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用品点这里
猛戳图片,即刻下单
正文
李瑞清写字为了追求笔画一波三折的金石气,下笔时手臂故意做抖动状,所以被人戏称写字时要请专人摇桌子。
不过这位曾担任溥仪伪满政权总理大臣,大李瑞清7岁的郑孝胥一出,把李瑞清写字爱摇桌子的毛病给治愈了。
没想到吧!但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当然这不是黑土杜撰的,书法功课作为正经学书法的人才关注的新媒体,说话从来要有根据。
原来此话是鼎鼎大名的沙孟海老先生说的。沙孟海先生作为西泠印社联合创始人,为何对一个“汉奸”的书法如此褒扬呢?
要厘清这个问题,先得从李瑞清的“颤笔”说起。
书法发展到清代中晚期,金石考据学大兴,包世臣、康有为、何绍基这届文艺大佬积极探索“碑学”具体在书法实践中就是追求“大”“重”“拙”,这样一直到民国金石书法家可谓是前仆后继地涌现。
不过书法的发展一如历史的波浪式前进规律,凡事都是过犹不及。
生活在清末民国有“南曾北李”之称(曾为曾熙)的李瑞清为了表现笔画弹性,吸收石刻中斑驳沧桑的视觉效果,塑造凝重、大气的书风。下笔往往做颤抖状,颤涩用笔目的在于遒劲,不过这样做的结果是笔画是厚重了,但得以牺牲“书写性”作为代价,说直接点就是写不快。
不过,“颤笔”还真不是李瑞清发明的。比如被启功笑话为“猪蹄法”的何绍基写字就爱是时不时抖两下,也许李瑞清不知道,何绍基的“抖”是因为右臂受伤,拿不稳笔杆,控制不住笔锋而自然形成的(何绍基的日记有明确记录)区别所在在,就是李瑞清等人以为这样更能表现斑驳的金石气刻意颤动笔杆。
这简直是个天大的误会!
看来,沙孟海称其用笔过分颤涩,讥笑为“锯齿体”或“九段体”还真有几分道理。不相信你试着临摹李瑞清这幅书法试试,手臂不抖动还真写不出这种效果哦。
回头再来看,如沙孟海所言郑孝胥怎么就能治好李瑞清的“颤笔”呢?
答案其实就一句话:天下武功为快不破……
能克服“颤笔”毛病的的确也是一个“快”字诀。
和李年龄仿佛的郑孝胥,在哪个朝代学书法必然都是从馆阁体入手(大家都是为了高考啊)然后学颜真卿,再然后就是北碑。
生活中,郑孝胥和李瑞清还有不错的人际来往,不过这差不多的书法路最终的呈现给后人的书法作品怎么差别这么大呢?
举个例子:
据考证,郑孝胥早年曾有过一个时期专学张裕钊,中国书协有位领导也是终身死磕张裕钊,看看作品对比。
张裕钊楷书《千字文》
中国书协理事张书范书法作品
图片对比,不难看出郑孝胥中晚期的作品中的确还有张裕钊中宫收紧、四周放射的影子,不过这只是影子而已,外形上早已十万八千里。这位领导学张裕钊,笔笔惟命是从,不过是把瘦的地方写肥,就成了他自己的面貌。
比较看,清道人和这位领导倒有几分相似之处,一辈子就这样老老实实写字,显得那么执着,郑孝胥倒是像是其人一样显得那么不守本分而变来变去。
还有一点很重要,郑孝胥说“摹古务求得其笔势,若但取貌似,则近于酬应之作”
对于用笔郑孝胥对“得势”十分看重,临帖时也不应只追求形似,而应该上升到神似的层级。
郑孝胥手札
不过所谓“笔势”“ 神似”对初学者来说就有点玄乎了,火候不到位还容易为“任笔为体”找理由,切记哦!
还有关于取法,李瑞清作为36k纯碑派,因过分强调金石气而刻意追求外形,下笔往往扭曲、矫揉、造作。郑孝胥适当纳汉简入楷,让书风自然天真的同时又不失厚重,行笔较快摆脱了北碑拘谨的羁绊,为后人提供楷书创作的新路子。
常言道:书法是聪明人的笨功夫。
所谓聪明,在我看来其一你首先得看得懂,其二你得比别人有更高的认知,这两点还真不是你埋头苦练出来的哦。所以你十分有必要关注书法功课(点标题下面蓝字),凭什么呢?因为能每天11点更新你对书法的认知。
今天就扯这么多,也欢迎各位在留言区扯一扯啦。
分享到朋友圈也是一种赞赏哦!
(本平台注重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