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鸿:新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法律法规网 作者:dations
来源 来源: QQ  法律法规网 时间: 2019-04-11 20:16:33  评论(/)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尹鸿教授以“在现实主义创作道路上的求索——新中国电影七十年”为题的演讲。

近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尹鸿教授以《在现实主义创作道路上的求索——新中国电影七十年》为题发表了公开演讲,既回顾了电影史中现实主义创作的四大关系、四大矛盾,又对近期的现实主义电影作品进行了细致分析。

尹鸿

以下根据尹鸿演讲内容整理:

各位专家老师同学们早上好,非常荣幸有这个机会来谈一点自己对70年中国电影发展的一些感想。

过去一年是中国电影难得的现实主义电影的大年。这个大年,当然是有它悠久的传统的,所以我今天想讲讲70年中国电影的悠久传统。

其实大家都知道在新中国电影史上,其实乃至整个中国的近现代文学艺术史上,现实主义都是一个回避不了的词汇。

从王国维对中国传统戏曲的批评,认为中国没有悲剧,都是大团圆,是因为中国人回避现实,一直到鲁迅先生的国民小说,改造国民性小说,再到矛盾先生他们发起的小说月报、著名的文学研究会等等,从此以后,其实中国的整个文学艺术,当然也包括电影,就跟现实主义非常密切地内在联系在一起,而中间发生的所有的文艺论证几乎都与现实主义有关系。

当然,这个过程当中我就想,为什么中国会跟现实主义发生这么内在的联系?无论是我们的文学艺术还是电影,我相信这是两个主要的原因。

一个是时代的原因,因为在全世界所有的现实主义兴起的地方,都是因为大家要除旧立新,大家都是要推翻一个旧的世界,要创造一个新的世界。而这个前提就是要认识世界。而现实主义就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

另一方面在思想基础上,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基础是唯物主义,而用到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当中叫历史唯物主义。而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的也是通过对一个真实世界的客观反映,来改变这个世界。

所以在这两个前提推动之下,现实主义就一直成为中国文学艺术,特别是新中国以后的中国电影的主导性思想。那么在现实主义这个过程当中,我认为它发生了很多变化。

最初我们是受欧洲和俄国的批判现实主义影响,所以最早我们都是批判现实主义。左翼文学和左翼电影起来之后,我们觉得光批判是不够的,我们要建构一个新的理想,所以出现了革命现实主义。

当革命现实主义出现很多值得争议的事情,比如当年的革命家恋爱小说非常流行。因为大家发现,光写革命小说,读的人没有那么多,如果在革命上再加上恋爱,小说就很好卖,稿费也比较高。所以当时革命+恋爱小说盛行,后来左翼文学也提出批评,这个有过于讨好大众的倾向。

再到后来,大家也知道,左翼文学后来就提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一直影响到新中国的所有的电影形态,我们在几乎所有的政府文件、党的号召当中,几乎都会提,电影要走现实主义创作道路。

那么新中国以后,大家也知道,我们的第一个关于电影的大批评、大讨论的政治事件,就是关于电影《鲁迅传》的批判,而且毛泽东同志亲自介入了对《鲁迅传》的批评。那这也是最高领导人写的电影评论。

《鲁迅传》

而这个评论引起大家重新去理解现实主义,因为《鲁迅传》是根据一个真实的事件、真实的人物做的改编。但是大家发现,不是什么都可以写,现实主义并不意味着什么都可以写、什么都可以创作。

而现实主义还会加上种种前缀,所以我们后来提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就是在现实主义上加上了一个意识形态的政治导向的一个术语。后来,毛泽东同志自己亲自提出叫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就是著名的“两结合”创作方法。

这样又影响到很多我们的创作,所以有一段时间大家去读臧克家、艾青的诗,当然也看我们当时的电影,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而且充满了对新世界的一种渴望。但这中间又爆发了很多次争论,如果我们去回顾这段电影史,我们会发现有四大关系、四大矛盾一直存在。

第一个争论是,从最基本的题材上来讲,是写现实题材还是非现实题材?这个一直到今天,大家知道最近广电总局还在限制我们的非现实类题材的播出数量,网上的播出数量等等等等。首先我们必须要回到现实题材当中来,我们要关注当下现实,这是第一大争论,几乎也贯穿在新中国影视发展的所有的历程。

第二大争论,不光是题材了,是故事。大家如果回顾这段历史,经常争论的是,你反映的是社会本质呢?还是反映的社会现象?所以就有本质和现象之争。所谓的本质,你要反映这个社会的主潮是往前走,还是去反映那些枝枝末末的东西,这是第二大争论,影响了很多电影,有的作品因此打为“毒草”。

第三个争论,我把它叫做人物的争论。从文学一直到电影,究竟写中间人物,写小人物,还是要写英雄模范人物,这一对争论一直也延续很久。

在我们的电影当中,一度开始写小人物、中间人物,那时候就觉得我们的电影有生气,跟老百姓的沟通也非常容易,我们会觉得这些先进人物的气质跟我们更接近。但是呢,很多时候又会出现说法,写中间人物、小人物,就是在让我们的英雄不够高大,让我们的英雄不够神圣化。

所以这个发展到最终的结果就是著名的“三突出”,大家都很熟悉,就是在所有人物当中要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当中要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当中要突出主要英雄人物。而且还发展了一整套电影修辞学,什么敌援我进、敌小我大、敌低我高等等等等一大堆镜头方法。

那么在这之后,关于人物的争论其实到今天也仍然会存在,究竟是写英模还是写普通人物?

第四大争论,其实也非常重要的一个贯穿过程,准确的说是写光明还是写黑暗?后来发展到有一篇著名的文章,年轻的同学可能不太知道了,叫《歌德与“缺德”》,你是歌德呢,还是去做缺德的人?

所以这个当然最集中典型的代表就是《苦恋》,这部电影基本上标志着这个争论最后有一个很重要的转向。因为在这之前,大家都知道我们是伤痕电影、寻根电影、反思电影,它带有非常强的社会批判性,我们在告别一个旧的世界,走向一个新的世界。

但是,《歌德与“缺德”》这篇文章之后开始,我们会意识到旧时代的那些疮疤,我们慢慢慢慢要把它藏起来,或者说我们慢慢慢慢要把它淡出于我们的电影视线之外,我们要去表现中国社会历史向前发展的一些进步和变化。

所有这一切归结到今天,为什么我们今天要去总结这70年的现实主义。

从去年开始,出现了多元化的现实主义,既有像《一出好戏》那样的带有寓言体的,到今年的《疯狂的外星人》,虽然他们看起来不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但是充满了现实关怀和现实焦虑,那里面有很多现实寓言。

还有一类,就是相对边缘的现实主义,比如说像《江湖儿女》,包括最近的《地久天长》等等,它可能不是表现这个社会最主流的那部分生活,但是未必那个人群不是最大量的。还有一类是带有荒诞现实主义的,比如说《无名之辈》《大人物》等等。

还会出现另外一类现实主义,我把它叫做积极的现实主义,或者叫主流的现实主义,以《我不是药神》为代表。

它也关注现实矛盾,也关注现实困境,但是它写一个小人物在现实困境当中去重新找到自我的良心,重新找到自我的价值观,而且最后用他们自己的力量去改变了社会,改变了世界,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和进步,所以这种作品我把它叫做积极的现实主义。

而这种积极现实主义这个词,晓辉部长(注:中宣部常务副部长、国家电影局局长王晓辉)在今年的电影工作座谈会上也用了。我相信,它会成为一种能够让电影更好干预生活、更好介入生活、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现实主义。

但是我认为它没有排它性,它不是唯一的,不是别的现实主义就不好,而是我以为在当下这种现实主义它有更积极的入世的力量。就像当年的《小说月报》,当年的文学研究会说的一样,当时我们说要用文学去改良人生,今天我们希望电影多多少少能起到一下改良人生、改良社会的作用。

tags:

站长推荐 / Recommend

最近更新 / Latest

站长推荐: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WAP
Powered by LC123.NET 8.5  © 2009-2015 红火传媒
鲁ICP备11015312号-1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 王正兴 律师
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