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腔锵呛 最近两年来,经常有人提起黑龙江哈尔滨穆斯林医院,也经常有人问我黑龙江是不是要变成“绿龙江”了[允悲] 我之前说过我不再谈民族宗教问题,因为我不想引起没必要也无意义的争论。 因为争论也需要建立在彼此拥有百分之八十的常识基础上… 好在今天讲的是个医院的前世今生,顺便讲讲黑龙江的民族问题… 黑龙江是多民族聚居地区,超过三十多个民族在这片土地上休养生息。所以在民族问题上,很难出现哪个民族<包括汉族>唯我独尊的局面… 我有很多回族朋友,可能因为我吃素的缘故吧,在餐饮上也没发现什么冲突。 回民有信教的有不信教的,有“事儿多”的也有事儿少的。我们经常在一个桌子上吃饭,有猪肉也有牛肉,因为我们这儿挨着呼伦贝尔,西旗的牛羊肉绝对牛逼外加羊逼,所以孜然牛肉爆炒羊肉等也成了餐桌上经常出现的菜肴… 吃饭这事儿,就是你喜欢吃啥就吃啥,不喜欢的你别吃就是了。我不吃肉,也不反对别人吃肉。事实上,我是朋友聚会自助烤肉时必须被点名参加的人,因为他们说因为我不吃所以烤的快能供上大家吃[二哈] 但是,我们也尊重少数民族兄弟的习俗,有不熟悉的回民的时候会问一下,一桌吃饭没问题吧? 如果有问题,要么找家好的回民饭店,要么让他自己家吃去,就这么简单而已。而我遇到的绝大多数都没问题,有问题的遇到聚餐时主动以家里有事为理由避开了。 黑龙江因为是移民地区,所以具有一定的特色,那就是民族聚居区。 移民都是集中居住的,比如我们有山东屯、朝鲜屯、西站<回民区>,还有梅里斯达斡尔族区… 好了,言归正传,说穆斯林医院…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岳飞是不是民族英雄? 我估计大家基本都会回答是! 是的,岳飞是民族英雄,因为谁也不能改变历史架空历史! 岳飞当年要直捣的黄龙就是今天的黑龙江区域,但是我作为黑龙江人也认为他是民族英雄,这是正确的也是基本的历史观… 一百年前,远东有两座国际大都市:上海、哈尔滨。 哈尔滨也是外国人云集的地方,当时非常繁华。 穆斯林医院始建于1919年,当时因为周边犹太人较多又比较有钱,也不排除兴建的资金中就有犹太人出的钱,反正当时就叫<犹太医院>。 网上有喜欢以色列和犹太人的,也有不喜欢的,但我估计都不会对一百年前的这个名字说什么… 而事实上,随着中东铁路而兴起的这座国际化城市,很多机构都是具有独特性和排他性的。也就是说毛子有毛子的活动区域和消费场所,发国佬也有自己的片区… 二战结束后,犹太人和医生逐渐都跑回去了,这座小医院逐渐冷清了下来… 冷清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1949年,附近出现了一群大医院,也就是今天的黑龙江极牛逼的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建国以后,医院开启了新模式——为人民服务为建设服务。 随之而来的是企业和机关的医院,如xxx厂职工医院,公安医院,商业职工医院… 1961年,经过扩建的原犹太医院更名为哈尔滨建筑职工医院… 随着工业化的阶段性完成,农民工进入建筑市场,原有的城市建筑市场体系面临瓦解。许多建筑企业发不出工资,更报销不了职工看病的费用,也别别提职工住院的补贴了… 所以八十年代中后期的时候,这里诊治的不外乎工地外伤的农民工,还有就是附近的居民。 附近居民为什么不去哈医大一院? 因为这些来的居民是回民。 你们有没有和回民住一个病房的经历? 我有,很别扭。 我一个朋友骨伤住院,同病房的就有回民。每天朋友喝骨头汤的时候,回民室友就馋着患者拄拐出去溜达,整得好像我们给他们气受了似的… 这就是现实,人家也没说什么,这是饮食习惯问题,如同别人吃榴莲的时候我也撒腿就跑… 附近的回民发现这家医院特别好,不用找人不用多花钱就可以享受单间的待遇[允悲]也就避免了饮食习惯方面的问题… 于是,这里的回民越来越多,有的甚至是去一大看病来这里用药,毕竟这里药也便宜很多… 八十年代有一部比较轰动的小说<穆斯林的葬礼>… 我记得不太确切,但是应该在其后,这家医院更名为穆斯林医院… 1995年 ,这里被认定为“中国第一家穆斯林大型民族医院”… 认定的部门级别比较高,有十几层楼那么高… 黑龙江是个民族宗教都很自由的地方,一个城市里有天主教堂,有基督教堂,有东正教堂,有清真寺,有关帝庙,有佛寺,有尼姑庵,齐齐哈尔历史上还有个五教道德院,五个教派一个院子… 说实话我只是这几年在网上才听说“两少一宽”,因为我们这儿少数民族太多,不知道该宽谁,反正谁瞅我我就问他你瞅啥,派出所抓到了不问民族成分一概先揍一顿再说… 嗯,我们回民聚居区那就有一个派出所,你别告诉我那儿的警察不打人… 我们这儿枪毙的回民多了,也没人问他是不是回民,犯到那儿了一概走铜… 哈尔滨穆斯林医院这事儿,可以说是历史遗留问题,当时就那么叫了… 我印象里还有一家大茶庄就叫<清真茶庄>,应该有几百年历史了… 至于说有些网友担忧的问题,我索性一起说了吧… 比如我们这边很多小学,教师在一起的时候,肯定也会相互攀比,有的小学学区都是政府官员和富豪的子女,自然引起同行尤其是回民小学同行的嫉妒和感慨:看看你们多好,家长都是当官的开公司的,你看看我的学生,家长不是卖牛羊肉的就是开饭店的…
看明白了吗?
虽然我们这里不存在民族压制,但是如果哪个民族不能融合到民族大家庭里来,那么他们的圈子就会很小,空间也相对很小,在社会上所占有的位置也相应不高…
这一点有点和老的海外华人圈相似,住唐人街,讲家乡话,供菩萨或者拜关公,做餐饮,有钱没政治地位…
我这个比喻估计有人会不痛快,但是真就是这么回事…
就我个人来说,我身边回民兄弟很多,多到我仔细一想发现比重可能是少数民族中最多的…
我单位同事有回民,中午我们一个桌吃饭,我得和回民抢素菜吃…
我们有每周一喝,里边有个回民老大哥,上星期还专门给我做了回民烩菜…
我的远亲中有回民,因为民族随母系,但是吃东西比我选择面要宽…
我们生活中也因为多民族聚居产生一些问题,比如你去某族家里不能坐西炕,因为那是人家供祖先的地方,你和某族聊天不能说鞑子,因为那是对人家的蔑称…
也许有人觉得这忌讳太多人生不自由。但是,我们为什么一定要那么做呢?彼此尊重民族习惯,也是一种修养。
有人问过我,如果有人不尊重我的民族习惯,比如不让我吃猪肉我怎么办?
我回答首先我不吃肉,但是如果有人不让我家人吃猪肉那我肯定揍他…
有人还问我,如果有人逼我吃肉怎么办?
答:依然揍他…
所以我常说,真正的道理是正反都讲得通的…
我要出去吃饭了,用一个小故事告诉大家我们的日常:那是一个“杀鞑子”的节日,一位姓黑的大姐从哈尔滨回来,让我下楼取哈红肠,我拎着红肠走进楼下一家叫<x来顺>的饭店,随手把东西放在桌上,老板端着菜过来,很自然的把东西放在桌下提醒我走时候别忘了。吃完饭,有个社会大哥打电话说天朔来了晚上一起吃个饭,说了一个名字是汉民饭店,现在想想,他是回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