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在3月10日的台视摄影棚内,《台视17Q》正在现场直播。根据节目规则,来宾需从捉对厮杀的pk内获胜,才能获得进行益智问答的机会。节目已经进行了90分钟,距离收播只剩下半小时,特别来宾小钟仍未赢得任何答题机会。

严濰秜在广告时间上前跟小钟说:“再输的话,就又轮到第一组罗,我们没有保送,输就是输。”听到这边,问严濰秜会不会怕小钟完全没有机会上台,“这就是Live啊,没有在set的。”她说。
现场直播对17 Media(以下简称17)来说,既是伸展拳脚之处,同时却也是最大的挑战。
最困难之处在于“零秒差”
《台视17Q》不只是现场直播的电视节目,也于手机内的17 App同步直播。当节目进行至益智问答的阶段,观众也能够通过手机同步进行回答,若答案正确,将能获得依据节目规则所颁发的奖金。
自智能手机问世以来,连动电视荧幕的“第二荧幕”概念不断被提出,台湾却始终没有出现互动体验良好的第二荧幕模式。直到2018年2月,17与八大电视台合作推出《17好聪明》时,才以亚洲先行者之姿尝试拓展市场。
拥有20年电视台经验的严濰秜,现为17新媒体内容事业群资深副总,过去不断找寻与电视观众互动的方式,到了17之后才真正达成目标,“因为17是一家科技公司,”她一再重申这句话,是科技让一切变得可能。
“最困难的是要做到‘零秒差’。”严濰秜说。不只App的直播需与电视现场直播同步,进入益智问答的环节时,更要没有误差地让观众加入问答,连答题的奖金也要做到即时分派。“同时17 App内还有其他节目在播,不会断讯、Lag(延迟)是功夫所在。”严濰秜说。

除了网络传输的优化技术之外,17也让虚拟主播加入《台视17Q》的问答环节,让这个节目成为17科技力的展现平台。
直播的优势与劣势:数字即时却需要不断修正
不过,展现科技力的17也遇到了许多甜蜜的酸楚。数据,让《台视17Q》挖掘到许多惊喜,并拥有过去电视节目所没有的参考数字,却也逼着他们不断修正。
“每一集都在找bug,每一集都在改。”严濰秜说。因为除了电视现场直播,手机上的17 App也同步直播,自然比以往单纯的电视节目有更多数字能够追踪。观看数、不重复观看数、留存率、留言、分享都是17的追踪目标,“每一分钟、每一分钟去看要怎么修正,不管是卡司、游戏规则、题目方向都要做超即时的修正。”
严濰秜举了两个修正的例子,第一个是其中一集来宾的抢答灯发生故障,下一集就直接把灯拿掉;第二个则是节目流程,每一集都会稍作改变,找到最优化的呈现方式。不断修正、调整的结果,也让《台视17Q》的收视率从一开始的0.7,一直慢慢站到1以上。时间拉得更长来看,17的直播益智节目最高同时在线人数约为1.2万人、平均每集留言数超过6万则。
“这个节目很贵,真的很贵。”
但从17与八大、台视合作一年以来,台湾仍无后续跟进者的情况来看,要整合电视节目现场转播与App即时互动仍有其门槛。除了技术之外,很大一部分是成本问题。
“这个节目很贵,真的很贵,”严濰秜说,“但我们想跟台视一起拼一把,除了《声林之王》之外,台湾真的没有大型节目了。”
根据严濰秜的说法,每天晚上《台视17Q》开播,17与台视都各要出动20人以上,台视负责硬件、17负责其他软件与内容的部分,整个节目需要50人的制作规模。“台视给了金马、金曲的李丽芳导播团队和新闻中心,而17负责即时社交操作、软件推播,内容制作等,等于每个礼拜天都在办一个小型的晚会。”
不过,17与台视当然不是合作做公益。两者共同将《台视17Q》的传统媒体(电视)、新媒体(App)以及社交包成一包B2B的销售产品,目前已有TOYOTA与饮料品牌美粒果等赞助商。

对17 App来说,还能带来大量的粉丝与下载,除了每一集加入答题的观众,还有节目来宾所带来的粉丝,如3月底就特别邀请到前NBA球星Rashard Lewis,开拓了过往没接触到的观众。再通过App的内部引导,也期望观众能够顺势加入17 App。“当所有人都在YouTube、Facebook搞直播时,演算法一变就是一个海啸,不管怎样,要own(拥有)自己的会员。”严濰秜说。
至于为何没有导入“赞助(donate)”功能,让商业模式的收入更加多元,严濰秜则说内部曾做过尝试,但会让画面过于紊乱,在考量使用者体验后忍痛放弃。
最后问到为什么17从去年到现在都坚持与电视合作,推出即时互动节目,“不要想着一刀去切分新、旧媒体,台湾这么小,只有共存共荣,才有生存的机会。”严濰秜说。
这同时也是17与台视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是否有办法打破新、旧媒体的藩篱,将新旧受众融合在一起,同时将新的习惯带入旧的收视族群。但至少17与台视正在尝试,只要成功,将有可能为电视圈与直播界找到非常庞大的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