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了那么多Vlog沙雕段子Vlog,结果最多的反馈竟然是有关抑郁症的咨询……是我不萌了还是你们get不到我的温柔了??撅嘴……
所以第二篇就专门谈谈抑郁症吧,分别作答又累又不稳定,尽量科学,中立,这样子。
本文所有配图都来自一位我很喜欢的漫画家:https://vk.com/gudim_public
首先,下面是正式开始就医后17天我在里屋发的一个帖子,大致能说明抑郁症之于我,它的起因和表现,以及一丢丢经验。它是个成因复杂的疾病,换句话说就是“未有定论”,但复杂是没跑的,器质的,心因的,外生的,什么都有一点,但每一点也都有可能很多。所以“自诊”的标准请主要参照此文后的科普部分,毕竟写文时我有我的情绪,同时刚开始服药不久,即便现在也还在慢慢调整用药。
唯一要记住的一点是:它是种疾病,像感冒一样。害怕感冒于是认为自己没有感冒,害怕感冒于是认为自己感冒严重,两者都不应该。要诚实自量,遵医嘱。(严肃)
还要记住的另一点是:有病治病,但不是药到病除,也不是有药了那还怕什么照旧浪。治疗是个长期以及综合的过程,服药和别的,它需要你做功,做改变。打比方,就像……得了脚气?(捂脸)
加油!好好治疗,或一直健康!
PS.还要说句,因为是个成因复杂的疾病,人会很不稳定,所以讨论病情这种事,跟医生一起就好。不要沉浸其中,多多生活,我也是~
本文所有配图都来自一位我很喜欢的漫画家:https://vk.com/gudim_public
下面这就是那个帖子了:
嗯,今天突然有很多人问我近况,原来是里屋有了一个帖子。谢谢你们。
其实这件事我一直想来里屋发帖子,但是你们知道的,抑郁症的一个表征就是“懒”,不想做任何事。那既然被问到了,就来发这么一个帖子,毕竟其实我是很感激里屋的,因为那个时候我终于鼓起勇气想要去看医生,但还未做决定的时候,发了条微博,询问有没有相熟的心理医生,你们没有对我说“抑郁症什么的都是闲的”,而是鼓励我去看医生,真的帮我去询问身边相关的人,介绍给我。所以才有了现在的我,正在吃药治疗的我,也许没有多少人知道那时候我已经攒了很多安眠药,也准备了一瓶酒想要删号重练。
医生的诊断书上写着“F32.3”,我一开始并不知道什么意思,直到看到林六月的微博,大概意思就是有精神病症状的重度抑郁发作。嗯,得到这个结论不单要填很多症状表,自测表,还要做心电图,验血…… 才能给我开药。我也才知道之前我的“发呆”、“不想动”、“呕吐”、“打嗝”、“心率过快”、“头晕”等等其实都是重度抑郁的体征。
最多人问的是,你怎么就抑郁了呢?你看起来不像啊…… 这个问题很难说清楚吧,扯原生家庭大概是常规做法,小时候我妈的“不会教育凡事靠打”,比如说我身上伤痕太多,老师找我妈谈心,之后她就改用缝衣针扎我,因为不太能看见伤痕之类,长此以往我小时候基本上一回家就躲在床底下看书。第一次想要自杀是小学四年级,爬上了阳台,但是一楼是那种尖尖的铁栅栏,我想象自己像一根烤肉插在上面的样子,最后还是没敢。后来试过吃药,吃夹竹桃,跳莫愁湖,都被救回来了,洗过胃,进过ICU,每次醒来,心里都是“操,怎么想死也这么难?”
后来,工作之后,离开家,我有一阵子是明显好了的,就是在上海那段时间,和里屋众们经常做饭,聚会,过的穷但快乐,那大概是我这辈子最珍贵的一段时光。
可惜好景不长,我爹肝炎发作,进了医院,等了一个月等到合适的肝,通知我从上海赶回南京的时候他已经被推进手术室了,我以为换了肝大几率就没事了,但没想到等了没多久,医生说打开之后发现癌细胞已经扩散的一塌糊涂,没办法换了。然后他进了ICU,再也没有醒过来。我对他说我爱你,分明看见他张了张嘴,眼睛动了动,结果两小时后医生跟我他咳血,问我们要不要插管子,如果不插,他会呛死。我问插管子痛苦吗?痛苦的。插了还有哪怕1%的可能性他能够苏醒吗?医生看着我,大概有一个世纪那么长的时间,说不会了。我又确定了一次,在不插管的单子上签了字,签完没多久,就被叫过去看电击现场了。从小给我念故事,教我写作画画,会在圣诞节趁我睡着给我布置卧室,带我去买漫画,鄙视我看Clamp,热爱北条司,会因为我总迷路给他打电话叫我“良牙猪”,生命里唯一的那道光,在我面前被电的像一条被抛上岸,垂死挣扎的鱼。他过世后很久我都没有哭,坚强的料理了所有的后事。但是突然有一天,我梦见了他,从此整整哭了好几年。可怕的是,我的梦大多是,他在问我,我还没有死,你为什么要放弃我?梦见我和他一起躺在棺材里,梦见他在火焰中尖叫。我是不是做错了,我的表意识明知道自己没有,如果他自己也会做和我当时一样的决定,但是我的潜意识不这么觉得,并在梦中一遍一遍的鞭笞我。
于是我开始了漫长的失眠,吃安眠药,戒断,继续吃……的人生。一直到现在,F32.3。
本文所有配图都来自一位我很喜欢的漫画家:https://vk.com/gudim_public
至于这次的大爆发,也许是因为那个帖子里说的,我胖了,其实我没有胡吃海塞,直播里吃东西其实也许那就是我一天里的唯一一顿,观众喜欢我是一个吃货的形象,我就扮演好一个吃货罢了。胖是胖了的,年纪的增长新陈代谢下降的很厉害,以前从不喝水都是用碳酸饮料冰红茶当水喝,天天泡面火锅也没有超过一百斤。结果现在想要维持一百内都很困难了,一边厌恶自己,一边健身,然后健身几天又发烧(抑郁症身体表征),然后又控制不住去吃甜食,然后在一次一次的“你怎么胖成这样”中崩溃开始新的一轮循环。
我在斗鱼的群里说,我好像这次抑郁症有点严重,有人说,找个男人就好了,也有人大篇幅追着我一定要我承认,抑郁症就是富贵病,就是闲的,没有听说哪个农村人有空抑郁的。我无话可说,那时候退了基本所有的群,我怕我忍不住想要诉说一二又被现实无情打击,脆弱的紧。还好有你们,真的,谢谢。
现在的情况就是我白天要吃抗抑郁和降低心率的药,晚上要吃治疗精神症状和安眠的药,安眠药因为长期吃,抗药性比较强还在调整。每周复诊,根据症状加减各种药。打游戏让自己的脑子不空置的做法得到了医生的认可,静呆时间变少了。
哦,最后说一下,我妈看到了我的药,尽管我骗她说是我是轻度的,只是失眠引起的,她也大概信了,但是她坚持要“多陪我”,于是这件事变成了传统的病人照顾家属,并使家属觉得自己在照顾病人的戏码。我演的很累,她反而觉得这样有用,于是更加的“陪我”,她的过于体贴和小心翼翼无疑是不利于症状的,这样坚持了十多天我实在受不了于是现在找个借口逃到了三亚,好多了。
差不多就是这样,里屋抑郁症患者貌似也蛮多的,程度各有不同,大家需不需要交流一下?我现在服药17天,遇到了各种说明书上可能出现的副作用,比如味觉失灵,但最常见的一种:“体重降低”却没有出现,很气,非常气。
总结就是,有病还是要早点看医生吃药,如果我早去也不会拖到这个地步,一朝发病,差点生活不能自理。
加油。我和你们所有人。
本文所有配图都来自一位我很喜欢的漫画家:https://vk.com/gudim_public
以下开始科普,不一定是标准的正确答案,但必须保证不要错(紧张):
1.作为一种确实的疾病,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重要的事要天天说,这是第二遍。
尤其是身为一个患者,理解并记住上面这点是非常重要的。直观的方法可以是打开一个搜索引擎,搜索抑郁症是什么,然后下翻几页。这里摘录一下我的搜索:
“从本质来说是价值观的错乱”;
“是由患者个体内的遗传发育系统存在异变或突变引起的”;
“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
“是神经官能症的一个症状……一种机体功能失调所引起的疾病”;
“是由……或后天环境的巨变所引起的一种情绪性功能障碍”;
“是一种情感障碍”;
“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
我只翻了三页嗯嗯。
可能很多人会和我一样,对第一条这个说法本能的抗拒跟嗤之以鼻。它跟“你就是闲的”“就是富贵病”这些说法一样,听上去又蠢又坏,惹人讨厌,同时作为患者,这些说法不可避免的,也总会带来一定的焦躁和低落。
但既然是科普,必须说,“认知心理治疗”的确是一个可选的治疗项目——不过选择权是在医生那里。而“忙”起来,忙些简单的事,它也被列在患者自己可以做些什么的表单里。
这就意味着,从“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出发,上述那类刻薄或狭隘的说法并不是完全错误的,它们有对的地方,就像上面的摘录剔除重复的部分后,也都内含于人类对抑郁症目前的科学认知和猜想范畴一样。它们的错误不是在它们对的那一丁点地方,而是持这类观点的人,他们对“尚不明确”缺乏理解或毫不知情,过多的依赖于自己的经验和情绪,从而简单粗暴的对待了这一“话题”,态度上的,也是认知上的。
但说到底,他们并没有义务去改变这种简单粗暴,所以理解和接受“尚不明确”对于患者来说才是更为重要的。
理解和接受它,我们才会更少的被那种简单粗暴所影响,才会不反感简单粗暴当中的那一丁点正确,在治愈之路上也会顺利一些——这毕竟是一种所有表征都与情绪和心理状态相关的疾病,而简单粗暴,毕竟太多了啊对吧,随处可见。
所以这一部分除了强调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和说明“尚不明确”的程度之外,也算是一种患者可以自己尝试进行的“认知心理治疗”?宝宝不懂,宝宝不知道,宝宝先试试吧。
本文所有配图都来自一位我很喜欢的漫画家:https://vk.com/gudim_public
2.仅从表征来说,抑郁症就是更严重的,持续时间更长的,难以自行脱离的抑郁。但只能由专业医师来认定;
是的,抑郁症就是抑郁成症,在我们不讨论它的机制机理细节分类什么的前提下。
所以好消息是首先,通过适当的治疗,抑郁症患者完全能够恢复其患病之前的生活和工作状态;然后,即便在没有专业协助的情况下,4/5的患者也会好转——程度上从有所好转到完全好转,这样的跨度;再然后,在医生指导和控制下的服药人群里,首次药物痊愈率在33%左右,每换一种药,痊愈率再多30%左右。以及首个用药周期(两到三个月)后,症状减轻到一半以内(含痊愈)的比例是65%,剩下的35%也会有好转。
前面我好像提到了……脚气?忽然想知道脚气的类比数据是什么样的……
因此,无论你对于抑郁症有何种的认知看法和态度,寻求专业医师的帮助至少多给了你一种选择那就是:只要你感觉糟糕,不用自己去纠结你事实上的严重程度——去看医生,去诚实填写自量表,去和医生诚实沟通,他会也只有他会知道你的严重程度、是否需要用药和使用何种药物、以及如何应对入睡困难或神经性呕吐之类的生理病征(假如你有)。看医生最“坏”的结果也就是好转程度不到一半,不是么?
结合第一条,也就是记住该记住的(机制不明),不要沉迷于各种形式的“自诊自疗”,相信科学是目前最科学的手段,它总比碰运气要好,专业医师对抑郁症的了解至少是你的十倍,经验至少是你的百倍以上,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可选项,一眼望去,可能还发着一点光,在所有可选项的行列里。
本文所有配图都来自一位我很喜欢的漫画家:https://vk.com/gudim_public
3.药物治疗肯定是有效的,但需要你自己做配合。配合的方式很多,一定程度上甚至还包括忍耐,不需要你全面的、每一项都严丝合缝的配合,但不能不配合。请尽量;
重要的事的第几遍来着:是否需要服药,服用什么药物,如何服用,都是由医生来决定。要听他/她的话,最好把话写下来。
举个例子,我开始服药第一周的时候就……记错了。第二周改回了白天吃某药,晚上吃某药之后,身体反应就很快得到了改善……要不我重说??(不提具体的药名是因为个体的反应都是单独的,同时我的病可能比很多人要重。)
正确记录药物的服用方法,这是一种配合,知错就改,这也是一种配合。还有,遵医嘱,在任一服药周期内诚实叙述生心理的反应,在换药节点记得何时应加减量及停药复诊,不自行加减量,不自行停药,这些是配合中的配合。还有,为缓解病征,有时医生会提出例如白天远离床铺忍住不睡的建议,至少试一试,这也是一种配合。有时为了配合治疗,你也许需要一段休养——也但愿你能够配合吧……不能配合的部分记得说出来,初诊时就说,或为了说去复诊。
而为什么要各种配合?这需要说说病征,我的。说它是为了说明药物治疗可能达到的一种效果,具体的病征与变化都只是我的,不要拿它们做参照。
然后,目前的四大类药物它们的作用机理都是通过各自的方法提升体内既有的某些特定化学物质的浓度,但浓度是无法瞬间提升的,因此需要在一个周期(首个周期尤甚)内持续的服药,以及浓度的稳定与波动之间的差别,也就是上述“配合中的配合”的原因。
在这次终于决定就医之前,我的病征包括呕吐,呆滞,晕眩至无法站立,不知道算不算顽固但各种方法都不起效一般是过渡到反复呕吐才会中止的打嗝,记忆力下降,频繁的心动过速,无其他原因的发烧,长时间的失眠等(偏向心理的就不说了。我也是就医后才知道,很多身体反应其实就是抑郁症的病征)。
在服药的头两周,由于体内特定化学物质浓度的改变(可能还因为我记错了……),出现过嗜睡,身体酸痛,不受控的肌肉颤抖,胸口发闷,嘴苦(不是同时的)。
第三周至两个月的期间内,有过晕眩(三四次),心动过速,打嗝至呕吐(集中在其中的四五天),入睡困难和时长短(几次调整药物组合时),一两次肌肉颤抖(情绪激动时)。
目前,最近这周,好像除了晕眩过一次我赶忙跑去床上睡着了,和睡得少(刚开始做vlog剪片子配乐好上瘾啊根本停不下来好几天都八九十点才睡否则我怎么能拍到早餐还得尽量遵守服药时间总之我错了)之外,其他的尚未出现。
平静的说,就医前反复出现并长期维持的各种病征都非常难受,服药治疗后出现的部分生理反应也不好过,并且我知道,未来,在痊愈之前,应该还会有什么已知或未知的反应出现,同时身为一个一样在过生活的患者,也会有比健康人群更大的情绪波动和心理变化时常来打扰我。
但在两个月有余的,切实的治疗中,我一分一秒的感受了每一天,我记得它们,它们跟就医前的日子是不同的。我真的更喜欢开始治疗之后的日子(还是,偏向心理的部分就不说了,它们大都是面对具体事件的应激反应,跟疾病相关但与治疗无关。人人会遇到不同的事,就不太有在这里说的必要),而且总是在想,好希望自己能早一点开始。
PS.除了记错,偶尔对吃药闹钟有逆反心理,和vlog上瘾之外,我还算配合吧。如今我可是想换个安眠药都去征求了医生同意的宝宝~
本文所有配图都来自一位我很喜欢的漫画家:https://vk.com/gudim_public
4.遵医嘱,抑郁症患者是需要陪伴的,但陪伴者需要有陪伴的能力;
前面那个刚刚开始就医时的帖子说过,我妈,就不算有陪伴的能力。一是在我成年以前她的“教育方法”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仍然在那儿,尽管它们不会如当时那般迅速“成长”,这是她没有陪伴能力的基础;一是她自身的的局限比如很难简要准确的理解抑郁症和情绪稳定的面对她女儿,我,是抑郁症患者这个事实,这是她没有陪伴能力的表现。
毕竟是一个情绪心理波动的疾病,很难由我来主导和帮助她,达到这一点吧。
所以反过来,有意愿陪伴患者的人们,请务必保证此前以来,你们之间的交流是顺畅的,并要真正的对抑郁症进行科学的了解。简单的出于爱和心疼,或偷懒式的顺从和讲平常的道理,这些都算不上好的陪伴,连无害都会很难。好的陪伴应该最少是无害的,对患者无害也对你们自身无害,这需要做很多准备或者说,很多很多的爱。
5.最后,抑郁症是可以预防的,人人都应该预防它。
其实这一条才是最好的消息吧~白日梦而言,好想我也一早就知道这一点呀!就是不知道,当我一早知道,那时的我可不可以。因为仅看字面,都是好普通的方法啊……
要保证良好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
避免在工作和生活上给自己太大压力,无论长期的还是短期的;
适量运动,社交,和娱乐;
要倾诉;
要试着调节情绪,哪怕是做些自己此前不会做的事(要以法律为准绳,括号内是我的补充嗯嗯)。
本文所有配图都来自一位我很喜欢的漫画家:https://vk.com/gudim_public
按经验,说下自己的理解。
规律而良好的作息会避免由于“时差”而导致的特定化学物质浓度波动。压力和不倾诉会导致情绪低落与郁积。运动社交和娱乐都可以回调特定化学物质浓度,哪怕有一点强迫自己。主动调节情绪,应该是可以让身体适应特定化学物质浓度的波动范围吧……这一段肯定大多都是谬误,我只是个患者,只能歪头乱想一下,但“如何预防”是专业人士的答案,大家尽可以照做。
长大成人,工作生活,抑郁是难免的情绪。所以要好好的对待它,不要放任它长大;假如它已经长大了,就更要和它好好相处,去了解它,而不是怕它。怕分两种,瑟瑟发抖和呆若木鸡,两种都是医生可治,都可以从看医生,配合治疗开始。
困啦,药已经吃过啦,睡觉啦~
柒
2019.6.1 03:32
本文所有配图都来自一位我很喜欢的漫画家:https://vk.com/gudim_public
PS.睡醒读了遍,感觉是不是显得太阳光了?我可是重度抑郁啊一定是药物的作用……嗯说真的,还是应该说一点那个不该避而不谈的自杀倾向问题。再说几句吧,声明一下因为装修的事各种人各种沟通和昨晚吃的草不够饱结果……今天我没睡好,哭,有什么用词不当说得不对的地方,一定就是我的不对。就不要管我说了什么,关掉以下的部分,请继续相信科学。
本文所有配图都来自一位我很喜欢的漫画家:https://vk.com/gudim_public
大家好,我又想了想,我想谈谈的,应该只是抑郁症患者在长期抑郁的状态下,或者有过长期抑郁的经历后,时不时闪现的,或者不期而至的那种。自杀倾向肯定有它自己的分类,我呢只是想做个提醒,有关这一类。因为它没什么先兆,也没什么计划,总是很突然,比如正开着车,或者在高楼阳台上。对于我们来说,这是它危险的地方。我自己是有过这种的。它另一个危险的地方是前面讲的,你有过长期抑郁的经历之后,不知道是某种浓度波动还是细胞记忆之类,它就是会忽然出现,延续时间可能不长,但很清晰。我的意思是,比方说在我的治疗期间,比起之前那种痛苦可能既不难受也不悲伤啊什么的,挺好挺正常,也会忽然出现一下。我想提醒的是,对于它的闪现,得有心理准备,得知道它相当于一个需要慢慢消失的后遗症,慢到可能你某个周期的治疗结束了,它还没过去。没这个心理准备的话,一慌乱,脑子里出现“啊我还以为我好了结果完全没好……”,出现这种想法然后一低落,就要么很危险,要么很麻烦。说到底我们是治病啊,治病真的可以慢慢来的,而且要配合治疗,嗯。
最后再转个@林六月的截图
来自林六月的微博截图
柒
2019.6.2