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会有大学生不喜欢电影节?

法律法规网 作者:dations
来源 来源: QQ  法律法规网 时间: 2019-04-12 00:44:10  评论(/)

作者 |西斯普,清华大学

近期有关北影节的各类信息一经发出,朋友圈内的讨论就已然可见摩拳擦掌的“节日氛围”。这情景不禁令人想起前几年北影节期间“一票难求”的展映盛况。而在大批蜂拥而至的“迷影”当中,大学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主体。

“年轻化”正在成为北影节的一个特色标识。这个青年人的盛会,是这批新生代怀旧和致敬之处,是争相打卡之地,也可说是一种集体仪式。

多伦多国际电影节艺术总监卡梅伦·贝利曾说:“电影节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你的观众是谁?观众期待通过电影节获得什么样的内容?”

北影节即将正式之际,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访了一批大学生,问问他们心中的电影节是什么样子。

电影节是“局内人”的狂欢?

“北影节我是每年都会去的。每年四月份都有展映单元,我就挑自己感兴趣的看,不过抢票真的很难。去年北影节在清华还展映了《那人那山那狗》和《城南旧事》,我就还觉得蛮惊喜的。”

“我喜欢的是欧洲比较老的文艺片,比如塔可夫斯基的片子;现在的文艺片也看,比如伍迪·艾伦。个人觉得电影节还是要比较注重文化内核。我对北影节的期待就是能看到资源稀缺的,比较老的,修复版的片子,配上观前导赏和主创见面会。”

“对电影展映单元还是挺熟悉的。今年还报名了志愿者,但是审批结果还没有下来。”

对于大学生中的资深“迷影”而言,北影节不仅仅意味着在大银幕上看到经典修复版老片的珍贵机会,更似乎也是一种集体狂欢。而在展映场所“晒定位”、“晒票根”等行动,也成为他们表达对自我和彼此的身份认同的默契途径。

《广电时评》的执行主编何天平在接受《中国青年报》采访的时候,就谈到过此种现象。他分析,因为当今的电影工业已于过去的迥然不同,所以那些经典老片,已经“变成了一种‘美好的过往’,值得拿来玩味和缅怀。”而同时,“影院本身是一个带有强烈文化象征意味的空间。就像追剧一样,看电影已经慢慢成为当下人们日常文化消费的主流举动,是涉入文化的日常选择。”

但即使如此,一个依然无法改变的事实是——“迷影”群体只是社会中一个极为小众的群体,在当今大学生中也不例外。在我所走访的大学生中,大部分对北影节的直观感受都是“听说过,但没参加过,也不了解”,说不上来电影节一般会有哪些组成单元,也没有参与北影节或其他任何电影节的强烈欲望。

在这些人中,有的是因为“不愿为了看电影特意去抢票,看电影就是心平气和看电影”,有的是“如果有人约且能买到票的话会考虑去,不会因为自己想看电影就特意跑很远”,有的是不得不考虑“时间、精力等成本问题”,而更多的,则是直截了当地表示,“受不了文艺片,太闷了”,“这些电影剧情太不跌宕起伏了,更喜欢动作片、悬疑片”。

一位“迷影”曾说,感到很欣慰的一点是,“这两年发现北京的影迷群体还是满壮大的,会非常坚定地支持资料馆和艺术联盟。资料馆的片子,稍微好一点的都是场场爆满。虽然影迷群体可能客观上比较小,但是却非常稳定。”

这确实令人欣喜。但同时,随着北影节的年年举办,和电影工业的日益壮大,我们是否也该思考这样的问题——北影节能仅仅停留在满足“迷影”需求吗?是否有哪些方面,是可为普通大众服务的呢?

北影节应当拥有何种作用,在何处展现自身价值,这是策展团队时刻萦绕在心头的拷问。

向后看VS向前看

“普及并推广电影文化”,“提升电影审美能力”,几乎是所有受访的大学生首要提及的电影节的价值。此外,“提供交流平台”也是北影节所承担的一个主要功能。主创见面、专家讲座与影迷聚会都是一个电影节的迷人之处,平日里的爱好在此处找到归属,电影背后的电影人故事,也一次次引发起影迷的朝圣之情。

一位受访者还提到北影节应承担的产业影向标的作用。“电影节是传递电影的前沿信号的重要平台,应当是一种先锋性的探索,告诉大众也告诉产业,我们的电影目前在关注一些什么问题,我们的美学探讨到了哪个地步,电影能碰撞出哪些不同类型的可能性。”

这其实与北影节的策展理念是一致的。在此前的文章《2018上影节最后的启示》中,策展团队就曾提到,“电影节可以是向后看的、是怀旧的、情怀的、考据的,收集癖的”,同时,“也需要展示出自己是可以向前看的、挑战的、反叛的、发声的……”

对比多伦多国际电影节,我们就会发现,创办至今,这个电影节的参与人数,从最初的仅仅三万人,已增长至如今的五十余万。巨大的成功即来源于他们对自身的独特定位。在回答“你认为多伦多国际电影节与其他电影节有何不同”这个问题时,艺术总监卡梅伦·贝利就曾说:“是面向的群体不同。多伦多国际电影节不仅仅只是一个产业的,或是媒体的节日,并不仅仅是给业内人看的——它是向所有大众开放的。”

在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他也提及“我认为电影节最重要的部分不是红毯、开幕式这些外围部分,最重要的是通过电影节建立一种联系——电影创作者和观众,以及和其他产业之间的关系。”

那么北影节,又应当如何建立起这种“关系”呢?

年轻人的声音在哪里?

一个必然会出现的矛盾是:影迷们想在大银幕上看到费里尼,但大多数普通观众并不知费里尼是何人。

对于这个问题,一位受访学生的态度是,“他们不知道费里尼是一回事,但是知道费里尼对他们的好处,可能比看一部漫威对他们的好处更大。”因此,“可以做一些适当的宣传和推广”,如更多地通过社交媒体与大众交流,用更年轻化的方式喜迎普通观众前来观看。

对于“迷影”群体之外的年轻人,波兰新视野国际电影节就曾经尝试过用浸入式体验的方式赋予电影节“此时此地”观影的特殊意义。策展团队在一家地下拳击训练场安排放映了《搏击俱乐部》,在一个古老华丽的泳池放映了《雨中曲》,另外还在社交媒体上发起活动,要求观众关注官方账号并完成一定任务才能获得入场机会。这样的举措使得电影节的意义不再仅限于观影这一个环节,电影与场所、时间和一定事件相结合,成为观众的专属体验。

放在国内,电影节进校园的意义,也不仅仅在于为学生群体提供更方便的观影场所。高校一方面有其独有的学术气质,另一方面,也往往承载着活力、多元、开放等价值。这些维度,都是电影节可探索并利用的方向。用更年轻化的线上与线下互动,让北影节的展映成为高校学生甘愿为之体验的一种独特“生活”,才可实现北影节的“溢出价值”。

当然,北影节的策展也会更多考虑年轻受众的观影需求,商业电影并不会完全被拒于北影节的门外。“有的商业电影做的也很前卫,很先锋。比如中国电影里,《我不是药神》就是很好的商业片,它确实兼具了思想性和商业性于一身,而且告诉你怎样用商业的方式把一些很沉重的东西拍出来,这就很好。”

而最重要的,就是能为这样的影片找到一个栖身之所——用什么样的主题把这些电影串起来,让它们能为年轻人所关注,发出年轻人想表达的声音。“比如年轻人的焦虑,比如社会对成长空间的急剧压缩,或者比如年轻流民的问题。”

电影节与受众之间的互动,从来不是单方面的。对年轻大学生而言,北影节既可成为他们吸收与学习的场所,也要成为他们自我表达的出口。让电影节带动观众,再让观众带动产业,这是北影节义不容辞的使命。

票价:80/180/280/480/580/680

tags:

站长推荐 / Recommend

最近更新 / Latest

站长推荐: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WAP
Powered by LC123.NET 8.5  © 2009-2015 红火传媒
鲁ICP备11015312号-1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 王正兴 律师
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