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长待机74年,语文课本里的超级大反派居然是他

法律法规网 作者:dations
来源 来源: QQ  法律法规网 时间: 2019-04-07 09:21:30  评论(/)

大家还记得语文课本里的超级大反派吗?——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里面那个想要和氏璧又不肯真的用土地来换的“贪婪”秦王、那个仗势欺人让赵王鼓瑟的秦王、那个攻陷楚国郢都逼死屈原的秦王、那个手下坑杀赵国40万降兵的秦王……是他是他都是他!

他是谁呢?

他就是战国时超长待机,在位时间长达74年的秦昭王!

《大秦帝国之崛起》里的秦昭王

细心的吃瓜群众不难发现,这位秦昭王简直承包了小半本成语词典,比如胡服骑射、狭路相逢勇者胜、完璧归赵、远交近攻、纸上谈兵、窃符救赵等等都是他在位时发生的事。

这些诞生于大争之世的成语往往都和战争有关,而且可以串联起一个完整的历史故事。

战国中期,秦国经历了商鞅变法、张仪连横破合纵之后,君位已经传到了这位秦昭王手里,国力也越来越强大。而赵国此时的国君赵雍仍在默默无闻中。

继位二十年后,赵雍突然提出要穿胡服练骑射,简直跟当年楚庄王一鸣惊人一样令人震惊,老世族们都觉得国君莫不是疯了,好好的华夏族衣服不穿为啥要学胡人?

胡服骑射

原因是这样的,赵国接壤的诸侯国非常多,秦国、魏国、燕国、齐国都和赵国接壤,北边(大概在今天内蒙古)还时不时有胡人在骚扰边缘的疯狂试探。还默默无闻的赵雍在一次巡访边疆时被胡人的骑术深深地震撼了,他意识到,赵国唯有建立起一支强大的骑兵才能与胡人抗衡。

所以胡服骑射不仅仅是穿胡人的衣服骑马射箭这么简单,它实际上是一场强国变法。赵国是战国最后一个实行变法的诸侯国,赵国变法不像秦国那样彻底,没有触及封地,但是从整肃吏治、废黜隶农、采用新田制,加上胡服骑射建立新军,也一跃成为另诸侯刮目相看的强国。

赵雍死后谥号为赵武灵王,其中的“武”字就是褒奖其胡服骑射变法强国的特殊贡献。

赵雍死后,赵国王位传到了儿子赵何手上。由于赵国经历了胡服骑射变法,国力大增。为了更方便向中原发展,赵国打算灭了边上的小国——中山国。但是如果赵国灭了中山国,秦国在河东的要塞离石、晋阳就会成为孤岛,所以秦国必定会插手。

狭路相逢

秦国大军直冲赵国都城邯郸而来,为的就是逼赵国收手。秦国到邯郸的路上要经过一个叫阏与的小地方,这地小虽小,但却是咽喉要地。变法之后的赵国虽强,但仍不是秦军的对手。危难之际一个叫赵奢的管征税的田部令说,阏与对于我们来说道远险狭,对于秦军来说也是一样的。

两军相遇,谁都施展不开,勇者将胜。

如赵奢所说,勇猛的赵军打败了秦军。《大秦帝国·金戈铁马》中这样描述赵军之勇——普天之下,何曾见过如此血战三个时辰犹能雷霆猛攻的大军?这也是秦国变法强大之后首次败于山东诸侯,列国震惊不已。于是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成语就这样流传了下来。

完璧归赵

故事发生在阏与秦国战败之后,秦国虽败,但也绝不示弱。在当时的大争之世,任何弱者都会被强者吞没。秦昭王先是以白起为将攻打赵国北部边军,大胜赵军。再来就是试探赵国,这一试探,便有了“完璧归赵”这个故事。

在中学的语文课本中,我们大概了解了这个故事:

楚人献给赵国一块珍贵的和氏璧,秦昭王打算用十五座城池来换璧。赵王一怕秦国拿了玉不交城,二又俱秦国之强大,不答应会惹来祸端。最终赵王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去换城。相如到秦国献了璧,见秦王没有诚意,不肯交出城池,于是蔺相如就设法把和氏璧送回了赵国。自己则留在秦国与秦王周旋,秦王最终也只能放机智勇猛的蔺相如归赵。

学完了课文,蔺相如“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的形象就深深地印在脑海中了。

但其实在这个故事背后的秦昭王并不是贪心想要和氏璧,而仅仅是作为一种外交手段,目的是震慑赵国。但遇到了机智又有胆识的蔺相如,秦昭王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目的,甚至还有点儿丢脸。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他不得不收了手。

这个故事对秦赵两国的影响还是很大的。一场由秦国发动的邦交危机就此不了了之,秦国从此不再提起交换和氏璧,赵国也不再提起割让城池,两大强国在这场邦交战中又打了个平手。

和氏璧事件发生的时候秦昭王虽然已经继承了王位多年,但大权主要在舅舅魏冄手里。想要将权力真正地握在自己的手中,秦昭王就必须找到得力的助手。在这个时候,魏国人范雎进入了秦昭王的视线。

远交近攻

范雎在魏国被人陷害,险些丢了性命。好不容易来到秦国,与秦昭王相见后一拍即合。他首先夺了魏冄丞相之位,使得王权全部归秦昭王;其次提出远交近攻的谋划——攻近邻,得到的尺寸土地都是秦国的,远的国家则以大国身份结交,这样邻邦不能独支,远邦不敢救援。

《大秦帝国之崛起》里的范雎

在范雎的谋划下,秦国“最终兵不血刃地占领了大河中原段的全部要隘渡口,且不为山东六国警觉”,这时候的秦国便成为了傲视群雄、一家独大的赫赫诸侯国。之后秦始皇也继续使用了这样的策略,最终才得以统一天下。

在范雎远交近攻的谋略下,秦国的国力迅速大增;而赵国在经历胡服骑射改革后也成为一大强国。这两大超级诸侯国难免有一战,而这一战的导火索就是一个叫上党的地方。

上党是太行山西麓的一个天险之地,秦国得到上党就能直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得到上党就能成为西部阻挡秦国的屏障。

然而这个重要的地方却属于最弱的战国韩国,韩国两头都不敢得罪,权衡利弊之后认为还不如把上党送给赵国,这样秦赵两大巨头打起来,自己可能还有活路。

纸上谈兵

此时的赵王是赵武灵王之孙赵孝成王,他不顾大臣反对,认为韩国送上门来的土地不要白不要。于是大战一触即发,这一战就是著名的长平大战。在长平大战的部署上赵国老将廉颇与小将赵括有了分歧,赵括就是那位有名的纸上谈兵的年轻人。

秦国放出流言说秦军谁都不怕就怕那个称“狭路相逢勇者胜”的马服君的儿子赵括。赵括的确熟读兵书但是却没有大战的经验,赵王急于求成临时换掉廉颇,赵括成了长平的主帅。

《大秦帝国之崛起》

在秦国大将白起忙着研究地形、部署作战攻略的同时,这位赵括将军竟然还坐在山头,大谈《孙子兵法》。

在“纸上谈兵”这个成语背后是几十万条血淋淋的生命。长平之战中赵军大败,断粮四十多天后终于投降。这场对峙三年多,两大战国倾举国之力的战役结束了。它可谓是中国冷兵器史上的巅峰之战,直接改变了战国的历史。

长平之战后,摆在秦国面前的巨大难题是二十万降卒怎么处理?全杀了吧,毕竟人家已经投降了,杀降不祥;放了吧,这二十万人放回去仗不是白打了?何况秦国也死了二十多万人,所以最终秦国的大将白起还是杀了这些降卒。

窃符救赵

之后白起提议趁热打铁立即攻打赵国都城邯郸,但是秦昭王听了范雎的建议没有同意。半年之后秦昭王又突然命令白起领兵灭赵,白起认为时机已经错过了,称病不出战。

但是秦昭王仍然两次派兵攻打邯郸,赵王惊恐地向列国求助。魏王迫于秦国的强大不敢救赵国。赵王的弟弟是平原君,而平原君刚好是魏国信陵君的姐夫。不管出于三晋一家,还是亲戚关系信陵君不得不帮。

最终信陵君借魏王的宠姬之手偷到了兵符,并且杀了大将晋鄙,率领魏军击退了秦军。这样不仅救了赵国,更加巩固了魏国的地位。

秦国两次大败,秦昭王急怒,强令白起出战,白起拒不领兵最终被杀。经过长平大战,赵国精锐消耗殆尽。经历两次攻邯郸兵败、大将白起被杀,秦国亦陷入了低谷。

整个战国又陷入了前路未卜中……

很多人会误以为这些成语背后的“秦王”是秦始皇,其实不然。秦昭王在位时间实在是太长了,他的儿子秦孝文王和孙子秦庄襄王在位的时间加起来还不够他的零头。

在位时间长,发生的故事自然就多,以上六个成语背后的故事都是发生在秦昭王时期的,也正好见证了战国中期秦赵两国崛起又衰弱的历程。

以上成语故事的讲述也只是描述了大概,所谓“功夫在诗外”,真正的战争远比成语故事要复杂得多,胜负之间涉及到庙堂决策、用兵策略、辎重保障等等,讲个三天三夜都讲不完。

tags:

站长推荐 / Recommend

最近更新 / Latest

站长推荐: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WAP
Powered by LC123.NET 8.5  © 2009-2015 红火传媒
鲁ICP备11015312号-1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 王正兴 律师
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