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东北经济出现严重下行,辽宁GDP增速在全国甚至一度垫底。一时间,“投资不过山海关”、“东北营商环境恶劣”等负面声音甚嚣尘上,“新中国长子”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
4月16日,2019长三角辽商大会在沪举行,沪辽两地省市级领导,辽商总会会长、东软集团董事长刘积仁,辽商总会执行会长、奥克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朱建民,上海市辽宁商会会长、伽蓝集团董事长郑春颖,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周其仁等出席,对辽宁经济的建设发展和辽商团体的合作共赢进行了探讨。
辽宁民企数量十年翻倍 高科技领域高速发展
目前,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将给在本区域发展的企业带来极大的机遇。在长三角辽商发展论坛上,几位会长围绕这一背景环境,及2019年国际、国内行业形势,结合企业自身情况,就辽商企业的创新、振兴、发展发表了一系列的演讲。
周其仁就“中国经济突围说”发表了观点。他表示,目前有两个地方围困了中国经济,一个全球单边主义,一个是内部的成本优势的削弱。要突围,首先必须深化改革,降低体制成本。其次是开放突围,以开放对保护,进行中国特色自由港实验;再次进行创新突围,进行产业升级结构升级,降低企业成本。他坚信中国经济能突围出去。
郑春颖指出,从新中国经济发展历史来说,民营经济的发展需要天时地利人和,而国家政策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影响尤甚。建国后的辽宁、改革开放的珠三角、九十年代后的长三角都在国家政策的基础上助推起来的。
对于为什么成立长三角辽商联盟,郑春颖指出,除了响应习总书记的号召外,多年的创业经验让他深刻得懂得个体的成功靠个人奋斗,群体成功靠群体品牌效应的道理。并提出用打造高端品牌、一流产品的方式去打造长三角的辽商品牌。比如说需要有面向未来的支柱型产业,能在企业规模、社会贡献、社会影响等层面,对区域经济产生较大提升和影响。其次是要有像平安股份的马明哲,东软集团的刘积仁等标志性的人物,确立榜样的力量。再次,要有一个共同的价值观。这个共同的价值观可以延伸出共同的文化。最后,要有一个面向年轻辽商、有效的沟通机制和合作平台。从而形成有影响力、有凝聚力、团结互助的新辽商群体。
刘积仁认为,虽然辽商现阶段存在不足,但一直在成长。截止2018年6月,辽宁省民营企业达到332万户,过去十年数量增长一倍。在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信息与软件服务等高科技领域都有极大的发展。他用新经济、新模式、新文化为辽商画像。大会上,他重申了辽宁商会的使命,呼吁广大辽宁企业家为自己家乡的振兴、创造,融合,崛起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创造年轻人需要的就业机会 树立辽商品牌形象
刘积仁在接受蓝鲸记者采访时表示,想要留住人才就必须创造承载年轻人就业机会的土壤。辽宁是一个教育大省,不缺乏制造人才的机器,而是缺乏使用人才的平台。
刘积仁说:“一个地区的新经济不够发达,就无法承载年轻人才。辽宁如果要留住年轻人,就必须发展年轻人所需要的就业新机会。以大连为例,大连的软件产业一年可以创造20~30万个就业岗位,行业非常平稳,就业率很高。对于本地人来说,如果有满意的就业机会,还是会优先考虑在家乡发展。”
除了软件服务业,智能制造、医疗器械、新材料等一系列新兴产业正在辽宁萌芽发展,刘积仁认为,辽宁民营企业的发展态势正在发生积极转变,未来一定会涌现出一批科技创新企业走向资本市场。
对于辽商联盟的建设,郑春颖认为,要以打造高端品牌、一流产品的方式去打造长三角的辽商品牌。首先,需要新辽商有面向未来的支柱型产业,能在企业规模、社会贡献、社会影响等层面,对区域经济产生较大提升和影响。第二,要有标志性人物。商会最终的形成,标志性人物的出现至关重要。就像平安的马明哲,腾讯的马化腾,阿里巴巴的马云。一个区域、一个商会的振兴,都格外需要一堆榜样的力量。第三,要有一个共同的价值观。这个共同的价值观可以延伸出共同的文化。
郑春颖说,长三角辽商联盟的成立,开启了江浙沪商会融合之先旅,在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乃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上,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上海地区的辽商企业,要把握这次机遇,需要以创新为驱动力,尽快提升自己的市场竞争力。以伽蓝为例:首先是高度重视产品的质量。还有就是把科技创新作为驱动力,像伽蓝每年投入在新产品上的研发费用占到每年总营业收入的4%-4.5%。另外,伽蓝还针对年轻化的消费群体进行了一系列的新品类扩张,渠道上也从美妆店、百货商场、电商等传统优势渠道,到购物中心渠道和货架渠道齐头并进。不仅如此,伽蓝还有个“育龙计划”,以培育更多代理商成为并保持当地龙头企业地位为宗旨,选择志同道合的代理商作为龙会员,提供资金、咨询管理等各方面的支持,一起将蛋糕做大,携手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