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原型屋”时装 | © Life Magazine
除了都是历史上臭名昭着的独裁者之外,希特勒和斯大林还有什么共同点?你可能很难想到,他们都对时装充满了“热情”。
1933年,是希特勒上台的第一年,照理说,应该是忙着搅合国家大事的时候,他干了两件事却和时尚有关:成立了一个名为阿德法(Adefa)的雅利安化组织,致力于把犹太人从时尚产业中清除出去;他还成立了一间名为德意志时装学院(Deutsches Modeamt)的机构,任命了宣传部长戈培尔为负责人。
很多记录表示,希特勒本人对时尚有着非常矛盾的态度。他很讨厌女性化妆、染发和喷洒香水,常说口红是用动物粪便制成的,不够妩媚的裤装和让人联想起动物尸体的皮草,他也很是憎恶。但他又经常表示:柏女子林某人必须是欧洲穿的最好最时髦的女人,还声称自己“最喜欢的就是和漂亮的女人一起吃饭”。对他来说,时尚是一种控制民众生活,进行国家宣传的一种手段。
希特勒本人对巴黎时装深恶痛绝,尤其是Coco Chanel等设计师所推崇的纤细苗条、如男孩般的风格,这和他希望鼓励女性性感健美,能够多生育的想法背道而驰。 因此德意志时装学院存在的意义就是要控制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而推行法西斯时尚,以期在未来将柏林变成世界的时装之都。这个机构规定,德国女性只能穿德国设计师、用德国材料制作的德国服装。这里的德国人仅指的是雅利安人,像阿德法这样的服装制造协会组织迅速涌现,确保衣服上缝上服装只有雅利安人的手碰过的标签。
德意志时装学院所推崇的提洛尔风格 | © Getty
和法国的同仁们比起来,德意志时装学院的品味不咋地。他们试图推广的时装风格是传统的提洛尔风格——就是我们现在经常见到的那种阿尔卑斯山和黑森林民族少女风。根据纳粹的宣传:这种民间服装表达了真正的德国雅利安人的性格,是种族纯洁服饰的最佳范例,并被视为德国家园骄傲的重要象征性隐喻。当然,颜色也要有讲究,金色绿色深蓝色是可以接受的,但象征着社会主义的红色却是一个禁忌。
富有讽刺意味的是,之后戈林的妻子玛格达 - 戈培尔被选为了德意志时装学院就名誉主席。 她本人热衷打扮,平时穿Ferragamo的手工鞋,用Elizabeth Arden的化妆品,钟情不少犹太设计师的作品。在看到她喜欢的犹太设计师被驱逐之后,她说:“优雅将和犹太人一起从柏林消失。”她试图改变德意志时装学院的风格,公开表示:"未来的德国女性应该是时尚、美丽和聪明的"。也许正是这样,导致她的丈夫在1933年晚些时候迅速解雇了她。
爱穿高级时装的玛格达 - 戈培尔 | © Getty
随着战争越来越紧张,羊毛和丝绸这样的高级面料越来越难以获得,德国女性只能穿得越来越朴实无趣。另一方面,法国时尚依然是所有人所追随的风潮。德国富人和高级军官在巴黎疯狂购买法国设计师的作品,希特勒的左右手戈林就曾在Paquin时装屋一次性给妻子买了20件礼服。
这些情况让纳粹越来越意识到时装不但是意识形态的表现,还是真金白银能够赚外汇的手段。于是,戈培尔支持创办了一本全德国的时尚杂志,名为《时尚》(Die Mode),主要目的是宣传出口德国服饰。德军在占领巴黎期间,企图将法国的高级时装业统统搬往柏林,许多时装屋不得不停业以避免风险。时任法国高级时装公会会长的Lucien Lelong说服德国人,从虎口救下了整个时装产业。
在德国投降的前一年,德意志时装学院解散了,是一个很着名的试图用强硬的政治手段控制时尚然而失败的例子。后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德国战败,一切百废待兴,时尚产业就此中断,柏林时装之都梦碎。之后,很多女性仍受二战时期的影响,以朴素为美。拔苗助长的时尚统治反而让德国女性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变成了最不时髦的女性。
展示劳动妇女形象的《Rabotnitsa》杂志 | © Wikipedia
相比较而言,斯大林的想法有和希特勒的类似之处,但更可爱了一点,甚至他的做法出乎你的想象。当然,你同样很难想象,资助建立一间时装屋在他的议事日程上排名靠前。
在我们的传统印象里,苏联时尚的是Gosha Rubchinskiy的前现代版本,充满了口号、制服和宣传的符号。很长一段时间里,苏联时尚的的确确也是这样的。列宁和他的女性智囊团们创立了苏联第一本官女子方某性杂志《Rabotnitsa》,宣扬:“一个女人开拖拉机就像煮土豆一样棒。”其推行的风格就是实用主义,适合劳动妇女,色彩最好是那种革命感的红色。
但是总有一些对现有风格的挑战者,Liubov Popova和 Varvara Stepanova这样的艺术家带来了鲜艳的色彩,还有一些新颖的手法。后者故意在裙装上展示接缝和缝线的手法据说之后启发了Comme des Garcons等品牌。普通群众们越来越强烈地想要一些明亮的、大胆的、与众不同的东西。
斯大林留意到了这一点。
他计划让每个苏联女人都能穿上豪华、时髦的服装,强调,而不仅仅是那些享有特权的女人。
1935年,他在莫斯科创建了时装屋Dom Modelei,字面意思是 "原型屋",意指超越其他地方的时尚。设计团队主要来自革命前那些给贵族做衣服的设计师和裁缝,创作的时装也是极尽西化风格的低腰线窄身裙,但点缀了一些传统俄罗斯的元素。
Schiapparelli的设计手稿 | © Telegraph
更令人惊讶的是,他请来了在巴黎与Coco Chanel比肩的设计师Elsa Schiapparelli。这位曾经把达利的龙虾穿到温莎公爵夫人裙子上、以浮夸、不切实际的艺术做派而闻名的意大女子利某人,来给劳动的苏联妇女穿衣打扮。
显然,Schiapparelli也被她在莫斯科看到的震惊了。“我以为工人阶级的衣服应该简单实用,”她在自传中写道,相反:“我目睹了一场雪纺、褶皱和皮草的狂欢。”
她给Dom Modelei设计了一个相对保守和严肃的胶囊系列: 包括一件红色外套、一件黑色连衣裙和一顶类似贝雷帽的小帽子。但并没有怎么成功投入生产,据说因为达不到官方的高标准。当局认为这样的设计对苏联女性来说太普通了,并抱怨说,大口袋会在公交车和地铁上吸引小偷的注意力。
与此同时,官方创办了很多时尚杂志,上面展示的设计要时髦的多——就像是好莱坞和巴黎时装的同款。Schiapparelli的老对手Coco Chanel在苏联是最红的,苏联女性买不到她的设计,但是杂志上刊登的她的作品,尤其是针织图案,能让她们轻松在家里和裁缝铺里仿制。这是因为,当时的苏联工业无法大量生产时装,现有的服装也无法供全面销售,她们只能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在斯大林去世后,Slava Zaitsev被任命为Dom Modelei 的创意总监。Pierre Cardin、Guy Laroche和时任 Dior 设计师Marc Bohan等人在访问莫斯科时高度欣赏他的作品。因为其浓重的俄罗斯美学和成熟的高级时装设计手法,法国媒体将他称为“赤色Dior”(Red Dior)。这引起了当局的高度紧张:Zaitsev被禁止在在苏联和捷克斯洛伐克以外的地方销售他的服装,20年内也不能去西方旅行。官方表示:我们在这个时装屋里没有一个Dior,我们有60个。
Dior在1959年于莫斯科的展示引发群众围观 | © Life Magazine
其实,早在1959年,Dior本奥就已经被允许进入苏联展示他的作品。和当年Pierre Cardin在中国第一次展示意义,这场破天荒的时装秀在莫斯科文化馆举行,看秀嘉宾大部分都是苏共党员。之后,时髦的法国模特们被邀请在莫斯科街头游荡,走进最大的百货商店 GUM,让“人们"看到这些衣服。那些带着头巾的俄罗斯妇女过去只见过国营时装公司样式简单的服装,对这样资产阶级情调颇重的造型褒贬不一。
此后,无论是赫鲁晓夫时代、勃列日涅夫时代还是戈尔巴乔夫时代,苏联政府和人民都越来越接受西化的潮流。但限于轻工业和外贸的不发达,市面上充斥的还是劣质大规模生产的衣服和用杂志提供的纸样自制的服装。
反主流文化的时尚运动在精英青年中蔓延,牛仔裤很受欢迎,但是需要在黑市上才能买到,穿得太过时髦可能会被苏联共青团的“风尚警察”突袭,窜出来剪掉他们的长发和裤腿——简直和中国的某个时期一模一样。再直到今天,由原苏联加盟共和国诞生的一批年轻设计师重新带动东欧风格回潮,俄罗斯时尚才从新回到人们的视野。
而老前辈Slava Zaitsev的时装秀现在还一直在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