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瑞士女排精英赛首战,中国女排1:3告负日本女排,双方都有不同程度的练阵意向,只不过以成熟攻手带新二传练兵的日本女排整体的完整度要高于几乎以替补和二队出战的中国女排。
从进程来看,在不停的轮换变阵中,我们收获了一定的试验和锻炼的目的,但输给日本的结果和进程,却未能得到球迷的认可。
一、首发阵容结构出现严重缺陷
首局中国女排由李盈莹(两点主)和刘晏含(三点主)担任主攻,搭配接应郑益昕组成边攻阵容,一传方面,李盈莹和郑益昕与自由人接全部六轮一传,刘晏含游离于一传体系之外。从此阵不难看出,本届瑞士女排精英赛我们对于李盈莹的一传以及本届队长郑益昕的接应转换的检验意图十分明显。但这样的配置,却从开局即被日本女排找到命脉,下面我们来通过几张图来分析。
第一局第一轮一传站位(郑益昕轮至3号位)
第一局第二轮站位(郑益昕轮至2号位)
以上两轮,分别为第一局郑益昕在3号位和2号位的两轮一传站位,这两轮均为我们的三点攻轮,且有了强攻能力突出且不接一传的刘晏含在前排加持,理论上应为我们的强轮。但日本队却通过准确追发至下撤到1号位参与一传的郑益昕而形成破局,试图同时废掉我们的2、3号位两点战术进攻,又因李盈莹被一传牵制无法参与后攻,让这两轮成为我们的4号位一点攻。(第一局,日本并没有如我们预想一样追发李盈莹)
于是该套阵容的最大结构缺陷暴露无遗并形成两轮弱轮。
跑动兼保障接应的巅峰球员是周苏红,而即便在周苏红年代,对手终在后期通过坚持追发队中一传最出色的周苏红,从而瘫痪我们的拉开体系而形成对雅典最强大女排队伍的破局。而到了2019年,中日女排的首次对决,这一幕以更惨烈的画面再次呈现。这一次我们不仅缺掉了2号位一角的进攻,在一传的保障上更因远不及当年,让我们拥有一次组织到位的单点强攻都十分艰难。
接下来再来看这一套阵容的第三个弱轮。
第一局反轮
该轮为我们的反轮,也就是郑益昕轮到4号位,大主攻李盈莹轮至2号位的轮次,该轮中国女排令人意外地采用反轮不换位,由郑益昕和李盈莹两位前排攻手在各自的本位下撤一传,而因两位攻手在自己不熟悉位置的进攻能力都将大打折扣,此刻对手一旦追发任意下撤攻手,即可形成破局。
而除了上述的三大弱轮外,来自于6号位的两轮非自由人接发的轮次(第一局中分别为第一轮和第五轮)因轻易被追发的原因,也成为了对手重点破局的轮次。
相比之下,日本女排的一传阵型十分清晰简单,六轮一传同样是接应主接,但每三轮分别形成前排主攻下撤,后排主攻被释放准备后攻的阵型,不仅在传配上给了二传更多的余地,一传阵型中也做到了让自由人足5轮在6号位主接。初步统计第一局我们有13次有效的发球中,7次发到了自由人手上,相比日本女排对我们边攻的追发,也不难理解第一局我们的吃力。
第一局的落败,让安指导通过换人在接下来的比赛中试图优化结构上的漏洞。
二、阵容的技术隐患被窥探
第二局的成功,来自于杜清清的换入,在一传上给到郑益昕的分担(做好自己)以及我们通过改变追发人带拦防给日本形成的压力(施压对手)。但随着日本对我们研究和适应的深入,我们自身的技术和能力隐患开始暴露。
1、几乎全场被安排参与满轮一传的李盈莹,在中后期成为了追发对象后,接发开始出现吃力。而随之而来的是对进攻节奏的影响。其实绝大部分强力主攻在向全面转型时都将经历一段时间的不适应,因为人的精力一定是有限且情绪会在个人的技术环节中相互传递。这一点并不意外,但也确实在后两局成为日本的突破口之一。
2、传配质量和速度落后对手。全场比赛,我们与日本最大的差距,相比一传,我更倾向于是在一传到位下的一攻和形成有效防守时的反击速度。而这样的速度,受制于阵容的磨合,也受制于二传的能力(今天无论配合、力量和精准度上都不够稳定)。
除此之外,我们在攻手的调度上也出现了值得反思的地方(其实第四局安指导在暂停时已经点到了这一点),那就是当李盈莹在今天的三类阵型中均成为主接一传(满6轮)的边攻时,二传的注意力本应更加偏向于没有一传任务的攻手,尤其对刘晏含和个别未接一传轮次的杜清清,应在调配上给予充分的信任并创造合适的条件,但昨天的比赛,李盈莹以53扣成为了全场的进攻核心,吃力程度不言而喻。赛后技术统计显示,我们在拦网得分上以15-9压制对手的情况下,进攻这一项却以48-52输给对手,也从数据上证明了我们在进攻传配上的不足和失误。
3、教练的调度不够灵活严谨。如果说对于首发阵容和打法的安排来自于北京的授意,但当场上出现机会时,在个别轮次需要应变时,教练的安排出现了值得商榷的地方。
第四局反轮
第二局第二轮
上图中,当刘晏含出任接应时,在反轮我们选择了由刘晏含从四号位大跑动的阵型。也就是说,当郑益昕打接应时我们采用的反轮不换位,由郑益昕参与极度不擅长的四号位进攻,而当刘晏含出任接应时,我们却选择反轮换位,让前排跑动阻挡李盈莹的一传视线不说,在进攻上也几乎废掉了2号位的牵扯。
下图中,在我们第一局郑益昕6号位主接的轮次,换为杜清清主接并由郑益昕隐形站位跑到2号位准备打后2。论一传能力,郑益昕和杜清清相差不大,但论后2进攻能力,显然我们的杜清清要强于郑益昕的,如此扬短的安排也可看出教练在轮换阵容时的思路不清晰。
关键球的支撑也同样考验教练的能力,其实阵中我们有人可以加强前排拦网、有人可以加强发球、也有人可以加强后排保障,但第三局当机会已经多次倒向我们这边时,教练组并没有想到任何换人的策略。练兵归练兵,但关键时刻为队员创造有利条件提升队员信心也是教练应尽的义务。
三、队员特长被压制
如果说上一段讲到我们这支队伍的一些缺陷,这一段想说一说我们未能发挥出来的优势。
这场球,整体上并不是一场“大家都尽力了”的比赛,我相信不仅是球迷,球员自己也会有种感觉。在第一局(保障接应打法)、第二第三局(四人一传体系打法)和第四局(强力接应打法),共三类阵容的试阵中,我们的特点并没有很好地得到体现。
郑益昕是一位一传和强攻中规中矩,但跑动进攻有较大优势的选手,但本场比赛由于一传的不稳定导致全场鲜见郑益昕本身的精彩发挥,在调整攻和边拦网上的零散亮点可以让我们理解她作为队长出任这支队伍首发接应的原因,但其最大特点却被严重限制,着实可惜。
全场不参与一传的刘晏含,在有限的上场时间里,尤其是第四局以强力接应出战时,并没有成为队中重点进攻人,反倒是在防守端的漏洞被放大。
在2号位具备快速下手能力的杜清清,以主攻身份出战,有限的几次四号位出手中,明显看出过于匀速的进攻未能给日本造成任何麻烦。
胡铭媛虽在拦网上有不俗表现(有限的上场时间拦网共得到4分),但受制于与二传的配合以及对手对其打法的熟悉,进攻上硬朗的优势也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输给日本并不是一件小事,虽然这场比赛我们做到了对多套阵容的磨合以及对多位选手的考察检验,但正如上文分析指出,我们还有很多可以做得更好的细节。
当然必须指出的是比赛也有不少可取的地方,今天的副攻线,三位副攻共贡献17分进攻(在一传十分不理想的前提下)和7分拦网,发球上也屡屡建功,表现不俗,尤其杨涵玉依靠个人出色的能力交出16扣10中的进攻数据,让人看到希望。作为唯一一位参加过里约奥运会的球员,林莉虽也有阶段性失误,但在弥补这个阵容的一传和防守的表现上也让人看到了状态的起色。杜清清虽然在进攻上未能有亮眼表现,但在防守、小球和无球意识上十分清醒,发球上也为我们创造了不少机会、李盈莹以六轮一传完成了比赛,一传和进攻的自我磨合中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胜不骄、败不馁,收拾心情,在接下来的几场比赛中,期待我们能看到这支年轻的队伍向上的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