏,
也可进行独奏。
笛的演奏以气息技巧见长,
演奏者一气呵成、
连贯如珠的技巧,
可使音乐柔和深情、
含蓄细腻。
你听↓
笛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
重要代表,
吸引着无数的文人雅士为之吟诗作对。
笛声中,也流淌着中华民族,
从古至今的最美乐音。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夜过借园见主人坐月下吹笛》
[清]袁枚
秋夜访秋士,先闻水上音。
半天凉月色,一笛酒人心。
响遏碧云近,香传红藕深。
相逢清露下,流影湿衣襟。
《吹笛》
[唐]杜甫
吹笛秋山风月清,
谁家巧作断肠声。
风飘律吕相和切,
月傍关山几处明。
胡骑中宵堪北走,
武陵一曲想南征。
故园杨柳今摇落,
何得愁中曲尽生。
三眼箫
在贵州织金县阿弓镇,
居住着一个独特的苗族支系——箐苗,
三眼箫为箐苗特有的民族乐器。
是一种竹质的乐器,
因只有三个音孔而得名,
是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眼箫的原材料,
须选用金竹,
每支三眼箫取竹子的7个节,
要求竹子根部稍上必须有
7节基本长短相同的竹节。
三眼箫只有3个音孔,
但却能演绎出中国古老民乐中的
宫、商、角、徵、羽五声音阶,
甚至可以吹出七声音阶。
当地制作匠人在历史的变迁中,
通过不断地摸索和感悟,
完全于大自然中撷取了这美妙乐音,
令人叹服。
你听↓
箐苗也是
崇尚恋爱与婚姻自由的苗族支系。
在织金县阿弓镇一带,
男子只有会吹"三眼箫",
才能讨得心仪之人的欢心,
相知、相识、相恋。
在古时,
箫也常常潜入诗人的笔下,
化为一句句诉说
思乡、送别、故园之情的诗句。
《忆秦娥·箫声咽》
[唐]李白
箫声咽,
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
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
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
[宋]李清照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
起来人未梳头。
任宝奁闲掩,日上帘钩。
生怕闲愁暗恨,
多少事、欲说还休。
今年瘦,非干病酒,
不是悲秋。
明朝,者回去也,
千万遍阳关,也即难留。
念武陵春晚,云锁重楼。
记取楼前绿水,
应念我、终日凝眸。
凝眸处,从今更数,
几段新愁。
《鹧鸪天·小令尊前见玉箫》
[宋]晏几道
小令尊前见玉箫。
银灯一曲太妖娆。
歌中醉倒谁能恨,
唱罢归来酒未消。
春悄悄,夜迢迢。
碧云天共楚宫遥。
梦魂惯得无拘检,
又踏杨花过谢桥。
图/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