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是周赧王五十五年4月至周赧王五十五年9月,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赵军最终战败,秦国获胜进占长平,此战共斩首坑杀赵军约45万。对于长平之战来说,成为战国时期的重要转折点,也即奠定了秦国一统天下的趋势。不过,在很多人看来,在长平之战中,秦军并非大获全胜,其理由主要体现在秦军的伤亡上。在长平之战后,秦国名将白起就表示秦军也付出了半数人马伤亡的代价。也即秦国60万大军,有30万人伤亡,代价同样非常惨重。那么,问题来了,长平之战,秦国真的大获全胜吗?还是损失惨重呢?
一
首先,根据《战国策》、《左传》等史料的记载,在长平之战后,白起向秦昭襄王表示:“今秦虽破赵军于长平,但伤亡者过半”。也即在长平之战中,赵国损失了45万的精锐士卒,但是,秦国也付出了30万人伤亡的代价(秦军在长平之战中前后投入了60万的兵力)。不过,在笔者看来,在长平之战,秦国依然是大获全胜。究其原因,在于秦国的两个目标,都通过长平之战实现。在长平之战前,秦国有两个目标,一是占据韩国的上党郡,二是削弱强大的赵国。一方面,就上党地区来说,上党地区主要指今天的山西东南部,古潞、泽、辽、沁四州。
二
张仪曰:“上党为天下脊。”以太行一山,千里片石,绵延崒嵂,直溯云代,恒自西北,缭界东南,河流因之逶迤,盖中原门限也。上党,是由群山包围起来的一块高地,东部依太行山与华北平原为界、西部依太岳山和中条山与晋南(也称河东)接壤,因其地势险要,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得上党可望得中原”之说。正是因为上党地区的重要地位,所以,秦国和赵国才因为该地区的争夺,从而爆发了长平之战。在长平之战前,秦国攻打韩国,但是,韩国上党郡的郡守却将该地区献给了赵国。
三
对此,秦国自然是非常生气,于是出兵上党地区,和赵国展开较量。而就赵国来说,也不愿意错失韩国的上党郡。所以,不管是秦国还是赵国,都在长平之战中倾其所有了。而在长平之战后,秦国顺利占据了原先韩国的上党地区,从而实现了长平之战的第一个目标。另一方面,就第二个目标来说,就是削弱赵国。在战国这一历史阶段,秦国和赵国都是后起之秀。在秦国和赵国崛起之前,是魏国率先称霸中原,然后齐国击败魏国,从而称霸天下。在五国伐齐后,魏国、齐国这两个强国都已经衰落了,而楚国也遭到了秦国的重创。
四
最后,由此,在长平之战前,赵国成为山东六国中唯一可以单独抗衡秦国的诸侯国。比如阏与之战,是指周赧王四十六年(公元前269年),赵国名将赵奢率军于阏与(今山西和顺),击败秦军的一次奔袭作战。在长平之战前的阏与之战,秦国就对赵国的国力进行了一次试探,虽然此战被赵括的父亲赵奢击败,但是,这也让秦国将赵国明确为今后的主要对手。而在长平之战中,白起之所以坑杀了45万赵国精锐士卒,目的就是重创赵国,不给赵国喘息之机。虽然此战秦国付出了30万人伤亡的代价,但是,秦国的疆域和人口远胜于赵国,加上商鞅变法的实行,可以比赵国更快地恢复过来。比如在消灭楚国时,秦国居然又派出了60万的大军。总的来说,长平之战秦国可谓大获全胜,其实现了攻占上党郡和削弱赵国的目标。
文/情怀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